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詞> 南中詠雁詩原文及賞析

南中詠雁詩原文及賞析

南中詠雁詩原文及賞析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說到古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生於唐代以前並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古詩的型別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南中詠雁詩原文及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南中詠雁詩原文及賞析 篇1

  原文:

  南中詠雁詩

  [唐代]韋承慶

  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

  不知何歲月,得與爾同歸?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我被貶謫到萬里之外、險惡溼熱的南方,春暖花開之際,大雁正朝北飛去。

  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我才能與你們一道回到北方?

  註釋

  南中:指嶺南地區。《文選·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南中呂興,深睹天命,蟬蛻內向,願為臣妾。”李善注引《吳志》:“交阯郡吏呂興等殺太守孫諝,使使如魏。”

  三春:夏之初,天氣肅清,周覽八隅。”漢班固《終南山賦》:“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氣肅清,周覽八隅。”

  歲月:年月。泛指時間。《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屈彊江淮閒,猶可得延歲月之壽。”

  爾:你。一作“汝”。同歸:一同返回。《詩經·豳風·七月》:“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毛傳:“豳公子躬率其民,同時出,同時歸也。”

  賞析:

  因為徇私犯法,發配嶺南,詩人心中的追悔、痛苦自不言而喻。加上本來他是頗受寵幸的,痛苦無疑更甚。所以,被貶途中,當他看到成群的大雁向北飛去,不禁睹物傷情,悲從中來。“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在這美好的春天,群雁北歸,尋其自由安樂之所,而自己卻要跨越千山萬水,遠赴萬里之遙到那險惡溼熱的南方瘴癘之地。其間旅途的坎坷,蟲獸的侵襲,疾病的折磨,都要忍受。春雁北返,回到自己的樂園,乃隨性而動;而自己作為萬物之靈長,卻淪落偏僻的異地,身不由己,無可奈何。首兩句,由雁及人,在人雁對比中,那種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蓄其中。

  末二句,“未知何歲月,得與爾同歸”,緊扣歸雁,進一層抒發內心的悲憤與痛悔。雁在北方安家落戶,因此,古人稱北飛的雁為歸雁。隋代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兩句寫人見歸雁而自然生歸家之情。詩人此時身處南中,凝望那陣陣北歸的群雁,也不禁動了歸鄉這個念頭:不知什麼時候,我才能和你們這些自由的大雁同返家園?古時北方人不適應南方的溼熱氣候,被貶謫南地的人往往凶多吉少,加之路途遙遠艱辛,更是生死難料。此番南去,是生是死,實難卜知。蓋一切都尚在冥冥之中也,因而作者那絕望的苦痛、負罪的悔恨以及深沉的身世之悲,都交織在這末二句上了。

  詩中作者把無情的大雁當作可以告語的知己,向它們傾訴自己的情懷,情真意切,出語自然。這裡表現了一個“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的疲憊不堪的旅人,他踽踽獨行,凝望那北歸的群雁逐漸消失在遠方,他的心也隨之很沉很沉地墮了下去。值得慶幸的是,韋承慶不到一年便被召回,繼續做官,兼修國史,頗受唐中宗稱善,官至黃門侍郎而卒,可謂善終。大概從這次貶謫中,作者是吸取了某種人生的教訓的,加強了個人品行的修養。宋之問有一首詩《題大庾嶺北驛》,和這首詩比較相似,其前四句雲:“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在人雁對比中,寫思家之情。但宋之問終未能從貶所歸來,唐玄宗時竟被賜死。大概因為宋之問的人品太差,先諂事張易之,後有依附武三思,在知貢舉時,竟然收取賄賂,且不知悔悟,遂引起時人的公憤,連皇帝也討厭他,於是把他賜死了事。反映在詩歌裡,韋承慶的貶謫思歸之苦,更能博得後人的同情。末二句自然、真摯,脫口而出,毫無矯揉裝束之態,深得後世詩論家的好評。

  這首詩,通篇用敘述的筆調,語言直白、通俗,如話家常。短短二十字中,運用對比手法,把作者那深切的貶謫之痛,完滿地表現了出來,自具動人的力量。

  南中詠雁詩原文及賞析 篇2

  原文:

  詠湖中雁原文

  白水滿春塘,旅雁每迥翔。

  唼流牽弱藻,斂翮帶餘霜。

  群浮動輕浪,單泛逐孤光。

  懸飛竟不下,亂起未成行。

  刷羽同搖漾,一舉還故鄉。

  詩詞賞析:

  這首詩的寫作時間較難確定,清吳淇認為可能作於齊粱替革之際,但缺少確鑿有力的證據。《禮記·月令》:“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鴻雁來。”春天到了,江南湖中的群雁飛舉,振翅往北,準備還回故鄉。

  “白水滿春塘,旅雁每逥翔。”起手即點題。“白水”,極清澈之水。此二句點化劉楨《雜詩》“方塘含白水,中有鳧與雁”而成。次句於“雁”字上著一“旅”字,言此湖不過是雁之逆旅,雁只是逆旅之過客而已,為結句“還故鄉”鋪墊。“逥翔”,迴旋盤翔;“逥翔”前下一“每”字,言每當春水滿池,從北方來此過冬的群雁就要起飛盤舞,年年如此,無一年例外。一“每”字,加大了時間的跨度。

  “唼流”以下六句,用極細膩的筆觸勾勒湖中群雁的神態。“唼流”,雁入水覓食貌,宋玉《九辯》:“鳧雁皆唼夫梁藻,風愈飄翔而高舉。”“弱藻”,柔嫩的水草。“唼流牽弱藻”,湖雁覓食水流,以至牽動柔弱的`藻類,真是刻畫得至細至微。謝靈運《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集送孔令》雲:“季秋邊朔苦,旅雁違霜雪。”季秋北雁南飛,為的是避朔風霜雪。冰雪消融,春日和暖,當他們振翮準備北飛之時,彷彿還感到毛羽上仍殘留著舊年的餘霜;也正是這餘霜,觸動了旅雁的鄉思之情,因為這餘霜畢竟是北方帶來的呀!“餘霜”一語,頗為曲妙!“群浮動輕浪,單泛逐孤光。”上句,群雁悠閒自在漂浮水面,隨著輕浪晃動。下句,日照平湖,泛泛有光,單雁浮行追逐遠光中的儔侶。“動”,群雁為輕浪所動,寫出悠悠然之狀;“逐”,單雁主動追逐,帶有一種頑皮勁兒。這兩句,不著一“湖”字,而“兼湖並出,神至之筆”(《采菽堂古詩選》卷二十三)。“唼流”句湖水,“群浮”兩句湖面,“懸飛竟不下,亂起未成行”兩句湖空,層次極分明,具有明顯的立體感。譚元春說:“‘群浮’、‘單泛’、‘懸飛’、‘亂起’,盡湖雁多寡、上下、遲疾、斜整之狀,可作一湖雁圖”(《古詩歸》卷十三)。結二句“刷羽同搖漾,一舉還故鄉”,篇末點明作意。刷羽,以喙整理羽毛。“搖漾”,李善注:“飛貌”。群雁刷羽同飛,以期一舉北返故鄉。照應開頭所言“旅雁”。

  我國古代詠物詩源遠流長,何焯說:“園葵(按:即漢樂府《長歌行》,首句為“青青園中葵”)、湖雁(即此詩),詠物之祖”(《義門讀書記》卷四十七)。就時間而言,早於沈約的文人詠物詩有的是,何推此詩為祖,當於成就而言。詠物詩或有寄託,或無寄託,或雖有寄託但幽隱難明。王褒《詠雁》雲:“河長猶可涉,河闊故難飛。霜多聲轉急,風疏行屢稀。園池若可至,不復怯虞機。”抒寫其流落北方、盼望南歸之情甚明。吳淇《六朝選詩定論》認為此詩有寄託,他說,梁武帝“及將受禪,休文蓋有不安於心者,故寓意於詠雁。首句滿塘只是白水,雁尚未集其中,‘迥翔’謂齊梁之間諸人未知所擇:有從梁而得祿者,如‘唼流’句;有不從而中傷者,如‘斂翮’句;有黨附而隨波逐流者,如‘群浮’句,有孤立而無與者,如‘單泛’句”;結二句則有“自欲隱而兼招隱之意”。這樣的分析不能說沒有絲毫道理,但總感難於圓通,或使人終有“隔一層”之憾。《古詩歸》鍾、譚著眼於該詩的體物方面,較有見地。這首詩的精妙處,在於詩人用輕靈之筆,寫出湖中許許多多雁,湖面、湖空,參參差差,錯錯落落,唼、牽、斂、帶、浮、動、泛、逐、懸、亂、起、刷、搖漾、舉、還,各種各樣的動作,諸多的神態,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而寫來似一點也不費力,不露雕琢之跡,刻畫精細而不流於纖弱,“詠物之祖”,或可當之。

  拓展:韋承慶:南中詠雁的詩歌鑑賞

  據《舊唐書·韋承慶傳》載,神龍初年,韋承慶在核審張易之弟張昌宗罪行的過程中,失實,配流嶺表。詩當作於被貶途中,借詠雁抒發貶謫之悲。

  詩人那絕望、負罪的悔恨,都交織在這末二句上了。

  這首詩情真意切,出語自然。詩人透過描寫在貶謫途中看到的春雁北歸,寄託和抒發自己的思鄉之苦和失足之恨。使一個在漫漫謫遷之旅中駐足長嘆、仰天北望的旅人形象躍然紙上,末二句自然、真摯,脫口而出,毫無矯揉裝束之態,沈德潛評雲:斷句以自然為宗,此種最是難到。

  這首詩,通篇用敘述的筆調,語言直白、通俗,如話家常。短短二十字中,運用對比手法,把作者那深切的貶謫之痛,完滿地表現了出來,自具動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