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李賀> 李賀的簡介

李賀的簡介

李賀的簡介

  他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也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留下了“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他就是李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李賀的簡介精選,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李賀簡介1

  詩人李賀簡介

  李賀(790~816),字長吉,世稱李長吉、鬼才、詩鬼、李昌谷、李奉禮,與李白、李商隱三人並稱唐代“三李”。自稱隴西長吉、龐眉書客、唐諸王孫、李長吉。李賀祖籍隴西,生於福昌縣昌谷(今河南洛陽宜陽縣)。家居福昌之昌谷,後人因稱李昌谷.體貌細瘦,巨鼻,通眉,長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寫詩上.外出時背一破囊,得句即寫投囊中,暮歸足成詩篇.他的母親見他作詩辛苦,責怪說:"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雖家道沒落,但李賀志向遠大,勤奮苦學,博覽群書,順利透過河南府試,獲得了“鄉貢進士”的資格。但李賀的競爭者毀謗他,說他父名晉肅,當避父諱,不得舉進士。

  韓愈曾為此作《諱辯》,駁斥無恥奧步,鼓勵李賀應試。但無奈“闔扇未開逢猰犬,那知堅都相草草”,禮部官員昏庸草率,李賀雖應舉赴京、卻未能應試,遭饞落第。一生愁苦多病,僅做過3年從九品微官奉禮郎,因病27歲卒。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歡在神話故事、鬼魅世界裡馳騁,以其大膽、詭異的想象力,構造出波譎雲詭、迷離惝恍的藝術境界,抒發好景不長、時光易逝的感傷情緒,他因此被後人稱為“詩鬼”。

  李賀故里

  李賀故里,位於當今宜陽縣三鄉。宜陽三鄉鄉村東的連昌河源於陝縣,自西北向東南穿谷而過,經洛寧縣東北境入宜陽三鄉,注入洛河,昌谷就在連昌河與洛河的匯合處,昌谷之名即以連昌河谷而得。

  故居記載

  舊《宜陽縣誌》載:“長吉(李賀)多才,棲息昌谷”。在李賀的詩歌中,有不少直接以昌谷為題的作品。據《南園十三首·其二》的“宮北田塍曉氣酣”句,宮即連昌宮,為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年)建,又有玉陽宮、蘭昌宮之稱。連昌宮的遺址,就在連昌河谷,李賀的故宅離連昌宮不遠,就在三鄉鄉上莊村。西有“漢剎雲山”(光武廟),南有女幾山隔河相望,有名的五花寺塔矗立於連昌河西岸。當年的眾多權貴名人,如武則天、唐玄宗、張九齡、岑參、韓愈、白居易、元稹、杜牧等,在這裡都有吟詠唱和的詩文。現在當地正在規劃重修李賀故居和建設李賀紀念館,並已成立了李賀研究會和李賀詩詞協會,以對李賀及其詩作進行深入發掘研究。

  李賀詩歌鑑賞

  1李憑箜篌引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溼寒兔。

  2殘絲曲

  垂楊葉老鶯哺兒,殘絲欲斷黃蜂歸。

  綠鬢年少金釵客,縹粉壺中沈琥珀。

  花臺欲暮春辭去,落花起作迴風舞。

  榆莢相催不知數,沈郎青錢夾城路。

  3還自會稽歌並序

  庾肩吾於梁時,嘗作宮體謠引,以應和皇子。及國勢淪敗,

  肩吾先潛難會稽,後始還家。僕意其必有遺文,今無得焉,故作

  還自會稽歌以補其悲。

  野粉椒壁黃,溼螢滿梁殿。

  臺城應教人,秋衾夢銅輦。

  吳霜點歸鬢,身與塘蒲晚。

  脈脈辭金魚,羈臣守(辶屯)賤。

  4出城寄權璩、楊敬之

  草暖雲昏萬里春,宮花拂面送行人。

  自言漢劍當飛去,何事還車載病身?

  5示弟

  別弟三年後,還家一日餘。

  (酉錄)(酉酃去阝)今日酒,緗帙去時書。

  病骨猶能在,人間底事無?

  何須問牛馬,拋擲任梟盧!

  一日:一作十日。猶:一作獨。

  6竹

  入水文光動,插空綠影春。

  露華生筍徑,苔色拂霜根。

  織可承香汗,裁堪釣錦鱗。

  三梁曾入用,一節奉王孫。

  7同沈駙馬賦得御溝水

  入苑白泱泱,宮人正靨黃。

  繞堤龍骨冷,拂岸鴨頭香。

  別館驚殘夢,停杯泛小觴。

  幸因流浪處,暫得見何郎。

  8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

  掃斷馬蹄痕,衙回自閉門。

  長槍江米熟,小樹棗花春。

  向壁懸如意,當簾閱角巾。

  犬書曾去洛,鶴病悔遊秦。

  土甑封茶葉,山杯鎖竹根。

  不知船上月,誰棹滿溪雲?

  9七夕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

  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

  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10過華清宮

  春月夜啼鴉,宮簾隔御花。

  雲生朱絡暗,石斷紫錢斜。

  玉碗盛殘露,銀燈點舊紗。

  蜀王無近信,泉上有芹芽。

  李賀簡介2

  李賀(790~816) ,中國唐代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祖籍隴西,自稱隴西長吉。家居福昌昌谷,後世因稱他為李昌谷。李賀為唐宗室鄭王李亮的後裔,但家已沒落。他細瘦通眉,長指爪,童年即能詞章,15、16歲時,已以工詩與先輩齊名。元和三、四年間(808~809),在洛陽,李賀往謁。據說,韓愈與曾一同回訪,賀寫了有名的《高軒過》詩。李賀父名晉肅,晉、進同音,與李賀爭名的人,就說他應避父諱不舉進士,韓愈作《諱辨》鼓勵李賀應試,無奈闔扇未開逢猰犬,那知堅都相草草,禮部官員昏庸草率,李賀雖應舉赴京、卻未能應試,遭饞落第。後來做了三年奉禮郎,鬱鬱不平。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寫詩上。在京時,居崇義裡,與王參元、、權璩、崔植等為密友,常偕同出遊,一小奴騎驢相隨,背一破錦囊。李賀得有詩句,即寫投囊中,歸家後足成完篇。母鄭夫人常說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後辭官歸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長治)依張徹一個時期。一生體弱多病,27歲逝世。死前曾以詩分為四編,授其友沈子明。死後15年,沈子明囑寫了序。人們出於對李賀的懷念,傳說李賀臨死時,見天帝派緋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樓作記文;又傳其母一夕夢見李賀,說他正為天帝作白瑤宮記文(《李賀小傳》及張讀《宣室志》)。昭宗時,上奏請追賜李賀進士及第,贈補闕、拾遺官職。但因宮廷發生事變,所奏被擱置。 李賀曾自編其集。有《李賀詩歌集註》。生平見李商隱《李賀小傳》,新、舊《唐書》本傳,《宣室志》,《幽閒鼓吹》,《摭言》。

  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又是中唐到晚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歡在神話故事、鬼魅世界裡馳騁,以其大膽、詭異的想象力,構造出波譎雲詭、迷離惝恍的藝術境界,抒發好景不長、時光易逝的感傷情緒,《文獻通考》中說:宋景文諸公在館,嘗評唐人詩云:‘太白仙才,長吉鬼才。’《歲寒堂詩話》中說:李賀有太白之語,而無太白之才。

  【詩詞特色】

  李賀詩受楚辭、古樂府、齊梁宮體、李杜、韓愈等多方面影響,經自己熔鑄、苦吟,形成非常獨特的風格。李詩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豐富奇特、語言瑰麗奇峭。長吉上訪天河、遊月宮;下論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麗、旖旎絢爛。長吉刻意錘鍊語言,造語奇雋,凝練峭拔,色彩濃麗。他的筆下有許多精警、奇峭而有獨創性的語言。如羲和敲日玻璃聲(《秦王飲酒》)、銀浦流雲學水聲(《天上謠》)、玉輪軋露溼團光(《夢天》)等匪夷所思的奇語,比比皆是。可以說,尚奇是長吉所處的時代、特別是他的良師益友韓愈所代表的韓孟詩派共同的追求。他也有不少明快易懂的作品,如《勉愛行》、《感諷五首》其一、《京城》、《嘲少年》等。

  長吉詩的另一大特點就是較多地寫古體詩、寫樂府,很少寫當時流行的近體詩,現存詩作無一首七律。李賀在樂府詩的繼承和創新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借古寓今,或諷或嘆,靈活多變,渙然有新意。在同時代的元白、張(籍)、王(建)兩派樂府外,別開境界,獨樹一幟。他特別擅長短篇,如《天上謠》、《夢天》、《帝子歌》等,是後人稱為長吉體的代表作。在唐代,李商隱、的古詩,就是走李賀所開闢的道路。宋人、、、、,元人、,明人,清人、黎簡、,都受到李賀詩的影響。

  杜牧(《李長吉歌詩敘》)贊之為騷之苗裔。王夫之(《唐詩評選》)說:長吉於諷刺,直以聲情動今古,真與供奉()為敵。毛先舒《詩辨坻》說:大曆以後,解樂府遺法者,惟李賀一人。設色濃妙,而詞旨多寓篇外。刻於撰語,渾於用意。薛雪(《一瓢詩話》)認為:唐人樂府,首推李、杜,而李奉禮、溫助教(即溫庭筠),尤益另炷瓣香。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依約楚辭,而意取幽奧,辭取環奇。高棅稱他為天縱奇才(《唐詩品彙》);姚文燮以為他力挽頹風(《昌谷集註凡例》);黎簡甚至說:論長吉每道是鬼才,而其為仙語,乃李白所不及。魯迅先生同情李賀的不幸,且年輕時較愛讀唐朝李賀的詩,在他手書古人的詩文中,李賀是最多的一位。主席與陳毅元帥探討詩詞時也曾說:李賀的詩很值得一讀,不知你有興趣否?(《致陳毅》)

  毋庸諱言,李賀的詩也有不少缺點。一方面由於過分雕琢求奇,有的作品語意晦澀、堆砌詞藻,藝術形象欠完整,情思脈絡欠連貫。杜牧含蓄地說:賀能探尋前事,所以深嘆恨古今未嘗道者,如《金銅仙人辭漢歌》、《還自會稽歌》,求取情狀,離絕遠去筆墨畦徑間,亦殊不能知之。錢鍾書評曰:長吉穿幽入仄,慘淡經營,都在修辭設色,舉凡謀篇命意,均落第二義。[2]《談藝錄》另一方面由於李賀仕進無路,體弱多病,儘管是一個青年詩人,術特色李賀的詩想象力豐富,意境詭異華麗,常用些險韻奇字,作品中出現的死字達20多個﹐老字達50多個,風格同唐朝其他詩人迥然不同。他的詩作內容有一部分承襲了《楚辭》中《山鬼》,《國殤》等篇的傳統,如《神弦曲》、《雁門太守行》、《金銅仙人辭漢歌》等。另一部分則很有現實主義風格,如《老夫採玉歌》,反映了貧民生活的艱苦。同時他的詩中也流露出對好景不常、時光易逝的感傷情緒。貶李者說是牛鬼蛇神太甚(張表臣《珊瑚鉤詩話》),甚至認為是詩之妖(潘德輿《養一齋詩話》)。 用一個過字來簡要概括長吉詩,還是很有道理的。

  【重要箋註】

  1.杜牧《李長吉歌詩敘》

  2.李商隱 《李長吉小傳》

  3.《新唐書 文藝志》(其中記載李賀詩集有五卷本,較之小李杜的記載多出了一卷,為外卷)

  4.北宋五卷本《李賀歌詩編》

  5.南宋本《李長吉文集》

  (主要有鮑欽止本、宣城本、京師本、會稽姚氏本等五種刻本,其中,前三本都是四卷二百一十九首,而後兩本除有四卷本的二百一十九首以外,還多出了一個外集)

  6. 南宋 吳正子《李長吉詩箋註》(這是現存的李賀詩歌的最早註釋本,其中的內容有題解、校勘、註釋、箋疏四個部分,吳氏還詳細論證了鮑欽止本、宣城本、京師本、會稽姚氏本等五種刻本的流變與特點)

  7.《四庫全書》中將評與吳正子評合為一本,題名為《箋註評點李長吉歌詩》,四庫館臣評此二書為:正子此注,但略疏典故所出,而不一一穿鑿其說,猶勝諸家之淆亂。辰翁論詩以幽雋為宗,逗後來竟陵弊體。所評杜詩,每舍其大而求其細。顧極稱之。好惡之偏,殆不可解。惟評賀詩,其宗派見解,乃頗相近,故所得較多。

  8.明代 董懋策 評註的《唐李長吉詩集》

  9.明代 曾益 註釋的`《昌谷集》

  10.明代 餘光解 《昌谷詩集》

  11.明代 黃淳耀 評註的《李長吉集》

  12.明清之際 由姚佺箋註,邱象升等六人辨注、孫之蔚等七人評註的《李長吉昌谷集句解定本》

  13.清代 姚文燮 注《昌谷集註》

  14.清代 劉嗣奇 輯評之《李長吉詩刪注》

  15.清代 李汝棟 選注《昌谷集註》

  16.清代 王琦 箋註之《李長吉詩匯解》(此作為李賀詩歌評點集大成者,分為校注、匯解兩大部分,錄詩分卷,均依吳正子的注本。明清以來成就最高,流傳最廣。四卷並外集共收詩二百四十一首,又從郭茂倩編的《》中收錄《靜女春曙曲》和《少年樂》,故而凡二百四十三首,為李賀集各種舊注本中存詩最多者)

  17.清代 吳汝綸 評註之《李長吉詩評註》

  18.清代 方世舉 批點之《李長吉詩集批註》(方世舉的評點也值得一讀,所評點的長吉詩,過尋於姚佺等人箋註《李長吉昌谷集句解定本》,凡評詩一百九十首,有總批數則,批語中特以以長吉之近律者與律同為標明)

  19.清代 黎簡 評點黃淳耀評本之《李長吉集》

  20.清代 陳本禮 注《協律鉤玄》

  21.清代 李裕 辯注《昌谷集辯注》

  22.葉蔥奇 疏注之《李賀詩集》(此作十分重要,與南宋吳正子的《李長吉詩箋註》,清代王琦的《李長吉詩匯解》為三座里程碑)

  23. 箋註之《李賀詩校箋證異》

  24.劉斯翰 選注之《李賀詩選》

  25.吳企明、尤振中先析之《李賀詩選析》

  26.楊抱朴 《詩鬼之詩》

  27.傅經順 主編之《李賀詩歌賞析集》

  28.朱自清《李賀年譜》及《補記》

  【傳世精品】

  《高軒過》

  《夢天》

  《雁門太守行》

  《致酒行》

  《李憑箜篌引》

  《金銅仙人辭漢歌並序》

  《秦王飲酒》

  《老夫採玉歌》

  《野歌》

  《苦晝短》

  《馬詩二十三首》

  《仁和裡雜敘皇甫湜》

  《感諷五首》

  《楊生青花紫石硯歌》

  《羅浮山人與葛篇》

  《天上謠》

  《浩歌》

  《秋來》

  《蘇小小墓》

  李賀簡介3

  秋來李賀

  桐風驚心壯士苦,衰燈絡緯啼寒素。

  誰看青簡一編書,不遣花蟲粉空蠹。

  思牽今夜腸應直,雨冷香魂弔書客。

  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

  【譯文】

  秋風驚人心,壯士辛苦著作急,有似昏燈裡,紡織娘啼叫著催織寒衣。日後誰來讀我用竹簡寫下的這編書,不使它被蠹蟲蛀成粉屑和洞隙?這思想牽扯著,今晚我的肚腸也要愁直了,雨滴冷颼颼,像有古詩人的靈魂來慰吊。秋夜墳場上,詩鬼們誦讀著鮑氏的詩句,他們的怨血在土中化作碧玉,千年難消。

  【註釋】

  ⑴桐風:指吹過梧桐葉的秋風。壯士:詩人自稱。

  ⑵衰燈:暗淡的燈光。絡緯:蟲名,俗稱紡織娘,因秋天季節轉涼而哀鳴,其聲似紡線。

  ⑶青簡:青竹簡。一編書:指詩人的一部詩集。竹簡書久無人讀,蠹蟲就在其中生長。

  ⑷不遣:不讓。花蟲:蛀蝕器物、書籍的蟲子。蠹(dù):蛀蝕。

  ⑸香魂弔書客:指前代詩人的魂魄來慰問詩人。書客:詩人自指。

  ⑹鮑家詩:指南朝宋鮑照的詩。鮑照曾寫過《行路難》組詩,抒發懷才不遇之情。

  ⑺“恨血”句:《莊子》中說:“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化為碧。”

  【作品賞析】

  李賀流傳後世的二百多首詩中,“鬼”詩有十多首。此詩寫秋天來臨時詩人的愁苦情懷,從其陰森料峭、鬼魅飄飄的風格來看,就是一首“鬼”詩。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這原是古往今來有才智之士的共同感慨。詩人對於時光的流逝表現了特異的敏感,以致秋風吹落梧桐樹葉子的聲音也使他驚心動魄,無限悲苦。這時,殘燈照壁,又聽得牆腳邊絡緯哀鳴;那鳴聲,在詩人聽來彷彿是在織著寒天的布,提醒人們秋深天寒,快到歲末了。詩開頭一、二句點出“秋來”,抒發由此而引出的由“驚”轉“苦”的感受,首句“驚心”說明詩人心裡震動的強烈。第二句“啼寒素”,這個寒字,既指歲寒,更指聽絡緯啼聲時的心寒。在感情上直承上句的“驚”與“苦”。

  這一、二兩句是全詩的引子。一個“苦”字給全詩定下了基調,籠罩以下六句。“誰看青簡一編書,不遣花蟲粉空蠹”,上句正面提問,下句反面補足。面對衰燈,耳聽秋聲,詩人感慨萬端,他發出一聲長長的嘆息:“自己寫下的這些嘔心嚦血的詩篇,又有誰來賞識而不致讓蠹蟲白白地蛀蝕成粉末呢?”情調感傷,與首句的“苦”字相呼應。

  五、六句緊接上面兩句的意思。詩人輾轉反側,徹夜無眠,深深為世無知音、英雄無主的憂憤愁思所纏繞折磨,似乎九曲迴腸都要拉成直的了。詩人痛苦地思索著,思索著,在衰燈明滅之中,彷彿看到賞識他的知音就在眼前,在灑窗冷雨的淅瀝聲中,一位古代詩人的“香魂”前來弔問他這個“書客”來了。這兩句,詩人的心情極其沉痛,用筆又極其詭譎多姿。習慣上以“腸回”、“腸斷”表示悲痛欲絕的感情,李賀卻自鑄新詞,採用“腸直”的說法,愁思縈繞心頭,把紆曲百結的心腸牽直,形象地寫出了詩人愁思的深重、強烈,可見他用語的新奇。憑弔這種事情,一般只是生者對死者做,他卻反過來說鬼魂前來憑弔他這個不幸的生者,更是石破天驚的詩中奇筆。

  “雨冷香魂弔書客”,詩人畫出了一幅十分悽清幽冷的畫面,而且有畫外音,在風雨淋涔之中,他彷彿隱隱約約聽到秋墳中的鬼魂,在唱著鮑照當年抒發“長恨”的詩,他的遺恨就像萇弘的碧血那樣永遠難以消釋。詩人表面上是說鮑照,實際上是借他人的酒杯,澆自己胸中的塊壘。志士才人懷才不遇,這正是千古同恨的事情。

  此詩上半篇採用的是常見的由景入情的寫法,下半篇則是全詩最有光彩的部分。“思牽今夜腸應直”,在牽腸情思的引發下,一個又一個恍惚迷離的幻象在眼前頻頻浮現,創造出了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以幻象寫真情的獨特境界。詩人深廣的悲憤與瑰麗奇特的藝術形象之間達到了極其和諧的統一。在用韻上,後半篇也與前半篇不同。前半篇雖然悲苦、哀怨,但還能長歌當哭,痛痛快快地唱出,因而所選用的韻字正好是聲調悠長、切合抒寫哀怨之情的去聲字“素”與“蠹”。到後半篇,與抒寫傷痛已極的感情相適應,韻腳也由哀怨、悠長的去聲字變為抑鬱短促的入聲字“客”與“碧”。

  這是一首著名的“鬼”詩,其實,詩所要表現的並不是“鬼”,而是抒情詩人的自我形象。香魂來吊、鬼唱鮑詩、恨血化碧等等形象出現,主要是為了表現詩人抑鬱未伸的情懷。詩人在人世間找不到知音,只能在陰冥世界尋求同調,感情十分悲涼。

  【作者簡介】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有《雁門太守行》、《李憑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賀的詩作想象極為豐富,經常應用神話傳說來託古寓今,所以後人常稱他為“鬼才”,“詩鬼”,創作的詩文為“鬼仙之辭”。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