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之渙> 王之渙《涼州詞》教學設計

王之渙《涼州詞》教學設計

王之渙《涼州詞》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讀正確,讀通,讀有節奏,即字正腔圓的讀好古詩。

  2瞭解古詩的大意,提出不懂的問題,想象畫面,體會戍邊戰士的思鄉但不能回鄉的情感以及戍邊將士豁達的情懷。讀出詩意境,唱出感受,達到自然成誦。

  3課外拓展王翰《涼州詞》,滲透兩首《涼州詞》的不同。

  教學重難點

  感受王之渙的《涼州詞》的古詩意境,讀出自己對這首古詩蘊涵的情感(感受詩悲中不失其壯的基調)。

  教學過程

  一、教學指導思想:新課程標準指出:第三學段(五六年級)的階段目標是“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感悟,體現自主學習。

  二、教學過程

  (一)匯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國詩歌發展的顛峰時期.盛極一時的邊塞詩,確乎前無古人,這其中當首推王之渙的《涼州詞》。板書:王之渙《涼州詞》。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麼?

  預設:生提問:“涼州”在哪兒?“詞”是什麼意思?題目什麼意思?為什麼兩首詩一樣?……(師及時鼓勵學生會動腦筋,想問題.)

  1出示唐代地圖(標註:黃河,涼州)。師隨機介紹“涼州”:地名,指煌附近,今甘肅武威。地處西北,十分荒涼。

  2詞呢?唱詞。

  3釋題:(可以先請學生說)預設:“其實涼州詞準確的說,不是詩題。它是涼州曲的唱詞,盛唐流行的一種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為它填詞,便有許多首涼州詞了。

  4作者簡介:師:你們瞭解詩人王之渙麼?

  預設:(1)可以隨機指名,請學生說,

  (2)如果學生說不出來或沒有查好資料,師介紹。

  師:其實《登鵲樓》就是他寫的,正是一曲《登鵲樓》和我們今天要學的《涼州詞》,使他躋身於唐一流大詩人行列。出示幻燈片(指名讀作者簡介)。

  過渡:想讀讀這位人稱“小官員,大詩人“的作品麼?

  (二)初讀古詩:出示幻燈片,提出讀的具體要求:

  1自由讀(至少兩遍)。

  2指名讀,聽後評讀。(老師或學生評)

  過渡:如果說初讀古詩的第一步,那麼讀出感覺,讀出味道那才是我們讀好詩的更高境界。

  (三)感悟詩句前兩句

  1輕聲讀前兩句詩,找出自己讀的感覺,並且或寫或勾做上自己習慣的學習標記。

  2自由大聲地讀一讀自己感覺到的。

  3指名讀。(要求說感受,讀出感受。)

  4師或生聽後評議。

  學習前兩句詩預設:學生可以從第一句裡找感覺,也可以先從第二句談起。課堂師要隨機引導。

  若學生先體會第一句,則重點點撥:

  (1)解決“遠上”的意思。老師用手勢和眼神帶。(自下而上)[]

  (2)聽音樂,師:提到“黃河”用什麼詞語可以形容它?(自由搶答:洶湧澎湃、、氣勢宏大……)

  (3)誰帶著你的想象再來讀,其他同學閉眼聽想象畫面。

  (4)聽後評讀。

  (5)你聽了這樣的朗讀後,你有了什麼新的感受?(高遠遼闊感)

  (6)想象畫面,同桌加動作自由讀,聽後說說他哪讀的好?

  若先體會第二句,則重點點撥:

  (1)談自讀後的感覺。(孤)“孤”什麼意思?師及時鼓勵孩子的感受。

  (2)你們也這樣讀讀,體會孤的感受。

  (3)解疑(胡興業同學提出的疑問):“片”的意思是什麼?師:是呀,為什麼寫“一片”而不是“一座”呢?

  預設:a學生自己爭取解決。

  b師引導。進情境——詩人由高遠遼闊的黃河,筆鋒一轉,把視角拉下來,遠望,不覺詠出——個人接讀第二句。

  c如果讀不出“片”(單薄,小,)的感受,師隨機指導這個學生:再遠些,再遠些看,邊讀邊想象它的樣子。此時,再說你(你們)的理解。指名說或自由說。(師注意捕捉學生的零散感受。(“座”呢,城比較高大,厚實的感覺。寫“片”更突出了城的孤,單薄,小。猶如一片小小的樹葉。更加有種悲涼,危險的感覺……)

  4師:想看看這“片”城麼?(課件)

  5配樂《涼州曲》創設情境:(師語速緩慢地)茫茫戈壁,假如你是戍邊戰士,盛夏驕陽似火,大漠之上——(生接讀:“一片孤城萬仞山”。);秋風颯颯,中秋月掛頭,——(生接讀:“一片孤城萬仞山”。);冬夜北風寒,雪花漫天飄——(生接讀:“一片孤城萬仞山”。)。此情此景,身處其中,你感受到了什麼?用一兩個詞說說。(指名說,生:淒涼,蒼涼,寂寞,孤獨……)

  6小結:前兩句詩h如果說首句帶給我們更多的'是黃河的氣勢和天空的高遠,用一個字“壯”(板書“壯”),那麼第二句則更側重的守城戰士環境和內心的描寫,我們也用一個字括:“悲”, (板書“悲”)。這真是壯中有悲,悲中有壯呀!

  7自己再讀讀,體會體會這種蕩氣迴腸的感覺。

  8個人展示讀。(ppt)(師再評:我聽出你在突出“一”和“萬”,對比讀中,反襯了城的“孤”“單薄”和戰士內心的淒涼感。真是用心在讀啊!

  過渡:如果說前兩句是“畫意”,那麼後面的“詩情”又是什麼呢?

  (四)學習三、四句。

  1輕聲讀三、四句,有什麼不懂的問題麼?(預設:誰怨誰?“何須怨”又是什麼意思?……)

  2解疑。出示ppt

  (1)“何須”什麼意思?

  (2)“何須怨” 呢?(不必怨。)誰不必怨誰?(羌笛不必怨楊柳)。

  (3)看著大螢幕詩句,學生試著說詩句大意。追問:為什麼“不必怨”呢?(怨也沒用,無可奈何的感受。)[]

  (4)試著讀出這種感受。

  (5)指名讀。

  (6)師生評讀。(師隨機評:“我還聽出了你的怨憤之情”。)說說你為什麼這樣讀?(怨憤朝廷的漠不關心;所以突出“春風”一詞的朗誦。)

  3師:然而,一個“何須怨”,道出了將士心聲——保家為國,(板書:保家為國),表達了他們豁達的胸懷。怎麼讀出這情懷?自由讀——指名讀——範讀——指名讀——學生自評。

  4回讀全詩:同桌互讀,讀後評議他哪讀的好?——展示個人讀——大家評議。

  5學唱古詩。播放影片《涼州詞》。

  古詩是可以唱的,想唱麼?讓我們唱中表達心中的感受。1遍:輕聲學唱。2遍:自由大聲唱。3遍:起立,加動作,眼神,有滋味的吟唱。(自然課堂呈現熟能成誦的感受。)

  (五)課外拓展:師過渡:同學們,還有一首與此題目相同,內容相同,感情相近的詩,但表達將士的情懷直接,更豁達。出示ppt王翰《涼州詞》,相信你們用剛才的方法,一定能很快進入角色的。

  1自由讀,找感受。

  2小組交流感受或讀出感受。

  3小組賽讀。形式自己設計。讀後學生互評,或者老師評議。

  4試著比較兩首詩的異同。(可以從題目,作者,詩表達的情懷,內容都是邊塞詩…...)這些都要因學生學情而定。也可以提問質疑,師隨機解疑。

  (六)作業: 把兩首《涼州詞》朗誦(也可以唱)給家長聽。

  本教學設計的主要特點(不超過300字)

  一、尊重學生個體感悟: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自讀自悟自批,讓學生用幾個詞來表達讀完前兩句詩的感覺,再引導學生靜心輕讀《涼州詞》,想一想,詩的哪些地方向你傳遞著這樣的感覺和情緒,學生會在古詩詞句中捕捉“感受”的來源。

  二、緊扣詩眼,從帶給學生感觸最深的“孤”字入手,以質疑“片”,加深對意境的感受,再配樂朗誦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三次接讀,讓學生在哀怨悲壯的音樂感染下,為情所動,隨情而讀!成為課堂的一大亮點。

  三、朗讀指導有目標,分層次,講實效:定了“三步讀詩法”,即“字正腔圓——讀出感覺——讀出意境。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課堂上書聲琅琅。

  四、大量課外拓展,如課前題目的理解等,直至課後的拓展閱讀王翰的《涼州詞》。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