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離騷> 最新《離騷》教學反思(精選8篇)

最新《離騷》教學反思

最新《離騷》教學反思(精選8篇)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最新《離騷》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最新《離騷》教學反思 篇1

  新課程的理念,帶我走進了一個全新的教改天地,所以在我們語文課上,我也一定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徹底改變老師主講,學生無條件接受的現狀。尤其是對於非常重要且又艱澀難懂的文言文,就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多“啃一啃”,這樣才能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所以我選取了第三單元第一課《逍遙遊》。這是一片莊子的文章,雖然思想有些深奧,但好在字詞並不太難,可以試著讓學生自己嘗試解決。

  按照慣例先是學生的口語練習。一名學生手拿文章讀了大概有三分鐘時間,然後是其他學生進行評價。緊接著教師進行了評價,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逐漸引向課題。介紹完作家之後就是朗讀。朗讀分三步:教師範讀、學生自由讀、對照註釋讀。朗讀之後是翻譯課文。我丟擲一句話:你認為句子中哪些字詞是重要的?作為讓學生自行解決的引子,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解釋重點字詞及翻譯重點句式。

  然後這節課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學生之間的互動,20分鐘過去了,小組展示所負責的段落,然後由小組推薦學生上黑板板書重點字詞及句式。最後老師再明確遺漏的重點。

  下課以後,我做了一下反思:

  這堂課,看似學生在活動,但學生的學習效果卻並不是太好。

  第一、朗讀環節,不應是學生拿起文章來讀,而是要在課下就熟讀。因為如果沒預習好,學生就讀的磕磕絆絆,毫無美感,從而失去了朗讀應有的意義。

  第二、不能把文言文的學習全部丟給學生。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展開教學工作。我們的學生不但基礎很弱,學習習慣還沒完全養成,當教師把問題拋給他們時,他們不動腦筋,而是照搬翻譯書。而這並不能提高他們翻譯的能力。

  第三、就我們學生而言,他們不具備自己識別重要詞語的能力,所以教師的點撥就非常多,以至於還是要佔很多時間。

  由次,我想評價一堂課效果如何,既要看教師的“教”,又要看學生的“學”。不僅要看教師是如何傳授知識,還要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是如何接受知識。我以為評價一堂課的優劣歸納起來主要看下列七點。

  一、要準確地把握教材。一節語文課質量的優劣,首先看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看他是否抓住了本課的重點、難點。如果教師貪多求全,在有限的課堂上面面俱到,“滿堂灌”,則學生茫茫然,知識無從記憶,能力培養更是一紙空文。此外還要看教師對課文的深度、層次及課堂的容量是如何確定等等。

  二、要恰當地處理好教材。教師怎樣匯入新課、切入正題,先解決什麼問題,後解決什麼問題,每個問題的解決採用了什麼方法,時間分配如何等等。教師在講課時是否認真處理了教材的深淺度,做到化整為零,各個擊破。

  三、要使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它的選擇必須依據本課內容而確定。不管教師使用何種方法,一定要面對全體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四、要積極倡導自由、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必須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五、要使用準確、簡潔、流利的語言。教師在講課時語言要準確、做到抑揚頓挫,遣詞造句要恰當,符合語法和邏輯,不能辭不達意。語言要精練簡潔,流利,飽含感情。

  六、教學程式要流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到自然流暢,一環扣一環,如行雲流水,不能冷場。

  七、教學效果要顯著。對效果的評價

  一是看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

  二是看師生是否平等、民主地交流與探索。觀察學生有多少有感而發的東西產生,師生間有多少思維碰撞的火花點。另外還要看整堂課對學生的薰陶感染和思想教育作用。

  新課程的改革對每一位教師來說都是一次考驗,一次挑戰,更是一次機遇,它將是我全新的追求!

  最新《離騷》教學反思 篇2

  《離騷》是古代傑出的抒情長詩,它的內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遠,語言奇偉瑰麗,想象新奇動人。作者屈原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更是值得每一位炎黃子孫引以為豪。他的憂國憂民的情懷,潔身自好的品質,獻身理想的精神,千百年感動並影響了無數後人。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對於這樣的課文,我覺得有責任必須把它的美原原本本的“交給”學生。

  體會詩歌作品的美,是必須藉助朗讀的,所以,我將誦讀作為一個重點。楚辭在語言上的特點可以透過誦讀給學生以感性的認識。在讀的時候,一定要強調感情,應該給學生示範。

  疏通詩句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楚辭的語言有很多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對這些無需關注太多,只要學生能結合註釋翻譯詩句即可,對於比較重要的文言字詞,我認為教學時候還是不能放過,例如古今異義詞,通假字,本課出現得較多且比較常見,應該指導學生歸納積累。至於實詞的一詞多義我覺得不用過多強調,包括特殊句式,“介詞結構後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我考慮可以暫且放過,留待以後解決。只要學生翻譯是能將詞語翻譯準確,句式能調整語序即可。作為高一的學生我覺得此時講太多不太合適,且本課是詩歌,重點不應放在此。

  疏通詩句是為了整體感知詩歌的情感和思想,本詩的情感比較複雜,提示學生找關鍵句,然後總結,我覺得學生比較好理解。詩歌是節選的,只有兩節詩,我覺得沒有必要將屈原“美政理想”的內容加進來,在這兩部分詩中,能把握住主要的感情即可。

  我計劃第二課時把重點放在藝術手法上,與《詩經》比較異同,讓學生自己體會。 屈原的“香草、美人”也是一個重點。

  本次教學過程中我感覺基本完成了預想的任務,誦讀的效果還不錯,如果能再放得開些,在感情上再投入一些可能效果會更好。

  最新《離騷》教學反思 篇3

  還是先來回憶一下我的備課經歷。抽籤抽中《離騷》一課,我馬上叫了起來:“怎麼會是古代詩歌呢?能讓我換嗎?”我喜歡唐詩宋詞,對於《詩經》、《離騷》這一類年代早些的詩歌卻有點“敬而遠之”,“只可遠觀”難以“心領神會”,算得上是“離騷離騷奈如何”。

  坐在家中,連看了三遍課文,屈原和我們現代人的語言習慣真是差得太遠了!如果沒有註釋,我是不能看懂,也會和學生一樣亂讀一氣。那麼,我要立足於課文字詞句的講解嗎?

  去網上檢視資料。教案真不少,課件有幸也找到三個,至於其他的課文資料洋洋灑灑,抱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認認真真的看了近一個小時。零零總總彙集了一些資料,有了一些突發的靈感,最終備成了以上的教學設計。

  印象中,教學古代詩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紹作者、時代背景、串講全詩、講寫作特點。我也“隨波逐流”,在匯入部分集中介紹屈原、《離騷》、《楚辭》。稍微變了點花樣,透過三副輓聯引出“屈原”,品味其“悲壯、悲嘆”,為後面的課堂基調做了鋪墊。結合朗讀來介紹“楚詞”,而不是在課前單獨介紹,依託文字來理解楚詞的形式特點。

  《離騷》的閱讀障礙較多,如果窮究字詞意思,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字詞以及瑣碎的語法上,那麼容易上成語法課或其他。課文的註釋十分豐富,學生藉助註釋,對文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不會存在多大困難。所以,我不從古文知識點的角度講解,以理解課文為主,穿插字詞講解,在對圖片的直觀感受中感悟文字的內涵。

  為理解屈原形象,設計了逐層遞進的三個環節。一是思考“屈原心目中自己是個什麼形象?請用具體詩句加以闡釋。”此問題簡單,對全詩進行梳理,學生容易概括,對屈原的形象有了初步認識。在此基礎上,結合不同風格的三副圖片,引導學生進一步感悟屈原的個性特點。最後,丟擲頗有爭議的問題“如何看待屈原的沉江之舉”,在論辯中,去充分感受屈原的自我意識,對真理的執著,對正義、理想的堅守。順理成章點出,這是一首悲壯的“殉道者之歌”。既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內涵,感受悲劇色彩,又讓學生接受一次心靈的淨化。

  未在課堂上實踐之前,我的設想是近似於“空中樓閣”。根據以往的經驗,有時,看似不錯的教學設計,在與學生的思維碰撞中,卻會“頻頻觸礁”,完全不是預想的結局。

  實戰之後,發現以下問題:

  1、時間緊張,學生對文字不夠熟悉。教師生硬地講解,學生未與文字發生情感共鳴,與文字對話被架空。教師的分析只代表我們執教者的思維方式、情感,越俎代庖只能泯滅學生個性。

  2、對學生的誦讀指導力不從心。古詩因語句整齊,詩句節奏相對簡單,學生比較容易掌握。但要讀出感情,無老師的精到點撥,只能是讀得一般,也就難以達到以讀帶悟,體味情感的目的。

  3、對於學生膚淺的理解,竟有語塞之感,當下之反應是提醒他將其往原定的解釋上靠攏。似乎,最終目的,只是為了完成預定的環節。其實,也就可以順著學生思路,改變教學思路。

  4、畫面的過多呈現反而使文字成了點綴,本末倒置。原本應是用圖片來張揚文字的魅力,卻變成是簡單的為圖片找文字解說。如何將圖片的直觀與詩歌的“言外之意”結合?

  5、在授課的思路方面還算比較清晰,但是在階段與階段的連接出就顯得不夠流暢。一直對板書有點吝嗇,課堂上只寫了可憐的四個字,對一個語文老師來說,不能因自己字的欠缺,總懶得寫板書吧

  最新《離騷》教學反思 篇4

  《離騷》這一課學習起來有三難:難讀,難背,難理解。

  一難:難讀

  難讀的第一個原因是《離騷》這篇課文中有很多生僻字,學生初拿到課文連讀都都不下去。難讀的第二個原因是句子的停頓不好把握。《離騷》是用楚地的方言寫成的,句中多用“兮”。句子意思難以理解。句中停頓難以掌握。

  二難:難背

  《離騷》中很多句子是需要背誦的。學生一聽說要背誦,急得頭都要大了。迫於壓力學生死背硬記。即使當時背會,考試考出來仍然寫不出來。有些學生從心底就抗拒背誦。

  三難:難理解

  《離騷》一文中很多字詞的詞義和用法與現代漢語有很大的區別,句子理解起來很困難。不參照課文下的註釋,根本不知道句子的意思。

  《離騷》多用比興手法,只看句子的表面意思是無法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的。文中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

  記得第一次給學生上這篇課文時,我是一字一句講給學生的。一節課真的很累,感覺大腦缺氧。可學生並不領情,一節課下來,書本比那剛擦過的玻璃還乾淨。抽查背誦,不會;做練習,不會。當時真的很生氣,可生氣沒用啊,不解決問題。我就思考問題是不是出在了我的身上。可當時是百思不得其解。現在想想自己當時做了很多無用功,做了很多“保姆”做的工作,用自己的講解代替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體驗,沒有以學生為本,過度重視教學任務的完成,沒有重視學生的收穫……可以說是典型的低效教學,甚至是無效教學。

  經過這幾年的不斷學習、實踐和思考。再拿到《離騷》這篇文章時,我有了新的教學思路:

  一、確定課時與學習目標

  備課時,我根據《離騷》的內容和背誦要求,並結合學生的學情,我把內容分散在三個課時中,並確定了每課時的學習目標。

  第一課時,我主要讓學生聽讀並朗讀課文,簡單瞭解一下屈原的經歷,然後就讓學生結合註釋筆譯課文。《離騷》這首詩歌雖然難懂,但是課文下面的註釋是非常詳細的。讓學生自己結合註釋筆譯課文的目的有三個:

  一、學生可以熟悉註釋和詩歌的內容,

  二、鍛鍊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三、把教師解脫出來,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狀態,學習習慣。

  第二課時的學習目標是把握《離騷》第一段的思想內容,並背誦。在授課過程中,我以四個問題貫穿課堂。

  第一個問題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體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懷”;

  第二個問題是“屈原遭受貶黜的原因是什麼?請同學們結合詩句概括總結”;

  第三個問題是“面對貶黜,屈原內心感受是什麼”;

  第四個問題是“面對不公平的待遇,屈原是如何選擇的”。

  第三課時的學習目標是把握《離騷》第二段的思想內容,並背誦,簡單分析《離騷》的藝術手法。

  二、把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結合起來

  第一課時翻譯《離騷》,我採用了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自己結合註釋翻譯課文。這樣做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不會把課堂有限的時間浪費在無關緊要的環節上。因為時間緊,課堂上學生都很緊張,每位同學都在奮筆疾書。到了第二課時,問題有些難度,如果還採取自主學習的方法的話,學生容易失去信心,從而產生消極對抗的心裡,所以在本課時中採用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看似是語言交流,實則是思維的碰撞,用一個火花點燃另一個火花,用一個智慧激發另一個智慧。很快同學們就把問題的答案概括出來了,而且很準確。連我自己也被學生的學習熱情感染了,被他們的敏銳的思維吸引了。多麼有活力的一群孩子啊,我怎能不愛他們呢!

  三、與學生約定背誦時間

  近幾年高考,《離騷》中的詩句時不時的會出現,所以背誦《離騷》也是很必要的。但是《離騷》真的很難背會。雖然我在上課時,儘量吧詩句放在語境中講,但背誦起來仍是不容易的。我就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自己確定一個時間背會,否則罰抄十遍。這樣做既符合了學生的記憶規律,又不至於讓他們過於放鬆。到約定時間後,我抽查了幾位學生,學生們背誦的還不錯。我心裡有點小小竊喜。孩子畢竟是孩子。只要我們用心,他們還是會順著我們來的。

  這就是我在和學生一起學習《離騷》時的一些感受和不成熟的做法。真誠的希望能得到圈裡的各位專家的指導。在這裡先謝謝了。

  最新《離騷》教學反思 篇5

  上這節課之前,我先對教材和學情進行了分析:

  1、教材分析:《離騷(節選)》是粵教版必修一中的課文。這是屈原在被流放後懷著無比憤激的心情,訴說自己對楚國的一片赤誠真心,同時傾吐了內心鬱積已久的痛苦與憤懣,表達了為理想而視死如歸的高尚情操。《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們瞭解屈原不可多得的資料,也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風格的源頭。

  2、學情分析:高一的學生雖然在初中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文言知識,具備基本的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但是因課文是節選,涉及的背景、典故、古今異義詞和生僻詞又較多,且詩人複雜的情感與學生有差距,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合作精神,在教師指導下理解文字、文意是教學的重點。高一學生思維敏捷,個性張揚,但對人生的理性思考尚顯稚嫩,還沒有樹立起明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而,理解並探究作者的生死觀和價值觀恰好可以彌補其不足,但教學中要注意深入淺出,在問題探究和情趣激發中逐漸滲透。

  基於這兩點,先是讓學生自己查閱屈原的相關知識,因為要理解這篇文章,知人論世太重要了。為了調動學生查閱相關知識的積極性,設計了“有關屈原知識競賽”和“我所認識的屈原故事會”這兩個活動環節。雖然花的時間比較多,但是這是理解屈原愛國思想的前提,也是體會屈原生死觀的基礎。如果沒有這一環節,後續無法展開。

  而且從教學效果來看,透過活動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屈原比老師單純式地介紹要好得多。

  其次邊朗讀邊介紹楚辭,再讀體會其浪漫主義風格。把朗讀放在梳理文意前。古詩因語句整齊,詩句節奏相對簡單,學生比較容易掌握。但要讀出感情,無老師的精到點撥,只能是讀得一般,也就難以達到以讀帶悟,體味情感的目的。這一點,老師自己感覺到力不從心。

  三、文字本身不易理解,教師需要花比較多的時間去翻譯、解釋句子。因為教師生硬地講解,學生未與文字發生情感共鳴,與文字對話被架空。教師的分析只代表我們執教者的思維方式、情感,越俎代庖只能泯滅學生個性。每當面對這類文章時,似乎都跳不出這個“怪圈”——如果教師不句句落實翻譯,學生就不能看懂文字;如果教師花大力氣解讀文字,學生與文字之間的對話就切斷了,而且學生聽得也乏味。至今,沒有找到一個好的辦法。

  其實,認真反思,才發現自己平時的教學思考教學手段比較多,對如何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做得比較少。追根到底,還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需求,這樣才不會“剃頭擔子一頭熱”。

  最新《離騷》教學反思 篇6

  一、教學思路回顧

  《離騷》是一首經典的古代抒情長詩,從語言形式上來看,《離騷》以六言為主,多用“兮”字來抒情,句式靈活多變,朗讀、背誦起來相對困難。從教學銜接上看,高一上冊的學生入學不久,文言文只接觸了一篇《燭之武退秦師》,而初中文言文選文少而短小淺易,這篇《離騷》原是高一下期的課文,課文長,文字深,還夾雜不少方言,閱讀障礙較多。從表現手法看,《離騷》多用比興,它的香草美人象喻系統讓表達晦澀難懂,從思想情感看,文中所表現的忠君愛國之情,以學生的年齡閱歷理解起來容易流於表面。

  面對這種情況我決定不把本就難懂的《離騷》再往深難的方向拓展,而是運用“趣味語文教學法”化難為簡,設計簡單有趣的教學過程,針對要解決的主要教學問題,依照學生的學習程度與個性,結合我自己的教學風格與特長,將語文教學在學習程式和方法上的簡單化,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掌握同類文字的閱讀規律。

  一)教學目標的簡單。

  1、結合單元提示,不重要的不講。《離騷》是高一下冊,詩歌單元中的課文,而詩歌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感情與思想。因此對其中的文言知識做兩種處理:對比較重要的文言字詞,列入預習案,完成翻譯,並在教學時帶入句中,隨文翻譯;而古今異義、通假字、一詞多義、特殊句式、倒裝句等文言現象則不做過多講解。

  2、對學生情況盤點,切實弄清現有水平,瞭解學生學有困難的地方,重點突破。學生已經掌握的不再重複。確定教學目標為:能在體會楚語,理解內容情感的基礎上進行個性解讀認識屈原。

  二)教學切入的簡單

  1、找文字最明顯突出的特點為切入點。《離騷》是一篇楚辭,帶有鮮明的楚地色彩,是楚文化中影響最深遠,流傳最廣泛的。於是決定以“楚文化”為切入點。

  2.具體操作中儘量找離學生生活近而有趣的例子。剛好來瀘州前在瀘州的介紹資料裡看到一副漢棺上的畫,誤認為是屈原了,於是我出示漢棺上的巫師的形象,做了以下匯入:請大家猜猜老師出示的這個人是誰。大部分同學都認為是屈原,我詢問幾個理由後解釋:“他帶著高高的帽子,佩帶著長長的佩帶,第一眼看上去,我也以為他是屈原,但其實不是。這個我可以認錯,但你們不能,因為他就是我們瀘州市郊出土的8號漢棺上一個富有楚地色彩的巫師。楚地的東西為什麼會在出現在相隔千里瀘州呢?至少說明古代楚文化,影響之深遠,流傳之廣泛。”因為運用到的是離學生生活近而有趣的例子,學生們甚至現場的老師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3、不必要的話不說,直接切入文字。然後由楚文化直接引入到楚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屈原的《離騷》。

  三)教學環節的簡單,

  簡單明瞭,減少一切可有可無的教學環節,按“情景激趣—探索生趣—總結固趣”的基本程式,明確幾個探究點,教學過程一目瞭然。

  先簡單讀詩,按楚語,楚物,楚人情的順序分析文字。

  1、比較閱讀,體楚地之語。

  要求學生任選詩句壓縮,只留下最核心的字詞。再比較改後的句子和屈原原句的區別,並以“天府中學我愛你”與“天府中學啊我愛你”的對比,總結出楚辭多“兮”,多楚地方言,表達上更自由,抒情上更深情等特點。

  2、揭神秘面紗,尋詩歌本意。

  找出文中比的句子,翻譯分析“香草與高尚品德”“美人與我之間”的相似點,來認識離騷“香草美人”的象喻系統,體會其曲折抒情的特點。並結合張籍的《節婦吟》,張九齡的《感遇》,瞭解“香草美人”這一象喻系統對後世的影響。

  3、找關鍵字詞,悟情感變化。

  找出直抒胸臆的句子中最能表達情感的字,並解釋產生這種情感的原因。

  在學生回答時設疑:作者前面說“不悔”,後面說“悔”,是否矛盾。來明確屈原在忠君愛國這一主情感中細微的情感變化。更深刻理解屈原在本文末所抒之情,指導閱讀全文最核心的句子“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豈餘心之可懲。”最後仿文懷沙先生唱離騷,帶學生更直觀感受屈原所表達的情感之深沉。

  上面三個步驟正是簡單讀詩的方法:先感受語言特色,再分析象喻,讀懂文意,最後讀懂情感。

  (二)個性讀詩,分別引入洪興祖和班固對屈的評價,一個是主戰派,與秦儈政見不合,被貶抑鬱而終,他對屈原的評價是“雖死尤不死也”而班固做為歷史學家,從歷史發展,社會進步的角度評價屈原“雖非是明智之士,可謂妙才也。”兩人不同的人生經歷,價值觀念造成他們對同一個人評價的不同,引導學生聯絡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情感體驗,以“屈原,我想對你說,”寫一段兩分鐘的演講辭。

  二、課堂亮點

  這次賽課,我採用龔如君老師的趣味語文教學法,將課堂分為情景激趣匯入——探究生趣突破——總結固趣拓展三個環節,使課堂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體說來有如下亮點:

  一)情景激趣匯入

  屈原的《離騷》篇幅較長,又是2000多年前的作品,文字難懂,學生畏難情緒嚴重,因而容易學得沉悶,所以在課堂匯入上注重情景激趣。我選擇了投影瀘州市郊出土的漢棺上一個富有楚地色彩的巫師形象圖片,讓學生猜猜他是誰。學生們誤以為是屈原,從而達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慾望,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進而引出本課的教學內容。而這種情景激趣就踐行了龔如君老師的“趣味語文教學法”,做到了課堂的“有趣”。

  二)探究生趣突破

  “新課標”要求,閱讀古詩文,把握詩人思想情感的基礎是立足文字,理解文意,所以我設定了“預習案”,幫助學生掃除字詞障礙、梳理基礎知識,於課堂上我再簡潔精練地檢查落實字音、釋義等內容,體現了“趣味語文教學法”倡導的“高效”教學理念。

  “新課標”還提出,古詩文在教學中須反覆誦讀,而“因聲求氣,吟詠詩韻”,就是在誦讀詩詞方面對學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因聲求氣”指透過感受詩文語言的節奏來把握作品的精神,“吟詠詩韻”指透過吟詠詩文的音韻來體味其中蘊含的情感。因此在壓縮語句、找比興句、找直抒胸臆句等環節均注重了體味誦讀,既串起了課堂教學,又煥發了課堂活力。

  我深深知道,語文課堂中教師要情化自己,進入情境,用感情線牢牢地牽住學生,以情激情。為此,我專門學唱了“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幾句詩,用簡單易懂的形式詮釋了複雜艱深的《離騷》,契合了“趣味語文教學法”的`“簡單”教學理念。展示了我的才藝,博得了全場老師的喝彩。

  三)總結固趣拓展

  在簡單讀詩,尋詩歌本意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總結簡單讀懂詩的方法,而後引導學生對屈原進行個性化解讀,設計了“屈原,我想對你說”這個探究性話題,要求學生即興寫作和演講。學生積極參與,尤其兩個男生所寫文字超出我的想象,而我也展示了自己對屈原的獨特解讀,憑一段優美的文字捕獲了全場師生的心。這一設計既陶冶了學生的情操,理解了屈原的精神,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還鍛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所謂“一石几鳥”。

  三、課堂遺憾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熱情很高,參與意識特強,我彷彿看到學生感情的潮水在激盪,感受到課堂中生命的湧動。似乎受到了學生的牽引,忽略了對課堂的駕馭,在細節處理上略顯繁瑣,導致課堂節奏稍顯緩慢,結尾的練筆演講稍顯倉促,這體現了我經驗不足,期待在以後的教學中完善。

  最新《離騷》教學反思 篇7

  《離騷》遠離我們現代這個時代,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歡屈原,喜歡《楚辭》、喜歡《離騷》。就本人來說,不是很喜歡屈原的做法,雖然我來自屈原故里,卻依舊覺得屈原太過清高。因此這種厭惡感,貫穿我備課的始終,對這一課的理解也只能按其他教案中說的,但是,當一堂課失去了自己的理解,就失去了思考的光輝,這篇課文也無法進入學生心靈。所以這堂課從備課開始就因為我的偏見成了一堂失敗的課。其實,作為老師大可不必為了所謂的正面引導而放棄自己的觀點,既然你有這樣的偏見,何不以此為切入點,帶著學生們再去認識屈原,將自己的觀點介紹給學生,同時將文學史上的評論家們的評價介紹給學生,再透過討論,看看是不是我的觀點太過偏激,是不是文史家的評論過高,這樣這堂課的思維閃光就得以體現了。

  其次,學生不喜歡這一篇的原因是篇幅過長,其中夾雜的方言的很多,導致了理解困難。因此,在疏通詩句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尤其是其中方言的解釋。而且要在事先給學生做一定的心理建設,方言讀不懂是正常的,作為從湖北到海南來教書的我,上課時同學在下面用方言講小話時,我就聽不懂,同處一個時代尚且如此,更何況,《離騷》可是上千年前的方言啊。破除了這樣心理障礙,再引導學生去疏通詩句時,學生就不會感覺那樣困難了。同時對這些古代楚地的方言無需關注太多,()只要學生能結合註釋翻譯詩句即可。

  對於本課中出現的文言現象,我的考慮是不用作為重點講,畢竟是高一的學生,本就厭煩學習文言知識,另外《離騷》屬於詩歌單元,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感情與思想。因此對其中的文言知識做兩方面處理,對比較重要的文言字詞,教學時候還是不能放過,例如古今異義詞,通假字,本課出現得較多且比較常見,應該指導學生做歸納積累。至於實詞的一詞多義,特殊句式,“介詞結構後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我覺得不用過多強調只要學生翻譯是能將詞語翻譯準確,句式能調整語序即可。

  最後,對於本課情感與思想的處理。我想透過關鍵句進行總結學生會比較好理解。另外,屈原的“香草、美人”的意象系統的理解也是一個重點。這個系統進行講解時最好放在中國整個詩歌發展背景中,聯絡其他詩詞中的美人、鮮花的意象,讓學生從一個側面瞭解屈原的偉大,而屈原“美政理想”的內容可以不必加進來。

  最新《離騷》教學反思 篇8

  上完了課,感覺一點也不輕鬆。

  這次參加特級申報,每人要上一堂規定篇目的展示課,高中語文的課題是蘇教版必修三《語文》課本上的《離騷(節選)》。

  雖然這篇課文是我國古代最長最偉大的抒情詩,是浪漫主義的傑出代表,但是年代遙遠,文句深奧,學生很少有閱讀興趣。為此,我的教學設計以培養學生欣賞古詩文的一般方法入手,安排了“初讀,疏通詩句——再讀,感受詩意——三讀,欣賞詩風”三個環節。一課下來,雖說條理清晰,激情澎湃,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可是,認真反思,還有很多的不如意。

  一、沒有充分的預習是無法進入文字之中的。

  我在第一個環節裡讓學生認讀並解釋8個詞語和翻譯4個句子,有一半以上的詞語和句子書上的註釋都有,可是,學生因為課前沒有很好預習(上課前一天下午已經明確佈置了預習任務),顯得無所適從,竟然一上來就有學生不知所措,連續讀錯了三個拼音,也找不到註釋的地方,把我可急得。因此,為了幫助疏通,就花費了較多的時間。

  這節課規定40分鐘,必須一教時完成教學任務,如果學生對課文文句沒有認真梳理的話,是很難進入到第二環節教學的。

  問題是,時間不等人,平時的教學也可能就是這種情況。學生忙於應付日常的教學作業,哪來時間做預習工作。雖然這次我佈置了預習,但是我在上課前看到好多學生的課本上一片空白,就知道,他們來不及去做預習,也許壓根就沒有重視起來,畢竟,我上完課就走人。上課前我去他們教室叫他們去上課教室的時候,竟然他們還不知道要換教室呢。

  如果在平時教學的話,疏通詩句也許要花上一節課,或者乾脆進行串講,逐字逐句地落實,可以不考慮是否預習。現在不行。只是這樣的話,似乎缺少了一點展示的味道,也沒有好好處理教材和教法。所以,我只好對關鍵詞句進行檢查,便於讓學生有個深刻的理解,然後可以分析課文。

  這個環節肯定是必須的,到底該如何處理教材,值得思考。

  二、無論如何也要從語言文字中讓學生去感知詩意。

  我在讓學生感知詩意的時候設定了一箇中心問題:你讀到了怎樣的人物形象?下設兩個子問題:你讀出了人物怎樣的身世和你讀出了人物怎樣的品質。學生較好地回答了第一問,但在回答第二問時很茫然,在啟發過程中,學生終於找到了一些關鍵句才明白了詩歌的意思,可是要求概括一下時,竟然集體啞場,好不容易才領會出來,那不就是“高尚的品質”嗎。按理來說,我可以順水推舟,不再糾纏下去。可是,我卻繼續追問“作者為什麼要寫高貴的身世和高潔的品質”。這下倒好,又是肅然。

  於是,我就把我預設好的一個問題拋了出來:“作者憑什麼說‘來吾道夫先路’?”自以為會一下子會調動學生的思考神經,會在平靜的湖面泛起美麗的漣漪,不料想,反而更費口舌。我只能乘機追問剛才所理解的內容,一些學生也終於醒悟過來,明白屈原之所以描述自己的高貴身世和高潔品質,是因為在說明自己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有堅持真理的情懷和憂國憂民的思想。

  看來,要放開來教學,不僅需要很靈動的教學智慧,更需要對學情有很深入的瞭解。

  三、要想說清楚什麼是浪漫風格還真是一件難事。

  當教學進入到第三板塊的時候,學生自然談及詩歌所採用的浪漫主義風格,可是,要想然學生舉例分析,就怎麼也浪漫不起來。

  正如剛開始讓學生討論詩歌的語言特色時,有學生先說到了比喻修辭手法,把我可激動了一下,不料在分析時卻怎麼也說不到比喻的句子上,我好不容易忍住氣,提醒說,書上的註釋裡有好多已經幫助我們進行了比喻分析。

  這個時候,教學時間越來越緊張了。我只能加快啟發的節奏,讓學生從想象手法上去思考,無奈學生就是不認為“辟芷”“秋蘭”等是浪漫的東西,我只好赤膊上陣,親自解釋,從“香草”的現實之景到比喻之意,從“採香草”的動作行為到博採眾善,什麼借景抒情,什麼理想抱負等等,結果把學生搞得雲裡霧裡摸不著頭腦,下課的時間也無情地來到了。

  開車回來,坐到辦公椅上,才發現,其實要講清浪漫手法,還是比較容易的,如果抓住一兩句詩句得出語言的熱情奔放、想象的瑰麗奇特、比喻的新穎華美、形式的活潑自由,不就可以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