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陋室銘> 《陋室銘》隨堂練習題

《陋室銘》隨堂練習題

《陋室銘》隨堂練習題

  導語:《陋室銘》選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為唐代詩人劉禹錫所作。《陋室銘》聚描寫、抒情、議論於一體。

  隨堂練習題

  1、本文選自《 》.作者 ,唐代 .字

  2、本文體裁是銘,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稱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後來發展成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3、本文主要的寫作手法是託物言志,在寫法上用了類比的手法先與“山”類比,.然後與水類比,.最後又將陋室與古代著名的居室“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相類比,表達了作者以古代名賢自比的意思,

  文章主旨:作者透過描寫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文中以“陋室不陋”立意,以“德馨”二字統領全篇.

  9、全文分三層.

  ①開頭到“惟吾德馨”,點明全文主旨,說明“陋室”值得銘頌,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

  的人品德高尚.

  ②從“苔痕上階綠”到“無案牘之勞形”,寫居室環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達室主人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③從“南陽諸葛廬”到最後,總結全文,點明“陋室不陋”.

  11、用原文語句回答:

  1、能體現陋室環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2、表現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3、表明陋室主人品行高尚的句子是: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4、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5、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應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6、點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7、描寫陋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8、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賢自況的句子是: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9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10中運用對偶修辭的一句話: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11作者認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麼?惟吾德馨

  12陋室主人居室內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13以比喻起興,以虛襯實,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14從反面虛寫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15從正面描寫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16文中寫室內景物的句子是:苔痕上階綠

  17、文中寫室外景物的句子是:草色入簾青

  十二、本文運用的修辭方法為:

  ①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比喻、比興、類比

  ②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對偶、擬人

  ③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對偶

  ④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類比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

  十三、問答題.

  ⑴文章開頭運用了什麼寫法,有什麼作用?

  答:以比喻起頭,以虛襯實,類比的寫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於“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與“靈”的性質.

  ⑵文章開頭以山水起筆,作者這樣寫的意圖是什麼?有什麼好處?

  答:用山水作襯托引出“陋室不陋”.這樣開頭,不落俗套,引人入勝.起到了創造意境,突出中心,深化主題的作用.

  ⑶"山不在高","水不在深"類比什麼?"有山則名"、"有龍則靈"暗喻什麼?

  答: 前二句類比"陋室",後兩句暗喻自己.

  ⑷你認為能統領全篇大意的句子是哪一句?說說你的理由.(3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理由:本文作者要說的是“陋室不陋”,而不陋的原因則是室主人的品德高尚,所以是這個句子

  ⑸本文對陋室從哪幾方面進行描寫的?這幾方面突出陋室怎樣的特徵?

  答:從居室環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進行描寫的.陋室特徵:雅.

  ⑹“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用了怎樣的修辭方法?“上”和“入”用在這裡有何好處,這句寫出了環境怎樣的特點?

  答:對偶;“上”“入”二字生動傳神,化靜為動,使景物有生氣,而且流露了作者對這景色的喜愛之情;環境的特點是恬靜,雅緻.

  ⑺陋室內外是什麼顏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點,用一個詞(字)概括.

  答: 綠色,青色,景色別緻幽雅(幽)

  ⑻與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點?

  答: 鴻儒 ,無白丁(雅)

  ⑼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麼?有何特點?

  答: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安)

  ⑽作者是怎樣寫“陋室不陋”的?

  答:居室環境—清幽雅緻 交往人物—高雅脫俗 日常生活—清雅安適

  ⑾“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用了怎樣的手法來寫室中事?寫出了室主人怎樣的情感?

  答: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來寫的.表現了室主人清雅安適的情感.

  ⑿作者既說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又說“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是否矛盾,為什麼?

  答:不矛盾.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後者是說沒有俚語擾耳俗務纏身.(意思對即可)

  ⒀、對於陋室描寫,在文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上下文聯絡)

  答:對陋室的描寫緊扣“惟吾德馨”一句來寫,既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證,又為本文結語“何陋之有”張本.

  ⒁、劉禹錫自比諸葛亮和揚雄,他們之間的共同點是什麼?

  答:都具有安貧樂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風,高雅脫俗而才華橫溢.

  ⒂、“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一句運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為什麼要這樣寫?

  答:運用類比的手法.用古名賢之室類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賢自況,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⒃、文章以孔子的話結尾,用意何在?

  答:這是全文的畫龍點睛之筆,再次有力的點明主題,同時說明了作者的志趣與聖人之道相符合.

  ⒄、文中說“斯是陋室”,而結尾卻說“何陋之有”,到底這屋子陋還是不陋呢?

  答:從建築和室內佈置看是簡陋的,但由於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這小屋就不顯得簡陋了

  ⒅、作者明明是在稱讚他自己的“陋室”的,為什麼又要在文中提到“南陽諸葛廬”和“西蜀子云亭”呢?

  答:以古代名賢自況,表明自己也有古人的情趣與品質

  ⒆歷史上或現實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請舉例.

  答:床頭屋漏,雨腳如麻的杜甫草堂.淨潔無塵,以木板方磚做書架的錢鍾書的書齋.

  ⒇首尾句有何關係?

  答:首句用了比興寫法,尾句與首自互相呼應.

  (21)本文題目為"陋室銘",文章又說"何陋之有"?這些不矛盾嗎?

  答:不矛盾.題中之"陋"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為"鄙俗"之義,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22)縱觀全文,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答:是一位有著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的名士.

  (23)寫交往人物、寫室中生活都是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試具體說明.

  答:交往人物:實寫:談笑有鴻儒虛寫:往來無白丁.

  室中生活:實寫:可以調素琴,閱金經.虛寫: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24)本文寫法新穎別緻,採用了反向立意的寫法,不寫“陋室”如何“陋”,卻從“陋”的反面“不陋”來立意,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答:這種寫法將本來沒有必然聯絡的“陋室”和室主人的“德馨”聯絡在一起,由室及人,又因人及室,扣住“陋室”的同時,將筆墨引向室主人,透過描寫,表現“惟吾德馨”,以此說明“陋室不陋”充分突出主旨

  (25)本文是一篇駢文,多用對偶句,請你根據對本文的理解,擬一組不少於五言的對偶句,表達你對本文的看法.

  答:人雅無須室大;品正不在官高

  (26)找出本文你最喜歡的駢句.

  答:①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②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分句鑑賞

  1—3句

  《陋室銘》即開篇以山水起興,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龍就可以出名,那麼居處雖然簡陋,卻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說陋室因為有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存在當然也能出名,聲名遠播,刻金石以記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龍而生靈秀,那麼陋室當然也可借道德品質高尚之士播灑芬芳。此種借力打力之技,實為絕妙,也可謂作者匠心獨具。特別是以仙龍點睛山水,構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龍入題,作者筆鋒一轉,直接切入了主題,看引論鋪下了基礎。也點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4—7句

  在此點看出,作者寫此隨筆是經過反覆思考的,絕對不是一時的靈感衝動。絕句可以是靈光乍現,而連線無暇卻是平時的功底積累與反覆推敲了。4—7句刁難下祭出此文,並將其刻於石上,具有很強烈的針鋒相對的性質。從全文的寫作手法來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氣呵成,而不是烘托。那麼“苔痕”和“談笑”二句究竟在說什麼呢? 青苔在石階上(照樣)綠意盎然,野草在荒地裡(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麼呢?我劉禹錫在哪裡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養的飽學之士,沒有(你們這些)無學之輩。作者以青苔和野草來比喻自己獨立的人格,這是氣節的寫照,是不屈的宣言。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兩句同樣延續了“比”的手法,只不過由類比變成了反向的對比。

  如果說本文的1~3句是一種鋪墊,那麼4~7句則進入了真正的對抗。作者以詩一般優美的語言展示了自己的錚錚傲骨,同時,也對勢利小人進行了無情的鞭撻。

  8—9句

  結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說明陋室“不陋”。表達了他對當時封建禮教的最高道德品質的追求。用聖人肯定的操守來規範要求自己,也許就是劉禹錫對自己的道德品質的最高要求。這樣的結句,不說其中的內容是何種意思,但結合題意,卻是妙手天成。因為封建禮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標準為最高道德標準的,孔聖人的肯定,也就為他道德品質的論注下了最好的定論,論文當有論據,而引孔聖人言作為論據,無疑在當時是最好的論據,充分而不可辯駁。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作類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們一樣擁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賢人自況的思想,同時暗示了陋室不陋。實際上劉禹錫這樣寫還有另一層深意,即諸葛亮是閒居隆中草廬以待明主出山。而楊雄呢?卻是淡薄於功名富貴,潛心修學之士,雖官至上品,然他對於官職的起起落落與金錢的淡泊,卻是後世的典範。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達的意思是:處變不驚、處危不屈、堅守節操、榮辱從容的意思。既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負,若無明主,也甘於平淡的那種志向吧。這結合作者官場的起起落落,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註釋

  ⑴ 在:在於,動詞。

  ⑵ 名:出名,著名,因--而著名,名詞作動詞。

  ⑶ 靈:顯得有靈氣,名詞作動詞。

  ⑷ 斯是陋室:這是簡陋的屋子。斯:此,這。是:表判斷。陋室:簡陋的屋子。

  ⑸ 惟吾德馨: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惟:只。吾:我,這裡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氣,這裡指品德高尚。

  (6)上:動詞,長到,蔓到。

  ⑺ 鴻儒:即大學問家,這裡指博學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鴻:大。儒:舊指讀書人。

  ⑻ 白丁:平民,這裡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

  ⑼調素琴:彈奏不加裝飾的琴。調:調弄,這裡指彈(琴)。素琴:不加裝飾的古琴。

  ⑽金經:指用泥金書寫的佛經。

  ⑾絲竹:指琴瑟、簫管等樂器,這裡指奏樂的聲音。“絲”指絃樂器,“竹”指管樂器。這裡指音樂。

  ⑿之:助詞,不譯。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⒀亂耳:擾亂雙耳。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亂,擾亂。

  ⒁案牘(dú):官府的公文。

  ⒂勞形:使身體勞累(使動用法)。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形:形體、身體。

  ⒃南陽:地名,今河南省南陽市西。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陽臥龍崗中隱居躬耕。

  ⒄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這兩句是說,諸葛廬和子云亭都很簡陋,因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們的景仰。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蜀漢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出仕前曾隱居南陽郡隆中山中。揚雄,字子云,西漢時文學家,蜀郡成都人。廬,簡陋的小屋子。

  ⒅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屬於賓語前置。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不譯。全句譯為:有什麼簡陋的呢?

  (19)孔子云:孔子說,雲在文言言中一指都指說。

  譯文

  山不在於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於深,有了龍就成為有靈力的水了。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覺得簡陋了)。苔蘚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裡。說說笑的都是博學的人,來來往往的沒有無學問的人。[1]可以彈不加裝飾的琴,閱讀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聲擾亂耳朵,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