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文學常識
《離騷》是一篇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長篇政治抒情詩,以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的傑作。
(1)楚辭
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楚辭”的名稱,最早見於西漢前期。漢代有時簡稱它為“辭”,或連稱為“辭賦”。又由於楚辭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離騷》,所以後人也有以“騷”來指稱楚辭的。如蕭統《文選》中的“騷”類、劉勰《文心雕龍》中的《辨騷》篇,就是對整個楚辭而言。從漢代開始,“楚辭”又成為屈原等人作品的總集名。
楚辭淵源於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受著《詩經》的某些影響。只是到了戰國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現於楚國文壇之後,楚辭才形成一代文學樣式。楚辭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創作出了《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不朽作品。
楚辭的特徵,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除此而外,《楚辭》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尚以及所使用的藝術手段、濃郁的抒情風格,無不帶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這是楚辭的基本特徵,它們是與中原文化交相輝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 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他主張對內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後因遭貴族排擠,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他懷著亡國的悲痛,在長沙附近汩羅江懷石自殺,端午節據說就是他的.忌日。他一生寫下許多不朽詩篇,成為我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者。他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主要作品有《離騷》、《九章》、《九歌》、《天問》等。在詩中抒發了熾熱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表達了對昏庸王室和腐敗貴族的無比憎恨和對楚國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體現了他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和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並稱“風騷”二體,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積極影響。
拓展閱讀:《離騷》表現手法
深深植根於現實盼積極浪漫主義
中國文學觀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種創作方法源遠流長,現實主義導源於《詩經》,浪漫主義導源於《楚辭》。《離騷》的浪漫主義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離騷》展現了作者愛國主義的崇高理想和為實現這種理想而百折不撓的鬥爭精神。他殷切希望楚國能實行修明法度、舉賢授能的“美政”,再現堯舜禹湯文武和三後那樣的自己心目中的盛世,所以他極力讚頌道:“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湯禹儼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昔三後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他為了理想,堅持不懈,上下求索,九死未悔。第二是大量的浪漫主義手法。作者插上幻想的翅膀,盡情馳騁,這在詩的第二、三兩大段裡有充分的表現。如上款帝閽一節,詩人幻想在太空中翱翔,早晨從南方的蒼梧山出發,傍晚便到了西北崑崙山上的懸圃。他在太陽洗澡的咸池給馬喂水,在太陽昇起的扶桑樹下總轡啟行。月神、風神、雷師、鳳鳥、飄風、雲霓一大群神物前呼後擁。神遊西天一節,寫他駕飛龍、鳴玉鸞,從天津啟程,取道崑崙,渡赤水,過流沙,經不周,到西海。想象豐富奇特,境界恍惚迷離,場面宏偉壯麗。
比興手法的運用
《離騷》繼承並發展了《詩經》的比興傳統。其具體表現為:在廣度上,它較多地應用比喻,構成龐大的比興系統;在深度上,較之《詩經》更為注意比興中“此物”與“彼物”的內在聯絡,用作比喻的事物與全篇所表達的內容統一,富有象徵性。如詩中用“美人”喻指楚懷王,用“眾芳”喻指群賢,用“椒、桂、蕙、茝”四種植物喻群賢,用香草“荃”喻楚懷王等等,把比興與表現的內容合而為一,使詩中的意名勝具有了象徵意義。
對比手法的運用
屈原在其詩篇中,以遠古的堯、舜賢君的“耿介”、“既遵道而得路”與桀、紂暴君的“猖披”、“夫唯捷徑以窘步”相對照,用以勸諫楚王要走正確的治國之路。又以“恐年歲之不吾與”和“惟夫黨人之偷樂兮”相對照,使自己的熱心為國與小人的苟且偷安形成鮮明對比。
抒情中有故事情節的敘述。
抒情詩一般沒有故事情節。《離騷》是一首長篇政治抒情詩,抒發其忠而被疏的憤懣之情。但是詩中的前一部分裡敘述了自己的家世、出生和被疏的事實,後兩部分裡更虛構了女嬃詈原、陳辭於舜,上款帝閽、歷訪神妃,靈氛占卜、巫咸降神、神遊西天等一系列幻境,使這首抒情詩具有了故事情節的成分。看來似乎山窮水盡,眨眼又是一番新的景象,波瀾起伏,百轉千回,從而把敘事詩和抒情詩融為一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