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李商隱> 《錦瑟》的藝術手法

《錦瑟》的藝術手法

《錦瑟》的藝術手法

  《錦瑟》是李商隱的代表詩作之一,它是詩歌史上爭論最大、解人最多的詩歌。

  通讀李商隱《錦瑟》這首詩時,就它的美所深深地吸引,覺得它既觸手可得又虛無縹緲,悽美又不顯得悲傷過度,其中所領會的情感不能言說,但又有相同的傷感。這首詩的解釋也多種多樣,有詠物說、感國祚興衰說、“色空”說、閨情說、哀悼亡妻說、悼所戀宮婢說、詠瑟聲說、政治詩說、回首自名的遭際說、客中思家說等等諸如此類。每一種解讀都有其合理性。針對此,筆者作出如下分析:

  一、《錦瑟》詩中用典分析:

  “莊生曉夢迷蝴蝶”用了《莊子?齊物論》中莊周夢蝶的典故。莊周做夢,夢見自己化身為一隻蝴蝶,在夢中閒適自得,夢醒之後,莊周卻發出人生感慨“到底夢中是真實的我,還是醒來才是真正的我?”這闡述了一種“均物我,外形骸”的道家哲理。迷,含迷失、迷離等義。這本是朦朧的夢境,而李商隱卻藉此隱喻自我。以夢蝶隱喻自己年輕時的抱負作為就如同夢蝶一般,變得虛無縹緲,如同鏡花水月。也隱含了李商隱暮年之際,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產生了與莊子一樣的心境,現實與夢境都是一樣的,人生本來如此苦悶,何必執著。

  “望帝春心託杜鵑”用了“望帝化鵑”的典故。引《華陽國志?蜀志》中的傳說:記載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杜宇,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悽悲,動人心腑,名為杜鵑。虛無縹緲的情感,使詩人悲切莫名,此處借杜鵑泣血以表達哀傷。 很明顯,兩個典故的運用使頷聯呈現出一種變幻不居的幻滅感, 進而營造出哀怨悲苦之境。

  “滄海月明珠有淚”所蘊含的典故為:“南海鮫人所流的眼淚會凝結為珍珠。”詩人此時心中的憤懣和感慨已是充斥於胸。感嘆自己懷才不遇,身陷黨爭,有志難展無邊痛苦。詩人此時的心情又豈是幾滴淚就可以表達的?

  二、複雜的創作動機

  李商隱“在藝術上著意追求的,就是如何才能不把內心完全袒露無遺,而只到此為止。神龍見首不見尾,一個個意象,彷彿露出一鱗半爪,留下了許多原該銜接而不予銜接的空白。這些空白彷彿迷濛雲霧,其中隱隱約約,讓人猜度。這樣的藝術追求,應該說是李商隱的一個創造。”[1]

  金人元好問也發出了慨嘆:“望帝春心託杜鵑,佳人錦瑟思華年。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做鄭箋。”(《論詩三十首》)這也表達出了李商隱的詩,幾乎無人可與之相應和,極少有人可以全部的理解它的複雜心境和人生苦悶。

  李商隱有著複雜的情感經歷,他早年家境貧寒,因受牛黨要臣令狐楚賞識,才有機會讀書入仕。後來,李黨的王茂元愛其才將女兒嫁給他,他因此而遭到牛黨的排斥。此後,他便生活在牛黨與李黨的夾縫之中。後因牛黨得勢,他也因此連遭貶謫,輾轉於各藩鎮幕僚當幕僚,鬱郁不得志,潦倒終身。相比於李商隱的仕途,他的愛情也顯得同樣的“不得志”。他有過三段不圓滿的愛情,他與柳枝和宋華陽的愛情都是悲劇,而與王氏的婚姻雖然曾經幸福美滿,卻也因為王氏的早逝以悲劇收場。

  他仕途與愛情都沒能得以圓滿,這讓我們無法探尋他創作這首詩的真正意圖。他所生活的晚唐,已是苟延殘喘。晚唐時代,藩鎮割據,戰亂頻仍。而詩人卻是一位心懷天下的'有志之士,但是自己卻是報國無門,縱使有一身才華,凌雲壯志,卻被兩黨排擠,一身的抱負無法施展。此時詩人心中的苦悶我們便是可想而知了。

  三、巧妙的意象

  此詩是李商隱晚年的作品。詩中的表象雖然隱約朦朧,言辭吞吐躲閃,終究還是有跡可循。只要我們抓住全詩的主旨,便可領會全詩的主旨奧秘。

  《錦瑟》詩以錦瑟起興,引出對年華的追思。然而詩人為什麼要用“錦瑟”起興?實際這裡有比喻、象徵兩種層次上的意義:

  1.錦瑟的本身雖然是精美的,可彈出的樂曲卻是悲苦的,可以象徵詩人美好的夢想寄託,夢想雖然是美好的,但是遭遇卻是非常不幸的;

  2.五十弦的錦瑟在唐代時已經極為少見,是過時古瑟,不合時宜。可以象徵詩人的自身的遭遇不能為當時的社會所容納和接受,自己本身也不合時宜;

  3.古瑟五十弦,能奏出最為繁複的音節,詩人認為只有最繁複的音節才能奏出他繁複的過往,詩人本身的人生道路相當曲折,充滿辛酸苦悶,錦瑟的樂音是對他這種人生最好的詮釋。

  4.琴瑟可彈樂歌哀曲,用來演奏出詩人悲歡的一生也是最合適的了。“錦瑟無端五十弦”。借物起興,用此引起對一生的反思。錦瑟是精美的,而彈奏的卻是悲劇,在加之用“無端”二字,一種無緣無故,沒有由頭,不知為何,無法抑制的情緒迸發出來。

  詩人運用了“望帝”、“杜鵑”、“滄海”“明月”等多種意象勾勒起了全詩的情感框架,最後再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自問自答作為結尾,與首句的思華年相呼應,曾經的華年也好,美好的情感也罷,此時此刻也都成為回憶了,帶給詩人的只是心中的一段悵惘,一陣苦悶,迷惑難以解答,只能不了了之。

  《錦瑟》包含著多重意蘊。作家王蒙認為《錦瑟》這類詩“沒有定解也就是可以有多種解。”不同的人能在其中領略到不同的情感,正如“一千個讀者心有一千哈姆雷特”。與其探尋《錦瑟》的界定,倒不如看做是李商隱對一生的總結,對於詩中的種種意蘊,不必探其究竟,心領神會即可,神秘之美才是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