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李白> 登金陵鳳凰臺的手法

登金陵鳳凰臺的手法

登金陵鳳凰臺的手法

  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遊象徵著王朝的興盛。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二水 一作:一水)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登金陵鳳凰臺》寫作手法

  寫作手法上看,是先寫景,後抒情,結尾抒發一種愁思 答案補充 那你等我慢慢寫好啊 答案補充 首聯是用了用典和對比的手法,用了鳳凰臺故事的傳說,一二句做對比,說明物是人非,當年金陵的繁華已經是一去不復返了;

  頷聯也是用了對比的手法,吳宮的花草與現在的幽徑,晉代的名墓已經成為了古丘,古時的繁榮與現在的凌亂形成強烈的對比。

  首聯與頸聯形成了由近到遠的景色描寫,因此是由近及遠的寫作手法.

  尾聯抒發了作者的愁思,表達了憂國猶君的情懷。

  【註釋】

  金陵:即今江蘇省南京市。

  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山和臺因此得名。 吳宮:三國時東吳在金陵的宮廷。 花草:這裡指宮廷內的花木,比喻美女。 幽徑:深幽冷落的小路,這裡代指墓道。 晉代:這裡指建都金陵的東晉。 衣冠:這裡指官服,代指為官之人。 古丘:古墓。

  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長江邊上,因有三峰,南北相接。 一水:亦作“二水”,指長江。 白鷺洲:在南京市西南江中的一塊沙洲,可能是因為洲上多棲白鷺而得名。

  浮雲蔽日:比喻奸臣當道,使君主昏昧不明。 長安:唐時都城,這裡代指君主。

  【賞析】

  本篇為作者極少律詩中的藝術珍品。從詩意考察,可能是李白在天寶年間,被權貴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一說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

  全詩寫景、狀物、懷古、抒情相映成趣,既富有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又含蘊濃郁的`現實主義氣息。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顯重複,音節流轉明快,極其優美。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遊象徵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臺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恆的存在!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就“鳳去臺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那一時的煊赫,又在歷史上留下了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呢?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弔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一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景生愁,意寓言外,饒有餘味。

  此詩明顯地充溢著一股渾厚博大之氣,它使李白觀古閱今,統攬四海於一瞬之間,且超然物外,揮灑自如。渾厚博大之氣使李白淵深的思想,高妙的見解,闊大的心胸,成為編織巨大藝術境界的核心與精神內含。就像透過“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的巨大立體時空,可以感受到歷史的脈搏跳動與詩人的呼吸一樣,透過李白的舉重若輕,從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氣充塞整個詩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進一步感受到他整個詩歌以氣奪人的藝術特點。

  李白在表現自然力量的雄大與變化的時空觀時,則選取了最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與“二水中分”之遼闊,從而構造出闊大的境界,並且把歷史的變遷,即時間的改變與地點的依舊,即空間的不改整體地表現出來,啟發人們作更深的思考。

  由於詩以寓目山河為線索,於是追求情隨景生,意象諧成也就顯得特別重要。“鳳凰”的高飛與“鳳凰臺”的“空”,潔淨、疏朗,與詩人瀟灑的氣質和略帶感傷的情懷相一致,且意到筆到,詞義契合,起到了內外呼應的作用。另外,整首“登臨”的內在精神,與“埋幽徑”“成古丘”的冷落清涼,與“三山”“二水”的自然境界,與憂讒畏譏的“浮雲”惆悵和不見“長安”無奈淒涼,都被恰切的語詞鏈條緊緊地鉤連在一起,從而當得起“古今題詠,惟謫仙為絕唱”的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