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李賀> 李憑箜篌引導學案

李憑箜篌引導學案

李憑箜篌引導學案

  《李憑箜篌引》全詩詩人李賀用華麗的詞藻,巧妙的比喻,引經據典,使演奏的場景躍然紙上。

  學習目的:

  1、賞析詩的內容和藝術特色,背誦本詩。

  2、比較閱讀《李憑箜篌引》《聽穎師彈琴》。

  學習重點難點:

  賞析詩的內容和化無形為有形、側面烘托的藝術特色。

  課時安排:

  1課時

  學習過程

  一.預習

  1.作者簡介

  李賀,字長吉,是中唐的獨樹一幟的詩人。家境沒落,青少年時,才華出眾,名動京師,可惜仕途坎坷,懷才不遇。父名晉肅,因避父諱(晉、進同音),終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鬱,體弱多病,只做過3年奉禮郎,卒時僅27歲,後人稱其為“詩鬼”。 文學史上有句話“太白仙才,長吉鬼才”。 他的詩喜歡運用奇特詭異的想象和誇張,充滿浪漫主義色彩,意境撲朔迷離,因此他的詩歌也被稱為“鬼詩”。李賀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時期的一個代表者,他繼承浪漫主義的創作精神,以豐富的想象力和新穎詭異的語言,形成了悽豔詭譎的詩風,表現出幽奇神秘的意境。

  2.寫作背景

  此詩大約作於元和六年,當時李賀在京城長安,任奉禮郎。箜篌演奏技藝到唐代達到了極高的水平。李憑是梨園弟子,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 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讚賞。這首詩歌正是作者當時聆聽了李憑彈奏箜篌,而寫下的一首驚天地、泣鬼神的著名詩篇。李賀此篇想象豐富,設色瑰麗,藝術感染力很強。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並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

  3.梳理基礎知識: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頹不流( )箜篌( )( )女媧( ) 神嫗( )根蒂( )

  躋攀( )喧啾( ) 絲篁( ) 遽止之( )

  (2)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張高秋( )頹不流( )中國( ) 啼竹( )

  泣露( ) 融冷光( )動紫皇( )逗秋雨( )

  神嫗( ) 露腳( )暱暱( ) 躋攀( ) 淚滂滂( )爾誠能( ) 置我腸( ) 未省聽絲篁( )( )

  (3)結合註釋,翻譯全詩。

  二、感知文字:

  (一)整體感知

  1、抄寫文中描寫箜篌樂聲的詩句。

  詩句:

  2、這個詩句前面的四句詩寫了什麼內容?(兩個方面)

  內容:(1)

  (2)

  3、這詩句後面的八句詩寫了什麼內容?(一個方面)

  內容:

  (二)區域性賞析:

  1.再將描寫箜篌樂聲的句子默寫一遍

  默寫:

  2.運用了什麼手法?

  手法:

  3.你感到哪些事物是有形的東西?用詩句中的意象回答。

  聽覺方面(描繪):

  視覺方面(抄寫詩句):

  4.讀這詩句之前的四句詩,思考:

  (1)前四句應該如何調整局序,意思才能更連貫:

  調整後的詩句是:

  (2)吳絲蜀桐指什麼?你可以想象到什麼?

  代指:

  想象:

  (3)彈奏的環境是什麼?(用詩中的一詞概括)

  環境:

  (4)能表達樂聲基調的是哪一個詞(用詩中的一個字概括)?

  基調:

  5.賞析最後八句,演奏效果也是無形的,作者是如何表現這些無形的音樂的。

  (1)詩人藉助了哪些事物來寫演奏的效果?

  (2)透過這些事物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用兩個詞語來概括這種情感。

  (3)帶著這種情感來朗讀這八句。

  三.拓展訓練,比較閱讀:

  (1)抄寫《聽穎師彈琴》中描寫彈奏效果的'句子——

  (2)抄寫《聽穎師彈琴》中描寫樂聲的句子

  (3)對比《李憑箜篌引》和《聽穎師彈琴》的相同點:

  A這兩首詩從內容上都寫了那兩個方面?

  B從手法上都採用了什麼手法?

  思考:這種手法,常運用哪幾種修辭手法?

  (4)對比《李憑箜篌引》和《聽穎師彈琴》的不同點:

  A音樂的感情基調不同:

  B詩歌寫作的詳略不同:

  (5)請抄寫《琵琶行》中描寫琵琶的句子:

  (6)抄寫《琵琶行》中描寫琵琶彈奏效果的句子:

  四.小結延伸:

  音樂本身是無形的,描寫音樂常用的手法是化無形為有形。為表達演奏技法的高明,作者常採用側面烘托的手法。效果也是無形的,作者也常採用化無形為有形的方法,藉助多事物、或聽覺、或視覺、或味覺來表現。請閱讀下面的一首詩,請從側面烘托的角度加以賞析。

  峽口送友人 唐·司空曙

  峽口花飛欲盡春,天涯去住淚沾巾。

  來時萬里同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問:他在全詩中主要運用了何種表現手法來表現對友人的送別之情的?

  五.課外賞讀

  《聽蜀僧濬彈琴》

  · 李白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1.概述各聯的內容

  2.描寫琴師動作的詩句是:

  3.描寫樂聲的句子是:

  4.聽者感受是:

  5. 這首詩描寫音樂的特點是:

  參考答案:

  一.預習(1.)(2)(略)

  (3)吳絲蜀桐製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樂聲飄蕩在晴朗的深秋。

  聽到美妙的樂聲,天空的白雲凝聚,不再飄遊;

  那湘娥把點點淚珠灑滿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牽動滿腔憂愁。

  這高妙的樂聲從哪兒傳出?那是李憑在國都把箜篌彈奏。

  像崑崙美玉碰擊聲聲清脆,像鳳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噓飲泣,像蘭花迎風開放笑語輕柔。

  長安十二道城門前的冷氣寒光,全被箜篌聲所消融。

  二十三根弦絲高彈輕撥,天神的心絃也被樂聲吸引。

  高亢的樂聲直衝雲霄,把女媧煉石補天的天幕震顫。

  好似天被驚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聲湫湫。

  夜深沉,樂聲把人們帶進夢境,夢見李憑把技藝向神女傳授;

  湖裡老魚也奮起在波中跳躍,潭中的瘦蛟龍翩翩起舞樂悠悠。

  月宮中吳剛被樂聲深深吸引,徹夜不眠在桂花樹下徘徊逗留。

  桂樹下的兔子也佇立聆聽,不顧露珠兒斜飛寒颼颼!

  二、感知文字:

  (一)整體感知

  1.詩句: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2、內容:(1)背景

  (2)彈奏效果

  3、內容:彈奏效果(聽者感受)

  (二)區域性賞析:

  1.默寫:(略)

  2.手法:化無形為有形,借用比喻和通感

  3. 聽覺方面:崑山玉碎,鳳凰叫

  視覺方面:芙蓉泣露,香蘭笑

  4.(1)調整後的詩句是:李憑中國彈箜篌,吳絲蜀桐張高秋

  空山凝雲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

  (2)代指:箜篌

  想象:箜篌製作精良,演技高超

  (3)環境:高秋

  (4)基調:愁

  5.(1)十二門前,冷光,動紫皇,女媧補天處,石破天驚,秋雨,神山,神嫗,老魚,瘦鮫,吳剛,露腳,寒兔

  (2)悽楚,痠痛,悲愁

  (3)略。

  三.拓展訓練,比較閱讀:

  (1)嗟餘有兩耳--------至結束

  (2)暱暱兒女語------失勢一落千丈強

  (3)A.都寫了樂聲,演奏效果

  B.化無形為有形,側面描寫

  比喻,通感

  (4)A.李詩,低沉,悽楚

  韓詩,細膩,高亢,空闊,和緩,再高揚,低沉(樂聲多變)

  B.李詩,詳在側面描寫,烘托演奏技藝高超

  韓詩,詳在描寫樂聲

  (5)略

  四.小結延伸:

  側面烘托手法,作者用暮春時節傷春之景烘托離別之情

  五.課外賞讀

  1.內容:開頭兩句,琴師抱綠綺,來自四川峨眉山下。頷聯寫彈琴,以大自然的萬壑松濤聲作比,令人感到琴聲之不凡。頸聯寫琴聲盪滌胸懷,使人心曠神怡,回味無窮。尾聯寫聚精會神聽琴,而不知時日將盡,反襯彈琴之高妙誘人。

  2.“揮手”是彈琴的動作

  3.如聽萬壑松。

  4.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

  5.著重表現聽琴時的感受,表現彈者、聽者之間感情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