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的示兒課堂實錄
陸游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他臨終前留給兒子的遺囑到底是什麼內容呢?是一首《示兒》?
陸游的示兒課堂實錄1
一、 揭示課題,設疑激趣
師:公元1210年冬天的一個夜晚,一位老人重病纏身,即將離開人世。(出示圖)彌留之際,他用顫抖的手給兒子題了一首詩作為遺囑。這首詩,這份遺囑,千百年來一直被世人傳誦,它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一首古詩,(板書)一齊讀——
生:(齊)《示兒》。
師:透過預習,你知道《示兒》在題目中的意思,就是——
生:寫給兒子看。
生:告知兒子。
師:你還知道這位奄奄一息的老人是誰嗎?
生:是詩人陸游。
【點評】揭題、解題營造了詩歌的“創作情境”,揭示了詩歌的作者及其創作意圖,暗示了詩歌的情感基調,起到了先聲奪人的效果。
師:對於陸游情況,課外你還了解了哪些?
生:陸游生於1125年,去世於1210年。
師:陸游活了85歲,是個高壽的老人。
生:他是南宋著名的詩人。
師:他一生寫了一萬多首詩,是位高產的詩人。
生:陸游一生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但屢遭投降派的排擠,最終被罷免官職。
師:陸游,還曾是一位馳騁沙場、威震敵膽的抗金將領。但生不逢時,命運多舛。同學們,這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在臨終之時,還有什麼事令他放心不下,需要寫下遺囑交代給孩子。下面,就讓我們看看他的這份特殊的遺囑——
出示:
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點評】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曾提出“知人論世”的文學評價觀。他認為,文學作品和作家本人的思想及其生活時代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因而只有知其人、論其世,才能客觀地、正確地理解和把握其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這是我國古代文論的重要觀念。孫慶博老師深諳此道,他透過引導學生對陸游的“多角度”瞭解,使學生對作者不但知“其人”,而且明“其世”,這對深入領悟詩歌思想內涵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二、 走進詩句,讀通讀順
師:讀詩,就要字字入目,句句入心。請大家再讀讀這首詩,爭取把它讀正確,讀通順。(生練讀)
生:“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將“翁”的音“wēnɡ”讀成“wēn”)
師:這是一個後鼻韻母,跟老師讀“wēnɡ”。(生讀)
師:詩,不光要讀正確,還要讀出節奏,這樣才有詩味兒。這是一首七言詩,七言詩該按照什麼樣的節奏來讀呢?自己讀一讀,體會一下。(練讀)
生:“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師:這位同學是按照“2-2-3”這樣的節奏來讀。聽起來很有味道。像他這樣,我們一齊來讀——(生齊讀)
【點評】小學語文教材入選的古詩不少是律詩。其格律是非常嚴謹的,在句數、字數、押韻、平仄、對仗等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如在上述詩句中以每兩個音節(即兩個字)作為一個節奏單位,讀出詞和詞中間的音節停頓,這是誦讀七言律詩的“正規化”。而讀好這種停頓,既反映了詩歌的外在節奏,又表達了感情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彰顯了其內在節奏。需要強調的是:格律詩的這些特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是作為一個個知識點灌輸給學生的。最好的辦法是透過誦讀,當學生讀到琅琅上口時,詩歌的外在和內在節奏就會協調一致,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格律詩的音樂美、結構美和意境美等。
名師新課
三、 品詞析句,讀懂詩句
師:讀了這份遺囑,你知道在彌留之際,詩人最牽掛的事情是什麼嗎?你是從哪句詩中體會到的?
生:他希望祖國能夠統一。可以從“但悲不見九州同”體會到。
師:“九州”就是?(生:祖國。)“同”的意思就是?(生:統一。)
生:他希望朝廷的軍隊能夠收復中原。可以從“王師北定中原日”體會到的。
師:“定”的意思就是平定,就是“收復”。還有不理解的詞句嗎?
生:“死去元知萬事空”我不理解。
生:“家祭無忘告乃翁”我不理解。
師:誰理解這兩句?
生:“死去元知萬事空”的意思,就是“我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師:“元”就是本來的意思。
生:“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意思,就是“在祭祀祖宗時,千萬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這個好訊息告訴我啊”。
師:“祭”,就是祭祀的意思。我們來看看“祭”字是怎麼寫的:左上是“一塊肉”,右邊是“一隻手”,手捧著肉,把它放到“桌子上”,來祭拜祖先。這個字在寫的時候要做到左右對稱。把這個字在本子上練寫兩遍。注意寫正確,寫規範。(生寫)
師:誰能把陸游的遺願連起來向大家說一說?想一想,這個遺願是對誰說的?(生:對他的兒子)說的時候,最好在前面能加上一個詞“兒子呀——”,這樣聽起來更語重心長。
生:“兒子呀,我本來就知道人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只是我因為沒能看到國家統一而感到悲傷。如果大宋的軍隊能夠收復中原,你們祭祀祖宗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把這個好訊息告訴我呀!”
【點評】由於小學生課外廣泛開展了古詩誦讀活動,因此,入選教材的古詩教學也不一定從零開始。孫老師在“讀懂詩句”的教學中,“先學後教”,讓學生先交流讀懂的詩句,再提出不懂的詩句,最後翻譯詩句內容。這樣教學,針對性強,效率高。特別對詩句中文言詞的落實,更凸顯了高年級古詩教學的特點,為進入初中語文學習作了較好地鋪墊和過渡。
四、 注意對比,體會情感
師:俗話說,“文有文心,詩有詩眼。”所謂的詩眼,就是最能體現詩人情感的詞語。請大家找找,哪一個字最能突出陸游此時的心情?(生默讀思考)
生:“悲”最能突出陸游此時的心情。
師:(板書:悲)“悲”字就是這首詩的詩眼。想一想,陸游悲從何來?學習古詩文,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了解寫作背景。知道這首詩是詩人在什麼情況下寫的,對於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的情感很有好處。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陸游生活的那個年代。自己讀讀下面的這段文字——(出示):
北宋末年,北方的金兵屢屢進犯,宋朝的軍隊節節敗退。當時的汴(biàn)京(今天的開封)被攻陷,宋徽宗、宋欽(qīn)宗被俘虜。從此山河破碎,人民流離失所,無數的家庭妻離子散,無數的婦女慘遭蹂躪(róu lìn),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自讀,指名讀)
師:面對著破碎的山河,昔日的權貴們都到哪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