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詞> 淺論古詩詞中的愁

淺論古詩詞中的愁

淺論古詩詞中的愁

  摘要:在中國古詩詞中,有許多反映離愁別緒的文學作品,古代的文人墨客們似乎有無窮無盡的詠愁嘆怨之情。這些文壇前輩們或以實物喻愁,或借愁緒憑空發愁,他們運用比喻、擬人、誇張、象徵等寫作手法,寫出了愁之深,寫出了愁之長。文人墨客們之所以多愁善感,筆者認為究其原因無非有三,或因個人情緒使然,或因自然環境影響,或受社會背景所致。筆者在本文中分析了各位文人愁緒的不同表達方式,並結合具體詩詞句子分析了愁緒產生的具體原因,最後部分提出了這些文學作品對現代文學的借鑑意義,並指出了繼承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關鍵詞:唐詩 宋詞 愁緒 個人情愫 自然環境 社會背景

  在中國古詩詞中, “愁”是一種重要的語言表達方式。不知是古代文人大都多愁善感, 還是多愁善感之人才進行文學創作,中國古詩詞中反映離愁別緒的文學作品多如繁星。從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 出自北門, 憂心殷殷(《邶風·北門》),再到南北朝時期的:自掛東南枝(《孔雀東南飛》),再到愁情幾乎成氾濫之勢的唐詩宋詞元曲,最後到近現代詩歌,反映愁緒之情的文學作品可信手拈來。由此可見, 文人墨客詠愁嘆怨之情由來已久。“愁”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情緒,要將其表達出來、表達清楚實屬不易,因為它不能感知:既看不見又摸不著,既聽不到又聞不了;既沒有具體形狀,又沒有相應重量;既沒

  有顏色,又沒有味道。但在古詩詞中,先前的文人們用心可謂獨具,其表達可謂妙筆生花,古代文人墨客或透過“水”、船”、“月”等實物喻愁,或透過自己的愁緒憑空表達愁緒之情,運用比喻、擬人、誇張、象徵等寫作手法,寫出了愁之深,寫出了愁之長,把“愁”進行了具體化、形象化,使讀者更能夠直觀的理解所要表達的愁緒,給後世留下了許多形容“愁”的名句。

  一.古詩詞愁緒的表現形式

  (一)以實物寓愁

  “水”“月”、“雨”、“船”等實物在反映離愁別緒的文學作品中可以穩居前列,似乎中國古人都有看水興嘆、馭船載愁、望月思愁得習慣。南唐後主李煜《虞美人》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一句,即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它形象地將愁進行了量化,使讀者彷彿看到了像江水一樣連綿不絕、無窮無盡的愁思。此處的水可以是江水,也可以是淚水,還可以是酒水。以水喻愁的還有很多,如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秦觀的《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范仲淹的“明月高樓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等名句。

  以月喻愁的,莫過於大家耳熟能詳的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通篇雖無一個愁字,但是大家讀過這首詩之後,彷彿看到了一個惆悵的詩人,舉著酒杯,時而望著明月,時而低頭沉思,而作者低頭沉思的物件正是自己魂牽夢繞的故鄉,思念故鄉而不得歸,作者怎能不愁。正所謂“千里明月寄相思”,此處相思之物件是故鄉也好,是情人也罷,所有相思之意彷彿只能寄託於明月,希望明月代為傳達給故鄉的親人,傳達給自己的情人,以表明自己的思念之情。

  以雨喻愁的,如李清照《聲聲慢》中“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黃昏十分,陰雲不開,伴隨著瀝瀝拉拉的小雨,聽著點點的雨滴落在樹葉上的聲音,詩人感到了無比的單調乏味,看著身邊空無一人,隨之而來的是無盡的孤獨之感,此時詩人的愁緒便應運而生,黃昏時分的悽風苦雨為詩人的生命悲涼提供了廣闊的抒情空間,詩人藉助對周圍景物的描寫,將自己內心的愁緒表達的淋漓盡致。

  以船喻愁的,最為著名的要說李清照《武陵春》中:“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船也能載愁,我們不得不歎服古人想象力之豐富。

  李清照的創新,在於“愁”不僅可以舟載船裝,而且它本身可以因人而異,具有不同的重量,以致一葉輕舟難載山重之愁。另外,還有以其他實物喻愁的,如在賀鑄《青玉案》中:“若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詞人便將愁化作了菸草、化作了柳絮、化作了時下的梅雨。

  (二)以愁緒憑空發愁

  李清照《一剪梅》中“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這兩句化虛為實,語意新奇,是描摹愁思的絕妙好辭。“愁”、怨”、“恨”之類,原是一種抽象的情意,看不見,摸不著,以實寫虛是古人常用一種方法,此種寫法更能形象表現主觀的情感,為增其可感性,詞人通常採用誇張性的比喻,目的無非是渲染情緒。但細細品味李清照的詞,此處的作者真是愁嗎,筆者不以為然,大家可以仔細看看上面得詞,其中描述的愁是“閒愁”,閒出來的愁能是愁嗎,答案是否定的。既然不是愁還強說愁,著實有點無病呻吟之意。 把無病呻吟式樣的愁寫的淋漓盡致的是辛棄疾《醜奴兒》一詞: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詩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這首詞作者透過描寫人生的不同階段對愁的不同理解,形象的說出了愁的真正內涵:少年時期,無憂無慮,為了譁眾取寵也好,為了詩詞創作也罷,原本沒有愁思卻強說愁。而到了中老年,到了真正懂得愁滋味的時候,讓他說愁他也不說了,為什麼?因為此時的人已懂得了隱忍,懂得了含蓄,懂得了默默承受。

  閒愁詞不同於“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詩歌,而“只有那些既有優越的生活條件,又不乏傷生憂世之心的詞人,才可能撇開現實的紛華喧囂,把感情的觸角伸到心理意識的深處,使人類心靈中常存永在的一份悲哀得以表現出來。因為這種愁緒是以人生的缺憾為基礎,它與現實的聯絡更為渺茫潛隱,在人性心理結構中屬於更深的層次”。縱觀古代詩詞作者,擅寫閒愁一般處於太平盛世,或身居要職,或生活比較安逸。總之一句話:只有擁有富貴優越的生活才能寫出閒愁的情緒,如果生活負擔超級重,天天為生計擔心,抑或天天憂國憂民,這樣的詞只能是真愁。

  二.古詩詞中愁緒產生的原因。

  (一)詩詞作者的個人情緒所致

  相思之愁,最著名的寫相思戀情的“愁”詞,就是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首詞還被後人改編成了歌曲,使其在此後也成為經典。再如晏殊《蝶戀花》中“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原本是為了表達情人之間的相思之意,意思是想人想的都瘦了,連衣服也顯得寬鬆了,後來這句詞被現代學子引用為學習的一種境界,意思是對學習也應該有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樣一種態度,寧可多掉幾斤肉,也要有個好成績。

  思鄉之愁,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清秋時節,花落水流,皓月當空,讓遠在他鄉的'遊子惦念自己的故鄉。崔顥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自己的故鄉在哪裡啊,望著江上的渺渺波煙,作者陷入了無限的愁緒之中。柳詠的“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為了不讓自己思鄉的愁緒迸發,作者竟連等高望遠的活動都不做了,以防登高之時看到遠處,使其聯想,誘發思鄉之愁情。

  離別之愁,歐陽修《踏莎行》中“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一句,反映了人雖離, 但情不斷, 愁越深, 詩人之情讓讀者也籲唏不已。白居易“汴水流, 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頭, 吳山點點愁。思悠悠, 恨悠悠, 恨到歸時方始休, 月明人倚樓。” 思戀之情讓人日夜難眠, 靠著樓邊思念那遠處的情人, 好似那悠悠的流水, 好像永遠沒有盡頭, 這幅畫面完全被深深的相思之愁所渲染。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借勸酒之舉動表達了作者對送別之人深厚的友情:就送到這裡吧,往前走就出關了,出關之前讓我來再給你斟這最後一杯酒,往西出了陽關恐怕就沒有故人給你接風洗塵了。這首詩採取敘述的方法,全句全是寫實,看似平淡無華,但細細讀來卻能由衷的感受到兩位深交已久的朋友,在離別之前那種依依惜別之情。

  (二)詩詞創作時的自然環境所致

  由季節引起的愁緒,秋天是一個令人傷感的季節,天氣轉涼,秋風蕭瑟,草木枯黃,萬物肅殺,有一種悲涼的氣氛,所以中國古典詩詞中就產生一種特殊的情感———悲秋情懷,詩人常借滿目蒼涼的秋色悲嘆英雄遲暮、人生苦短,抒離別之苦、思鄉之情。 曹丕《燕歌行》中“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詩人感到了雄偉的大自然對渺小的人類的壓迫,強大的壓迫感使得作者恍有人生遲暮的感覺,從而感嘆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