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夢遊天姥吟留別> 夢遊天姥吟留別常考名句

夢遊天姥吟留別常考名句

夢遊天姥吟留別常考名句

  夢遊天姥吟留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古體詩。下面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常考名句,歡迎大家瀏覽。

  夢遊天姥吟留別常考名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夢遊天姥吟留別原文: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外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夢遊天姥吟留別翻譯:

  航海的人談起瀛洲,大海波濤渺茫確實不易尋求;吳越一帶的人談起天姥山,雲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時可以看到。天姥山彷彿連線著天遮斷了天空,(它)山勢高過五嶽,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雖高一萬八千丈,對著這天姥山,(卻矮小得)象要向東南方傾倒一樣。

  我想根據這(傳說),夢遊一趟越地(的天姥山),夢中,一個夜晚飛渡過月光映照下的鏡湖。湖上的月光映照著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詩人謝靈運遊天姥山時住宿的地方現在還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盪漾,山中的猿猴叫聲極為悽清。(我)腳穿謝公遊山時穿的木屐,親自攀登直入雲霄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在半山腰就看見從海上升起的太陽,在山頂上可以聽到天雞啼鳴。無數山岩重疊,道路曲折迴旋,沒有一定(的方向)。(由於)迷戀奇花,倚著山石,不覺已經天黑了。巖泉發出的響聲,象熊在怒吼,龍在長鳴,使幽靜的樹林戰慄使層層山岩震驚,烏雲黑沉沉啊要下雨了,水波盪漾升起陣陣煙霧。閃電迅雷,使山巒崩裂。仙府的石門,轟隆一聲從中間打開了,洞中蔚藍的天空廣闊無際,看不到盡頭,日月的光輝照耀著金銀築成的宮殿。雲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風當作馬,一個接一個地下來了;老虎彈奏著琴瑟,鸞鳥駕著車,仙人成群結隊多得象麻一樣。猛然間(我)心驚膽顫,神志恍惚,一驚而起,不禁長聲嘆息,醒來時見到的只有枕頭床蓆還在,剛才夢中的煙霧雲霞消失了。

  人世間行樂也是象夢中的幼境這樣,自古以來萬事都象東流的水一樣一去不復返。告別諸位朋友離開(東魯)啊,什麼時候才能再回來?暫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間,要想遠行時就騎上它去探訪名山。怎麼能低頭彎腰侍奉權貴,使我不能舒心暢意,高高興興地過日子!

  夢遊天姥吟留別的賞析:

  一、《夢遊天姥吟留別》的寫作背景

  《夢遊天姥吟留別》是一首記夢詩,後人也稱其為遊仙詩。作者用誇張浪漫的手法描寫了自己“夢遊天姥”時的夢幻意境、所展現出的是滿滿的恢宏氣魄和豪放的激情。字裡行間無不講述著詩人對現實黑暗的不滿,對權貴勢力的漠視,講述著對於自由生活的嚮往和不願苟合於世的悲聲。發出了流傳千古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警世名言!

  李白一生熱愛山水,流連忘返於青山綠水,如醉如痴,《夢遊天姥吟留別》中的夢境,就是在他現實遊覽基礎上所加工虛託的,是虛幻與現實的完美結合體,以夢遊的形式展示天姥奇景,超越了現實,詩人大膽的想象和誇張的才能體現得淋漓盡致。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瀛洲,是古代傳說中的海外仙界,夢幻飄渺,無處可尋,天姥山則是臨近剡溪,與天山相對,峰巒疊嶂,峭壁絕崖,詩的開頭便從海客和越人的話語中,描摹出瀛洲的“煙濤微茫”、天姥的“雲霞明滅”,曼妙而神秘。這裡,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瀛洲“信難求”,而天姥則是“或可睹”,虛虛實實之中就給天姥山披上了一層美輪美奐的神秘面紗,從而勾起了詩人想神遊天姥的念頭。進而著力描寫天姥山的高大:“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極盡誇張,用“五嶽”、“赤城”、“天台”來映襯,“四萬八千丈”的天台是何等的巍峨,面對著它卻好像要向東南傾斜拜倒一樣。襯托出天姥山的高大,使人對天姥山的敬畏油然而生。

  二、《夢遊天姥吟留別》的藝術賞析

  這座詩人夢中的天姥山,在詩人筆下高聳雲天,直插雲際,從而憧憬能夠“到此一遊”。由此,詩人之夢就有了現實的基礎。詩人對天姥山的神往,正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詩人的浪漫情懷在這裡得到了完美體現——開啟了“夢遊天姥”之旅,一幅又一幅綺麗的畫卷展現在讀者面前,使讀者不知不覺中追逐著詩人的夢一同入境。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一個“欲”字表達出詩人李白本無此“夢”,“夢”,不過是一個美好的願景,是詩人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

  天姥山如詩如畫、美妙絕倫的奇景就是詩人心中嚮往的仙界,是沒有世俗骯髒的淨土。這個令人心馳神往的聖地怎不叫詩人“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得以“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這是夢嗎?紅日在半山腰懸掛,天雞在晴空中啼鳴,“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浪漫寫實的手法寫出了天姥山真乃神仙世界也,詩人也是醉了,不知路往何處去了。

  虛幻的夢境其實是詩人現實的寫照,接下來的夢境曲曲折折,有如詩人的一生——

  “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在這裡,層巔在戰慄,深林在悸動,青雲、煙、水皆陰霾,世界瞬間恐怖陰森起來,要下雨了!浪漫抒情意蘊深遠。繼而——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通往神仙洞府之門打開了,多麼的燦爛輝煌,金銀樓閣金碧輝煌!如此美景,詩人心中的'喜悅溢於言表;更加壯觀的場景接踵而至——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這樣的場面是多麼的熱烈與盛大!群仙都來列隊歡迎詩人的光臨,金臺、銀臺可比日月,交相輝映,這不就是詩人在朝中做官時的場景嗎?只是這樣的處所與詩人毫無關聯,自己在朝中只不過是一個御用文人,除了粉飾太平、吟誦風月,還能做什麼呢?他的理政才華、他的安邦治國之策派不上一點用場……這就是這首詩的獨特之處,詩人寫夢遊,不是平平常常的仙遊,遊歷中有深沉的感慨,也有激烈的抗爭。於虛幻之中著眼於現實——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夢,醒了!夢境破滅了,美好的一切化為烏有,剛剛還在自由自在地飄蕩在夢幻中呢,一下子就躺臥在了實實在在的枕蓆之上了。世間之事不過過眼煙雲而已——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萬事“東流水”,這其中包含著李白多少的失意和感慨啊!天姥山啊,天姥山,你不是我向往的聖地!詩人終於回到了現實生活中來,“放白鹿”、“訪名山”,將自己寄身於山水之間,豈不快哉!流連於山山水水的李白並沒有被消極的情緒所困惑,向世人發出了震耳欲聾的吶喊——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是對於權貴的抗爭,是對於鬱郁不得志人心聲的傾吐,在那個年代,有多少人懷才不遇,有多少人屈身權貴,又有多少人才被埋沒!李白大膽地向封建帝王說“不”——“安能”很好地體現出李白對權貴的蔑視,從此,一個孤高自傲,豪邁奔放的“詩仙”流芳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