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離騷> 離騷教學實錄

離騷教學實錄

離騷教學實錄

  《離騷》依詩取興,引類譬喻,以物喻人,並不僅僅停留在個別事物的類比上,還體現於整個形象體系的構思中,可謂引喻之妙。我們不妨從其教學實錄中再回味一下課文。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屈原的《離騷》。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名平,字原,本世紀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曾為楚國的三閭大夫,主張聯齊抗秦。楚懷王死後,他兩度被放逐,無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羅江而死。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請大家反覆朗讀課文。

  (學生紛紛朗讀)

  師:剛才朗讀的時候大家有沒有了解到詩人流露的獨特情懷呢?

  生:其實,沒學這首詩也能瞭解屈原的情懷啊,誰不知道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呢?

  師:這首詩情感的起伏,你能體會到嗎?

  生:好像沒感覺。

  師:同學們希望老師怎樣去教這篇課文呢?學習這篇課文,你們希望得到些什麼?

  生:我覺得老師最好不要自己或者讓我們翻譯詩中的句子,因為很難翻,又有方言詞,翻譯後肯定詩歌的味道就沒了,聽起來也會很累、很枯燥。但是,我又覺得如果不翻譯,這首詩我們很難看懂,而且在積累文言詞語方面也會有損失,會學得很心虛。我希望老師能有點新方法。

  師:那好,我們就把學習重點放在瞭解屈原的獨特情懷上。因為詩歌字面意思較難理解,所以我們讓這首詩儘量變得短些,這樣就可以少一點要翻譯的字詞。請同學們嘗試一下,看能否對文中的詩句進行壓縮,留下你覺得足以說清作者意圖的話。

  (學生埋頭動筆,然後討論了一段時間。)

  生:我來改改前面幾句。我將這些句子壓縮,成了“高陽苗裔,皇考伯庸。攝提孟陬,庚寅吾降。皇覽餘度,錫餘嘉名。名餘正則,字餘靈均。”

  (學生鼓掌)

  師:大家鼓掌是因為他改得不錯吧?那麼請問他的改動有什麼特點?

  生:詩歌更簡練了,每個句子都只有四個字,那麼整齊,比原文更有節奏感了。

  師:照你這麼說,修改後的詩歌成了四言詩,比原文更好了,是嗎?

  生:好像不能這麼說。

  師:請果斷些,到底是修改後的好,還是原詩好?我們評價一篇作品有哪些標準?

  生:應該以主題的需要、表情達意的效果為標準吧。

  師:很好!那麼四言詩的形式跟原詩形式相比,到底有什麼區別?大家自己讀讀看。

  (學生七嘴八舌地讀了起來)

  生:四言詩比原詩更整齊,更有節奏感了,但是讀起來比原詩要快,顯得比較急促。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學會從作者的心情和朗讀的情境去思考問題了。不過我想簡單地補充一下,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楚辭》是南方文化系統的源頭,而《詩經》是北方文化系統的源頭,《詩經》以四言詩為主,《楚辭》則相對比較自由,讀起來比較舒緩,所以這兩種形式體現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哪怕是一個語氣詞都有標誌性作用,大家想到什麼了嗎?

  生:“兮”字是楚地方言的體現。

  師:所以我們能不能把原詩中的那些虛詞、語氣詞,比如“之”“兮”等隨意省略掉?

  生:不能。

  師:好。但我還是要表揚剛才那位同學,他的提煉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至少幫助我們把詩歌的主要資訊瞭解得更清楚了。

  (很多學生點頭)

  師:如果我們衝著緊縮以求簡練的目的去改動詩歌,是否只能改成四言詩?能否再簡單些?

  生:我來試試,還是改剛才那八句,可以改成“帝裔,考庸。攝提孟陬庚寅降。皇覽餘度,錫嘉名。名餘正則,字餘靈均。”

  (有學生笑了起來)

  師:這位同學,你為什麼笑?請站起來說說。

  生:他把詩的意思保留下來了,但是讀起來真難聽。

  師:好的,看來你感覺到了,原詩雖然沒有第一位同學修改後的四言詩那麼整齊,但還是很有韻律的。當韻律與情感和諧時,作品才會給人以恰到好處的感覺。不過,我還是要表揚第二位同學,因為他真的有很強的概括能力,對於我前面提出的要求,他完成得還是很出色的吧?

  生(七嘴八舌):是的。

  師:不過就算求簡練,有一個字還是省不得,就是“伯”字。因為屈原的'父親字“伯庸”,稱人的字而不稱名,本身就是表示尊敬,更何況屈原是想到了死去的父親而抒發的感情,其中的敬意很濃,怎麼可以隨便將其父的字給刪去呢?

  生:對,得把“伯”字添回來。

  師:現在我來改給大家看看,我只嘗試緊縮前兩句,將它改為“帝之苗裔,朕考伯庸”。同學們看看我修改後大意有沒有變?和第一位同學的修改相比,誰好些?

  (學生反應很激烈,老師挑代表發言。)

  生:大意沒變。不過在表達作者情感時有差異了。因為根據課下注釋,“高陽”帝是楚國君王的遠祖,壓縮成“高陽苗裔”才可以看出屈原與楚國血肉相連的關係,“高陽”二字用意獨特,比光說“帝”好得多,因為這是屈原愛國的根本原因之一。

  生:“伯庸”是屈原父親的字,“朕”是“我”的意思,“朕考伯庸”雖然也是在介紹自己的父親,但是體現不出作者的意圖。當某人說“我的父親是某某領袖”時,不必加上“偉大”這樣的形容詞,我們也能體會他說話時的自豪。但是“伯庸”這個人大家都不太熟,似乎沒什麼名氣,只有加了“皇”字作修飾,我們才能比較容易體會到屈原的自豪感,因為“皇”是“偉大”的意思。

  師:說得真好。這樣一來,同學們已經不知不覺地在翻譯,並掌握了一些難字的含義。你們的取捨越來越接近作者情感的需要了。大家再來思考一下,作者在寫這首詩時,有沒有有意地緊縮呢?

  生:有。“皇覽揆餘初度兮”中的“皇”就是對前文“皇考”的緊縮。

  師:誰能告訴我,作者為什麼不說“考覽揆餘初度兮”,而說“皇覽揆餘初度兮”呢?“考”是父親的意思,看起來更明白啊!

  生:還是為了突出父親的偉大,所以保留“皇”字,省去“考”了。

  師:有道理。如果同學們始終注意屈原的情感取向,就會對每個字的用意有很貼切的把握。與前面兩位同學的修改相比,第一位同學保留得多些,請讓我再來重複一下他的修改:高陽苗裔,皇考伯庸。攝提孟陬,庚寅吾降。皇覽餘度,錫餘嘉名。名餘正則,字餘靈均。(板書)希望大家仍從“更貼切地表達情感”這個角度去思考。除了剛才討論過的句子外,你對其他修改後的語句還有什麼看法?

  (學生開始討論,片刻後,教師提問,學生自由發言。)

  生:“攝提孟陬,庚寅吾降”這樣的改法,只是注意到了其中有三個詞語是用來表時間的,出生的時辰交代清楚了,但卻讓人覺得無法表達作者的語氣。作者是為了強調自己出生時間的巧合、身世的不平凡,其中“貞”是“正”的意思,這個字被抽掉後語氣就變得很平淡,簡直是流水賬式的交代,這個字實在是省不得啊!

  生:“皇覽餘度,錫餘嘉名”中的“初”省不得,因為是對前面出生時間等內容的照應,這種照應也是有強調作用的。“肇”字也得保留,因為它是“開始”的意思,屈原的父親根據前面那麼多不平凡的前提才給屈原起了名,這裡用“肇”字可以體現非常鄭重的態度。

  生:“揆”也很重要,我剛才查了一下《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覽”是“看”的意思,“揆”有“揣測、推理”的意思,由“看”到“推理”是一個過程,它也能體現屈原的父親給兒子取名和字時的慎重。

  師:大家把那些可以翻譯的提示必要資訊的詞的作用都分析出來了,還有別的想法嗎?

  生:我的說法會重複老師前面的看法,但是我還是要告訴大家,我想把其他被刪除的字都補回去,因為它們在調節語速、表達語氣、準確表達情感等方面確實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師: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才學了課文的一部分內容,但是同學們有沒有發現,在修改與比較中,我們已經基本掌握了字詞的含義,瞭解了屈原的心理。課下的註釋其實已經很詳細了,只不過同學們原先不太願意仔細看,現在看進去了,而且也沒有覺得落實字詞含義是枯燥的事,我認為大家的收穫不小。希望大家能從剩餘的內容中任選一段,也用緊縮的方法,體會字裡行間的獨特意蘊。下課!

  拓展閱讀:《離騷》重點句賞析

  1、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以善淫。

  評析:這幾句詩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為政治家和詩人的自我形象出現外,又常幻化為,一個美麗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愛美的天性,喜歡用芳潔的東西修飾自己,還親手栽培了許多芬芳的草木。起初與丈夫(“靈脩”有時也可理解為丈夫)締結了婚約,後來卻受到眾女的嫉妒和讒毀,終於被拋棄。這一條“美人香草” 式的寓意伏線和詩人的政治抒情疊合在一起,造成《離騷》全詩特有的寫實與虛擬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離惝恍的藝術效果,給全詩增添了綽約的風姿和芳菲的情韻。

  翻譯: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終不能理解我的心思。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嫵媚,誹謗我好放蕩淫亂。

  2、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評析: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堅貞不屈。真可說是一條鐵骨錚錚的漢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無恥小人對他的惡毒誣衊,一會說他穿著奇裝異服,一會又說他面容姣好,肯定是個善淫之輩。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競相諂媚,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屈原下決心絕對不和他們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鷙鳥,孤傲、矯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變,也無法改變,這就像方圓不能周,異道不相安一樣。在這裡,屈原清楚地預感到了自己的結局,但他並不後悔自己的選擇。句中“雖九死其猶未悔”和同出自於《離騷》的“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詩句是後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翻譯: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歡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會後悔。

  3、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評析:這幾句詩所表現出的詩人自知之明、自謀之熟、自勉之嚴、自決之勇,令人感慨萬分。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他不僅又回到了“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堅定。透過這一段情感的抒發,詩人將構成自己心靈世界悲劇性衝突的兩個方面──理想與現實的對立、進取與退隱的對立,初步展現出來了。繼之又更加堅定地作出了選擇。

  翻譯:我生各有各的喜好,我獨愛美,並且習以為常。即使肢體分解也不會改變,難道我的心志是可以挫敗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