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李賀> 詩人李賀簡介

詩人李賀簡介

詩人李賀簡介

  李賀字長吉。河南府福昌縣昌谷鄉(今河南省宜陽縣)人,祖籍隴西郡。唐朝中期浪漫主義詩人,與詩仙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後世稱李昌谷。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詩人李賀簡介,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賀簡介

  李賀(公元790年-817年),字長吉,唐朝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祖籍隴西,生於河南福昌昌谷(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三鄉),因此得一稱號李昌谷。

  李賀是唐朝宗室的後裔,不過早已落魄,所以從小家境貧寒。但他的聰慧卻不被貧窮掩蓋,七歲就會寫詩,被認為是神童。長大後又十分刻苦,每日騎驢出門,想到好的詩句就寫下來扔進自己背的錦囊裡,“嘔心瀝血”的典故就來源於他,由此雖然年輕在當時頗有詩名,深受韓愈等文學大家的信欣賞。

  李賀一生積極入世,可惜一直仕途不順。先是為父親服喪而晚參加科舉三年,之後又被人妒忌,因父親名字裡的“晉”與進士科的“進”犯忌諱又不能參加。後來雖然經人推薦靠父蔭得了一從九品的小官,可是升遷無望。李賀輾轉多地以求前途,甚至當過三年幕僚,可最後也還是功名未成,悲憤抑鬱之中患上重病,年僅27歲就早夭了。

  官場不得已,卻不減李賀在詩歌上的成就,他被後世稱為“詩鬼”,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齊名。李賀的詩歌以詭異見長,內容上以書抒發自身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為主,此外也有許多借古諷今的詩,批判唐朝當時的貪官汙吏,同情百姓的疾苦。他常常應用中國古老的神仙鬼怪的神話傳說,王母、嫦娥、月宮等都時有在詩中出現,極具奔放的想象力。

  詩詞特點

  李賀受楚辭、古樂府、齊梁宮體、李杜、韓愈等多方面影響,經自己熔鑄、苦吟,形成非常獨特的風格。李詩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豐富奇特、語言瑰麗奇峭。長吉上訪天河、遊月宮;下論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麗、旖旎絢爛。長吉刻意錘鍊語言,造語奇雋,凝練峭拔,色彩濃麗。他的筆下有許多精警、奇峭而有獨創性的語言。如“羲和敲日玻璃聲”(《秦王飲酒》)、“銀浦流雲學水聲”(《天上謠》)、“玉輪軋露溼團光”(《夢天》)等匪夷所思的奇語,比比皆是。可以說,尚“奇”是長吉所處的時代、特別是他的良師益友韓愈所代表的韓孟詩派共同的追求。他也有不少明快易懂的作品,如《勉愛行》、《感諷五首》其一、《京城》、《嘲少年》等。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豪”劉禹錫,“詩魔”白居易一樣,另有四字真言,鬼、泣、血、死,故被稱為"詩鬼"。

  李賀軼事

  李賀天才早熟,他在七歲時便寫得一手好詩文,而且當即就名動京城。其時擔任吏部員外郎的大文豪韓愈及侍郎皇甫湜聽說有這種奇事後,開始還不大相信,說:“要是古人,那還罷了;而今天居然有這樣的奇人,那我們怎麼能失之交臂呢?”說罷,二人便聯袂著要去探訪個究竟了。

  見到李賀還是個小不點兒的孩子時,兩位大人當即遂出題讓他寫作,以便驗證李賀到底有無真才實學。這李賀卻也並不驚慌,向兩位大人深施一禮,然後便援筆寫了一首在文學史足以流傳的名作《高軒過》,這首古詩說的是:

  華裾織翠青如蔥,金環壓轡搖玲瓏。

  馬蹄隱耳聲隆隆,入門下馬氣如虹。

  雲是東京才子,文章鉅公。

  二十八宿羅心胸,元精耿耿貫當中。

  殿前作賦聲摩空,筆補造化天無功。

  龐眉書客感秋蓬,誰知死草生華風?

  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

  韓愈他們見李賀詩中所展現出來的那種自信和淵博,謙虛和恭敬,是他們很久都沒有見到過的,當即便驚喜萬分地對之誇讚不已:“天才,天才!果然是名不虛傳哪!”在離開時,他們還熱忱地邀請李賀到他們府第中作客。經過這次來訪,李賀的詩名遂越發大了。但許多嫉妒李賀的人說他父親名字叫“李晉肅”,其中的“晉”跟進士的“進”同音,那是“家諱”,是不能去參加進士考試的;這害得大文豪韓愈寫了一篇著名的《諱辨》來為之辨解。然而,李賀此後的仕途竟因這些小人的惡意中傷,終究沒能去參加進士考試,從而埋下了他一生生活中那辛酸和貧困的因子。

  但李賀的寫作狀態卻是使人感慨以至於讚歎的。他寫詩不急著立題,而是先要到生活中去發現題材,挖掘題材。他經常騎著一匹瘦馬,帶著家中的小童子,邊走邊思索,一旦有了好句子或是來了靈感,他便把所想到的靈感火花急速記錄下來,並把它們投進小童子所揹負著的小錦囊裡。一到家裡,他連飯也來不及吃,遂從小錦囊裡拿出他白天所投進去的斷章零句,當即進行整理,並把它們寫成一首首令人叫好的詩作。他母親看到這種情況,既心疼又欣慰地說道:“唉,看來我這寶貝孩子寫作時非要嘔出心吐出血來,才肯罷休的呀!你怎麼竟連飯也要忘記了去吃呢?”

  事實上,正是李賀全身心地投入到創作之中,所以他所創作的大量詩作都成為後人一再讚歎的物件。如: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這首五言絕句,絕大多數人在小學時就已讀到過的。而人們面對那些惡劣環境下的現實時,動輒就會說“這真是‘黑雲壓城城欲摧’呀!”至於以前有人對知名作家餘秋雨進行攻擊時所集納的一本名叫《石破天驚逗秋雨》的書,如同上述列舉的,究其實,這書名如同上述所引詩句也都是李賀詩作中的句子。由此可見,李賀詩篇的應用機率至今仍是很高的。而李賀之所以能有這麼個令人欣喜的'結果,跟他當年不是敷衍了事,而是進行“嘔心瀝血”的創作態度大有關係。

  拓展閱讀:李賀思想鉤沉鬼才詩人

  李賀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極富藝術個性的一位詩人,他以虛幻荒誕、幽峭冷豔的詩風著稱,鍛詞煉字,抒懷言志,在奇崛派中可謂獨樹一幟,傾倒後人。

  李賀出身於一個沒落皇室後裔的家庭,年少時便勤奮苦吟,外出時常背一破囊,得句即寫投囊中,暮歸足成詩篇。其母常說:“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讀及此處,深感賈島“兩句三年嘚,一吟雙淚流”中蘊含的艱苦辛酸。

  李賀博覽群書,志向遠大。卻因父名晉肅,晉、進諧音這一陳腐的封建避諱觀念,而不能應進士試,鬱郁不得志的李賀,終因仕途潦倒,體弱多病而英年早逝,時年僅二十七歲。但他卻為後世留下了240多首的詩篇。

  李賀的詩歌,用語不凡,內容同樣深刻豐富,可謂“筆補造化天無功”。(《高軒過》)

  李賀的詩歌顯示出他非凡的才能,胸懷抱負,志向遠大。年少時的他,便渴望有朝一日“一朝溝隴出,看取拂雲飛”。(《馬詩》之十五)他渴望建功立業,意氣風發,鬥志昂揚,像“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南園十三首》其五)其凌雲壯志,堪比辛棄疾的“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想尋章摘句老鵰蟲,曉月當簾掛玉弓。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南園十三首》其六)大有岑參“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氣魄。李賀的遠大志向與抱負還體現在“男兒屈窮心不窮,枯榮不等嗔天公”(《野歌》)的積極追尋。渴望建功立業的李賀還用詩歌歌頌邊塞將士的英雄氣概,像那首《雁門太守行》:“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但志向遠大的李賀卻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因而借詩歌宣洩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憤:像“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少年心事當拿雲,誰念幽寒坐嗚咽。”(《致軍行》),這詩句喊出了古往今來多少淹蹇不遇之士的悲憤心聲,好一句“天荒地老無人識”(《致軍行》),讓我不禁想起了那“筆底龍珠無處賣”的徐渭。詩人的理想一再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使其處於精神的抑鬱與苦悶之中,而李賀所特有的詩人的敏感,又使他比常人備嘗人生的苦悶,進而吟誦出“長安有男兒,二十心已朽”(《贈陳商》)“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開愁歌》)的煎熬苦楚。

  李賀還寫了一些神仙夢幻類題材的詩歌,藉以抒發自己對人生的迷惘、對現實的憤慨。像那首膾炙人口的《金銅仙人辭漢歌》:“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酸風射眸子。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詩中寫金銅仙人遷離故土的悲哀,實際寄託了詩人自己“宗臣去國之思”,銅人的落淚,衰蘭的惆悵,都像詩人一樣具有感情,詩篇充滿了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其“天若有情天亦老”更飽含了詩人對無情現實的強烈憤慨。另一首是幻想詩《夢天》:“老兔寒蟾泣天色,雲樓半開壁斜白。玉輪軋露溼團光,鸞佩相逢桂香陌。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遙望齊州九點菸,一泓海水杯中瀉。”寫詩人在天上所見的塵世渺小以及滄海桑田迅速變換的場景,流露出詩人的苦悶與迷茫。

  李賀反映民生疾苦的詩歌雖然不多,卻較為直接深刻。像《老夫採玉歌》:“採玉採玉須水碧,琢作步搖徒好色。老夫飢寒龍為愁,藍溪水氣無清白。夜雨岡頭食蓁子,杜鵑口血老夫淚。藍溪之水厭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斜杉柏風雨如嘯,泉腳掛繩青嫋嫋。村寒白屋念嬌嬰,古臺石磴懸腸草。”詩人以死者稱生者,以美景稱苦情,把採玉工人的艱險勞動和悲苦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

  李賀音樂題材方面的詩,也寫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像《李憑箜篌引》:“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溼寒兔。”詩中描寫音樂,技藝之精,曲調之美,感染力之強,顯示出詩人獨特的藝術構思。

  李賀詩歌內容豐富,其藝術特色也較為鮮明,尤以“虛幻荒誕、幽峭冷豔”最為顯著。

  首先,李賀想象豐富、奇特而又怪異。像《李憑箜篌引》中的“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想象奇特,惟妙惟肖,讓人耳目一新。寫太陽用“義和敲日玻璃聲”,在《楊生青花紫石硯歌》中聯想到“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的驚險,在《金童仙人辭漢歌》中想象出:“空將漢月出空門,憶君清淚如鉛水”的畫面。

  其次,李賀對冷悽迷的意象有著特殊的偏愛,他大量使用“泣、啼”等詞,使之感情化,構成極具悲劇色彩的意象群,像“芙蓉泣露香蘭笑”(《李憑箜篌引》)“老兔寒蟬泣天色”(《老夫採玉歌》)詩人有意營造一種痩硬、堅脆、刺目、狠透的意象,如用死、血等詞,如“杜鵑口血老夫淚”、“身死千年恨溪水”(《老夫採玉歌》)

  再者,李賀詩歌中常瀰漫著一種冷豔的色調,寫紅有“冷紅、老紅、愁紅、笑紅”,寫綠有“凝綠、寒綠、頹綠、靜綠”,其中折射出一種冷豔、病態美的特徵。像《雁門太守行》一詩,多用顏色描寫,詩整首詩閃爍著冷光色彩。

  最後,為了強化詩歌意象的感染力,李賀還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以獨特的思維方式,精選字詞,創造視覺、聽覺味覺互通的藝術效果,即通感,如“東關酸風射眸子”(《金銅仙人辭漢歌》)中的酸風,比喻的運用更是較為嫻熟,像“崑山玉碎鳳凰叫”(《李憑箜篌引》),像“憶君清淚如鉛水”(《金銅仙人辭漢歌》)

  李賀以其奇特的想象,濃重的色彩,表現出自己的“哀憤孤激之思”。在中國文學史上風格獨標,別開生面。與韓愈、孟郊相比,李賀更重視內心世界的挖掘,更重視主觀化的幻想,因而具有更突出的詩人的氣質,其詩也成為真正的詩人之詩,因此,後世尊稱李賀為詩中之鬼才。

  但李賀詩歌上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由於生活的狹窄和藝術上過分追求奇崛險怪,一些詩歌顯得陰森恐怖、晦澀難解,所以後人評價他時有“牛鬼蛇神太過”之說。

  可惜,李賀只活了二十七歲,如果詩人的生命能延長,他取得的成就將會更加令人驚羨稱讚。據說他死時,看見了一個穿紅衣服的人來叫他,說天帝要造一座白玉樓,召他去寫一篇紀念文章,在人間一生不得志,也許,只有在天堂才能施展他的才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