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 元曲的種類介紹

元曲的種類介紹

元曲的種類介紹

  元曲,可以分為散曲和雜劇兩大類。小編整理了元曲的種類介紹,歡迎欣賞與借鑑。

  1,散曲分為小令和套數兩種。

  “小令”源於詞的小令,但是到了元代,它的義有了變化。元燕南芝庵在《唱論》中說:“成文章者曰樂府,有尾聲名套數,時令小令喚葉兒...,街市小令,唱尖歌清意。”這裡的“小令”,指民間市井俚歌。直到元末,“小令”不再專指俚歌,而明確成為與套數相區別的散曲體裁。“小令”有“只曲體”,指一支曲子一韻到底;有“重頭連章體”,指同一曲調重複若干首;有“帶過曲體”,是一個曲調兼帶另一或兩個音律相互銜接的曲調,最多能用三支曲調相連線的一種體式;有“異調間列問答體”,即用幾支不同曲調交錯表現某一事件,並用代言體一問一答的體式。套數,是將同屬一個宮調的若干支零散曲子連線成為一套曲。它是以“套”計數的曲子,不同於以“支”計數的一支曲的“小令”,故稱為“套數”。“套數”又稱套曲、散套、大令,是從宋大麴、宋曲諸宮調發展而來的。套數特點有三大特點:1、是由同一宮調的若干首曲牌連綴而成。2、各曲同押一韻,但是必須一韻到底,是曲中襯字不拘平仄,多以方言俚語充之。3、通常在結尾部分還有尾一般有“首曲”,中間有若干曲子作為“過曲”,結尾有“尾聲”。

  2,雜劇,金末元初的蒙古時期產生於中國北方的一個新生劇種。

  它是以北曲演唱為基礎的戲曲形式,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基礎上廣泛吸收了多種詞曲和技藝發展而成的。劇本體裁一般是:每本分四折,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必要時另加“楔子”。角色有正末、正旦、主唱等。一雜劇基本由正末或正旦一種角色唱到底。正末主唱的稱為“末本”,正旦主唱的稱為“旦本”。創作和演出先以大都(今北京)為中心,後轉移到杭州並流傳到各地。從金末元初的元雜劇作家有128人左右,著名的有關漢卿、王實甫等等。

  拓展閱讀:

  元曲是漢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燦爛的花朵,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明清小說鼎足並舉,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時期。一般來說,元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雜劇是戲曲,散曲是詩歌,屬於不同的文學體裁。但也有相同之處。兩者都採用北曲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劇曲又稱之為樂府。散曲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

  繼唐詩、宋詞之後蔚為一文學之盛的元曲有著它獨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於“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an,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鬥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誇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力。

  元曲的興起對於我國民族詩歌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卓越的貢獻,元曲一出現就同其他藝術之花一樣,立即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僅是文人詠志抒懷得心應手的工具,而且為反映元代社會生活提供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嶄新的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