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詞> 《臨江仙·惠州改前韻》詩詞翻譯及賞析

《臨江仙·惠州改前韻》詩詞翻譯及賞析

《臨江仙·惠州改前韻》詩詞翻譯及賞析

  《臨江仙·惠州改前韻》

  九十日春都過了,貪忙何處追遊。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莢陣,風轉柳花球。

  閬苑先生須自責,蟠桃動是千秋。不知人世苦厭求。東皇不拘束,肯為使君留。

  【前言】

  《臨江仙·惠州改前韻》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創作的一首詞。上片點題,同時渲染物象,將整首詞的意思說盡;下片卻又生出人生之“春”也已過去的感慨,把詞意引向高遠。全詞籠罩著一“愁”到底的意味,表達了詞人內心憂愁的情感。

  【註釋】

  ⑴臨江仙:唐教坊曲,後用作詞牌名,為雙調小令。

  ⑵九十日春:農曆正月至三月。

  ⑶“三分”句:宋葉清臣《賀聖朝》:“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

  ⑷榆莢:榆樹果實,初春時先於葉生,狀似錢而小,暮春時飄落。此句指雨打榆莢零落。

  ⑸柳花球:柳絮染塵成球。此句指風吹絮球翻滾。

  ⑹使君:惠州知州詹範。作者在《與徐得之》中稱“詹使君,仁厚君子也,極蒙他照管”。按作者時年六十歲,又據其《和陶貧士七首》之六: “老詹亦白髮,相對垂霜逢。”可知此句為實寫。

  ⑺合江樓:作者初至惠州時所居之所,在惠州東門,因東西二江匯合於此得名。

  ⑻“水光”二句:形容山水之美。王觀《卜算子》:“水是眼波橫,山是橫峰皺。”蘇軾《次韻送張山人歸彭城》:“水洗禪心都眼淨,山供詩筆總眉愁。”

  【翻譯】

  春天過去了,一直忙忙碌碌,如今再想尋春,也不可能了。縱然還有三分春色,那一分惆悵也無法免去。雨打榆莢零落,柳絮染塵成球,被風吹得到處翻滾。我和知州您都是白髮老人了,再不要說以前的年少風流往事了。美麗的歌女斜靠在合江樓邊。水光清涼,山色美麗,總是讓人情不自禁為之感嘆。

  【賞析】

  上片,惜春傷春,無須“貪忙”,“追遊”。與密州時作的同詞牌名的上片完全一樣,惜春。面對同樣的春,產生著同樣的心情。那時,朝廷政治鬥爭激烈,詞人迴避,自求外任。而今,在貶所惠州,也是一個春季過去了(“九十日春都過了”),即風華正茂的時候過去了,我閒置無所事事了(“貪忙何處追遊”),無須“貪忙”、“追遊”了。緊接著點化運用葉道卿《賀聖詞》詞:“三分春色,二分愁悶,一分風雨”而言春暮人愁(“三分春色一分愁”),日暮西山,人命危淺了,只是詞人未看到日後還有“風雨”,哪怕是“一分風雨”,未想到日後又要謫貶儋州;但他很快意識到,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自己的青春很快消失,如“雨翻榆莢陣”,如“風轉柳花球”,沒有多少留戀,有的是終身遺恨。

  下片,嘆青春不再,人生暗淡。詞人此時處境惡劣,心境淒涼,深感自己夕陽黃昏,硬是把棺材準備好了。正因所處社會環境、政治經濟地位發生變化,自然他的思想感情、心理觀念隨之也發生變化,藝術欣賞及其作品的意境發生變化,所以他把密州時作的同詞牌的詞的下片作了修改。儘管它反映了詞人對人生的依戀和青春的惋惜之情,可意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仙境不見了,西王母、東皇太乙在東坡心中,早已消失了,再不是什麼美好、理想、幸福的形象,更不是什麼長生不老的象徵了。“我與使君皆白首,休誇年少風流”,惜青春已逝,風流不再。我們已是蒼顏白髮,還談什麼昔日風流。這意味著一代人的'結束。“佳人斜倚合江樓”,唯有我那朝雲,病魔纏身,“斜倚”而立,留戀著“合江樓”外的水光山色,哪怕它們是淨眼中的水光(“水光都眼淨”)和眉愁中的山色(“山色總眉愁”)。正是詞人在惠州感情上發生了變化,審美移情發生了變化,所以山光水色也變得“愁”容起來;從而暗示著詞人晚年人生暗淡無光了。

  全詞,上片寫春過春愁,傷春惜時,下片寫白首眉愁,傷感人生。人的感情發生變化,決定著詞的意境發生變化,決定著詞的用語的變化。籠罩全詞的是一“愁”到底的灰濛濛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