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陋室銘> 陋室銘說課稿

陋室銘說課稿

陋室銘說課稿

  一、說教材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陋室銘》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學期第五單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構思巧妙、韻味深長而炙人口。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透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一種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本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熟悉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初步培養文言文的語感;讓學生自主地學習,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裡地理解文言文。

  二、說教學目標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背誦並譯課文,掌握相關文言實詞;

  (2)技能目標: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並嘗試在寫作中使用;

  (3)情感目標:透過理解作者那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引導學生正確確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三、說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內容。

  確立依據:文言文距離當下所使用的現代漢語有著不同,學生要全面理解和掌握文章內容,就必須把文言文轉換成通俗易懂的現代文,只有在此基礎之上,才能進一步讓學生理解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因此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內容定位教學重點。

  (2)教學難點:多形式的誦讀及當堂背誦。

  確立依據:背誦一直是學生最頭疼的問題,且課後要求學生能默寫,本篇課文的篇幅短小,散句結合,韻律十足,讀起來琅琅上口,在多次誦讀之後能基本瞭解課文大意,所以把多形式誦讀及當堂背誦定為教學難點。

  四、學情分:

  經過一年的學習,學生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對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經過以往的閱讀訓練,學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獨特之處,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背誦、解說、創作等學習活動中來。 本單元的所有課文都要求背誦,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及成就感很有必要。

  但另一方面,由於本班是平行班,學生成績參差不齊,最高分125分,最低分45分,且全班大部分學生成績在98至108分之間,屬於中等偏下水平,故在教學當中儘可能減輕學生負擔,將問題簡單化處理,以符合學生情況。

  五、說教法

  依據新課程標準理念,本課我主要採用誦讀法、討論法、講授法等教學方法,另外還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利用遊戲、比賽等方式鞏固背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1、誦讀法:“三分詩七分讀”, “誦讀是解讀文言文的敲門磚”。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穿到課堂始終,教師示範朗讀,引導學生按要求聽讀,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情感意蘊,到交替運用輪讀、個讀、齊讀和散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欣賞、領悟短文的優美語言和意味,藉此落實教學目的。

  2、討論法:本教學法的優點在於,由於全體學生都參加活動,可以培養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獨立性。

  3、講授法:教師透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透過敘述、描繪、解釋、推論來傳遞資訊、傳授知識、闡明念、論證定律和公式,引導學生分和認識問題。優點是教師容易控制教學程序,能夠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系統的科學知識。但如果運用不好,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易發揮,就會出現教師滿堂、學生被動聽的局面。

  4、多媒體及遊戲、比賽的運用主要是起到一個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

  六、說學法:

  透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當堂背誦短文,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

  2、一對一互譯課文;

  3、以答問形式背誦課文,以幫助學生鞏固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4、設計板書表現課文,理解文章寓意。

  七、說教學設計:

  (一)匯入新課

  PPT展示圖片金棒和羽毛扇,問同學們是否認識這兩樣東西,是否也想擁有它們。大家之所以喜歡金棒可能是因為孫悟空,也可能是因為它本身能夠變化,具有力,那麼,一把平凡的羽毛扇為何能夠婦孺皆知,流傳千古?原來是因為它的主人諸葛亮。這樣說來,某樣東西的價值似乎與使用它的主人有著密切的聯絡,今天我們要去看看一間簡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間,微妙的關係,一起學習《陋室銘》。匯入課題,並圖解“銘”這一文體。

  (設計意圖:採用類比匯入,圖片展示能夠激發學生對本文內容的初步感知,透過物件與使用者的關係,引出題目和作者,暗示本文的“陋室”與主人劉錫之間的關係與匯入的兩對“物—主”關係一致。)

  (二) 誦讀:

  1.聽示範朗讀。要求一邊聽一邊給拿不準的字注音,並且劃分節奏

  2.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3.齊讀。要求聲音洪亮,整齊劃一。

  (設計意圖: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應反覆進行,有目標地讀,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為樂。做到5分鐘內至少讀3次。)

  (三) 分組合作,疏通文意

  過渡語:讀完以後,你能不能告訴我,這“陋室”真的“陋”嗎?如果不能,也沒關係,可能對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為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現代漢語有很大區別,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內容就讓我們一起來疏通文意。

  具體操作:本文共計九句話,全班12個小組,前9組,每小組譯一句話,其餘三組做評委。然後每組推選一位發言人分享成果。要求:先解釋重點字詞,再譯整句話。

  (設計意圖:為了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所以本環節採用小組討論譯的形式,要求學生結合課後註釋,利用所積累文言詞彙進行譯,教師適時地指導與歸納總結。)

  (四) 抽絲剝繭,感悟情思

  經過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經瞭解了文章內容,那麼現在能回答老師前面提出的那個問題嗎?(ppt展示問題)作者筆下的這間“陋室”真的“陋”嗎?請說說理由。(學生一邊回答,老師一邊板書)

  1.“斯是陋室,惟吾德”作者既承認屋子簡陋,又不覺得簡陋,因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描寫陋室環境清幽

  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主人交往之雅

  4.“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寫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閒,同時也看出作者較清貧,但作者卻苦中作樂,體現出作者的安貧樂道。

  5.“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賢人的志趣和抱負。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並且“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所以此環節既讓學生從分課文中獲得情感體驗,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遠觀全文,探究寫法

  問:作者這篇文章的標題是在寫物,可真實情況是寫物還是寫人呢?答:寫人。

  問:主要寫人的什麼?答:品德高尚

  問:那同學們,作者借陋室來表達自己的志向,這種寫法叫什麼?答:託物言志

  (PPT展示)託物——陋室

  言志——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設計意圖:《初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能根據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這裡所講的“託物言志”,一方面讓學生學習這種表達方式,另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運用這個方法來抒發自己的情感。)

  (六)回顧全文,歸納主旨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

  本文主旨: 作者以“陋室”不陋,表達了自己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平樂道的志趣。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初中學生能夠“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所以此環節的設定主要引導學生自行歸納,在歸納過程中去領悟作品內涵,獲得有益啟示。)

  (七)朗讀、背誦比賽

  比一比,看誰背得準又快

  具體操作:以大組為單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龍”形式背誦,比比看哪一組最流暢、清楚、快速。找兩位同學分別負責計時和內容判定。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背誦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學生在經過反覆的聽讀與朗讀之後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課文大意,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即時背誦,此環節可保持學生高漲的熱情,便於短時記憶的發生與鞏固。)

  (八)拓展延伸

  (PPT展示兩組寢室圖片,一組是巴蜀中學的,另一組是本校的。前後豪華與簡陋相對比)

  教師:雖然我們住得沒有其他學校豪華舒適,但我卻希望這簡陋的屋子因為有了優秀的同學們而綻放無限光彩。老師期待有一天你們能成為柏家中學的驕傲。讓我們有感情地齊讀:“斯是陋室,惟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