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李賀> 唐詩人李賀簡介

唐詩人李賀簡介

唐詩人李賀簡介

  李賀簡介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有《雁門太守行》、《李憑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賀的詩作想象極為豐富,經常應用神話傳說來託古寓今,所以後人常稱他為“鬼才”,“詩鬼”,創作的詩文為“鬼仙之辭”。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唐代詩人李賀為什麼被稱為“詩鬼”

  李賀(790年~816年),字長吉,世稱“李長吉”、“鬼才”、“詩鬼”等,與李白、李商隱三人並稱唐代“三李”。祖籍隴西,自稱“隴西長吉”。生於福昌縣昌谷(今河南洛陽宜陽縣),後世因稱他為“李昌谷”。一生愁苦多病。唐宗室後裔,因為父名晉肅不得應進士第,僅做過3年從九品微官奉禮郎,因病27歲卒。李賀是中唐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重要人物。有《李長吉歌詩》。

  李賀為唐宗室鄭王李亮的後裔,但家已沒落。他“細瘦通眉,長指爪”,童年即能詞章,15、16歲時,已以工樂府詩與先輩李益齊名。元和三、四年間(808~809),韓愈在洛陽,李賀往謁。據說,韓愈與皇甫湜曾一同回訪,李賀寫了有名的《高軒過》詩。李賀父名晉肅,“晉”、“進”同音,與李賀爭名的人,就說他應避父諱不舉進士,韓愈作《諱辨》鼓勵李賀應試,無奈“闔扇未開逢猰犬,那知堅都相草草”,禮部官員昏庸草率,李賀雖應舉赴京、卻未能應試,遭饞落第。後來做了三年奉禮郎,鬱鬱不平。

  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寫詩上。在京時,居崇義裡,與王參元、楊敬之、權璩、崔植等為密友,常偕同出遊,一小奴騎驢相隨,背一破錦囊。李賀有得詩句,即寫投囊中,歸家後足成完篇。母鄭夫人常說“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後辭官歸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長治)依張徹一個時期。一生體弱多病,27歲逝世。

  死前曾以詩分為四編,授其友沈子明。死後15年,沈子明囑杜牧寫了序。人們出於對李賀的懷念,傳說李賀臨死時,見天帝派緋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樓作記文;又傳其母一夕夢見李賀,說他正為天帝作白瑤宮記文(李商隱《李賀小傳》及張讀《宣室志》)。昭宗時,韋莊上奏請追賜李賀進士及第,贈補闕、拾遺官職。但因宮廷發生事變,所奏被擱置。李賀曾自編其集。有《李賀詩歌集註》。

  李賀詩在中唐之際獨樹一幟,自成一家。中唐政局的衰敗,使李賀有強烈的興亡之感。面對唐王朝的內憂外患,李賀決心效力國家,建功立業,如《南園》。王琦說這些詩“皆是左文事,右武功”之作。李賀正想憑“戎韜一卷書”,達到“收取關山五十州”以統一天下的目的。但是,李賀終身政治上不得志,所以,他的詩作中,多有感慨懷才不遇的篇章,如《致酒行》。李賀還寫了不少描述勞動人民疾苦,對勞動人民表示深切同情的詩,如《感諷五首》。

  宋人每有“長吉鬼才”、“長吉鬼仙”之謂,也說明了李賀的詩奇險冷豔、詭譎穠麗。

  個人成就

  官場

  奉禮郎

  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賀經宗人推薦,考核後,父蔭得官,任奉禮郎,從九品。從此,為官3年間,在這一時期,李賀親身耳聞目睹了許多事情,結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對當時社會狀況有了深刻的認識。李賀個人生活雖不如意,但卻創作了一系列反映現實、鞭撻黑暗的詩篇。雖然此間心情“瞧悴如芻狗”,增長了生活閱歷,擴充了知識領域,在詩歌創作上豐收頗豐。所謂賀詩“深刺當世之弊,切中當世之隱”。

  詩詞

  李賀的詩,據杜牧序,是自己編後交由集賢學士沈子明儲存的,凡233首。宋以後,始則傳詩四卷220首(古李憑箜篌引圖今學者均少作一首誤計219首)。稍後,南宋吳正子作注,又據鮑欽止本增外集一卷,唐宋志皆稱賀詩5卷。詩詞《雁門太守行》列入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學期第六單元誦讀與欣賞,7年級下語文版25課古詩5首之一。《李憑箜篌引》選入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 中國古代詩歌欣賞》

  史書記載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八十七·李賀》

  《新唐書·卷二百三·列傳第一百二十八·李賀》

  後世紀念

  墓地

  李賀死後葬隴西(今在甘肅省隴西縣昌谷鄉袁家灣),俗稱“學士墳”。

  李賀墓碑文《鞏昌府志》記載:“仁壽山在南一里,其山系秦嶺支脈,逶迤千餘里,至郡之陽而止。右有懸泉,如匹練,近無矣。其上有文昌閣、魁星樓,其背有李賀墓。”乾隆版《隴西縣誌》亦載:“仁壽山在城西南里許……其上有李賀墓。”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興修農田水利時墳丘被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