查文庫>木蘭詩> 《木蘭詩》敘事結構分析

《木蘭詩》敘事結構分析

《木蘭詩》敘事結構分析

  從結構安排上說,《木蘭詩》不符合敘事文學作品的“基本規範”,但這並不影響它是一首優秀的敘事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木蘭詩》敘事結構分析,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內容請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木蘭詩》是南北朝時期北朝優秀的民歌,千百年來一直被人民廣泛傳誦。對《木蘭詩》的研究,有許多問題現在已取得比較一致的意見,但也還有些問題仍存在分歧。齊天舉先生的《<木蘭詩>結構質疑》[1] 認為:與開頭和結尾相比較,此詩“中間正面表現內容的主體部分”缺乏具體而詳細的描述,這種現象對於敘事作品來說,無疑是“異乎常態”的,這種寫法“違背了故事發展的邏輯”,使“全篇顯得極不平衡”。齊先生從而認為《木蘭詩》可能經過了後世文人的刪削,“成了腰折的殘篇”。我以為這是可以商榷的意見。

  若用敘事文學的“基本規範”來衡量,《木蘭詩》的藝術結構確實是“異乎常態”的,但如果對此詩做全面而細緻的分析,我覺得這種“異乎常態”的結構,不僅是合情合理的,而且也是很巧妙的。我談幾點意見,向齊先生請教並請有興趣的同志們批評指正。

  《木蘭詩》給我們講了一個女子代父從軍的故事,說明了木蘭由一個閨中少女成為巾幗英雄的成長過程,並熱情謳歌了木蘭這一巾幗英雄的形象。

  詩的開篇向我們交待了木蘭停機嘆息的原因:“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邊關軍情緊急,而父親年紀老邁,木蘭又無可以代父馳騁沙場的“長兄”。這使木蘭有了“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的念頭。但父親會同意她從軍遠征麼?即是投身於戎馬生活,她一個女子又將遇到怎樣的處境呢?木蘭縱有這樣的憂慮,還是說服了父親,由她代父從軍。

  經過了“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等一系列的緊張的準備工作,木蘭踏上了征途。“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每日裡父母的親切的呼喚,木蘭只能在回憶中聽到,站在暮色的黃河邊上,聽著黃河澎湃的水聲,木蘭不再是少女,她是雄赳赳的戰士了。然而她確實是一個少女,她想念家鄉,也想念父母。天明瞭,辭別黃河而去,邊關近了,天黑的時候,已“至黑山頭”,這時已經能夠聽到山外胡馬的嘶鳴了,在這緊張的戰爭環境中,木蘭再不是少女,她是戰士,她將成為英雄!這裡詩作者詳細地描寫了木蘭代父遠征,告別爹孃,踏上征途的.過程,細緻入微地刻劃了木蘭的心理情態。接下去將寫木蘭十數年的戎馬生活,但是,應該怎樣寫呢?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如何描寫木蘭的軍旅生活,並非可以輕易解決的問題。齊天舉先生以為未被刪削的原詩中應該寫木蘭如何“勇敢善戰”從橫沙場與敵廝殺的戰爭場面,應該表現木蘭十幾年的戰爭生活。這不過是一種想象罷了。詩作者斷不會寫那樣的場面的。其理由是:一,木蘭並非只經歷了一場戰爭而成為巾幗英雄,“將軍百戰死”,說明了戰爭的頻繁和殘酷。詩作者假如要把《木蘭詩》寫成齊先生所想象的那樣的“史詩”的話,那麼,《木蘭詩》無異於中國的《伊里亞特》。但我們讓詩作者如何描寫木蘭所經歷的數以百計的戰爭場面?二,木蘭從軍十數年,時間可謂漫長,詩作者又將如何去寫這十幾年木蘭的軍旅生活?三,木蘭不是張飛,不是呂布,不是趙子龍,她是一個女子,她是一個巾幗英雄,她無法改變女性的本色,她有她巾幗英雄的性格,假如詩作者詳細而具體地描繪木蘭的軍旅生活,木蘭性格上的特色便無法很好地處理。眾所周知,胡人善於騎射,作戰極為勇敢,木蘭征戰十數年而能得勝而歸,說明了她的大智大勇,但是,“具體地”描寫她的大智大勇,“實寫”木蘭“衝鋒陷陣”、“出馬殺敵”,我想恐怕要破壞了木蘭中國巾幗英雄的“藝術美”的。四,假如詩作者真的寫了木蘭的軍旅生活,憑他是多麼高明的作手,也不能用幾句、十幾句甚或幾十句表現無遺,如果《木蘭詩》經過了後世文人們的“刪削”,該刪去多少文字?這可能嗎?

  透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說《木蘭詩》即便有被改動的可能,也絕無被大批刪削的可能,因為它實在是“無話可刪”的。從現有的資料來考察,我們還不能有《木蘭詩》被“刪削”的證據,這首詩數百千年就是這樣傳誦著的。所以,齊先生的此詩被刪之說,是無法讓人信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