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老舍> 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西街豐富衚衕19號。老舍在北京解放前後住過的地方共有十處 , 其中解放前九處 , 解放後一處。乃茲府豐盛衚衕 10 號(今燈市口西街豐富衚衕 19 號)是解放後居住的地方,直至辭世 , 老舍先生在這裡住的時間最長,人生成就最輝煌。

  老舍簡介

  老舍 (1899-1966),中國現代作家、戲劇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滿族。代表作品:《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老舍劇作全集》《老舍散文集》。出身於貧苦市民家庭,幼年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在大雜院裡度過了艱難的幼年和少年時代,這使他從小就深知城市貧民的生活並受到大雜院裡傳統藝術的薰陶。1906年開始讀私塾,後轉入新式學堂。1913年考入北京師範學校,愛好古典詩詞,並用文言文練習寫詩和散文。1918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先後任北京第17小學校長、京師學務局北郊勸學所勸學員,天津市南開中學國文教員等職。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開始掙脫封建的、世俗的絆,同時開始用白話文寫作。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此間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並激發了他強烈的文學興趣,開始文學創作。1926—1929年,先後在《小說月報》上發表了三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和《二馬》,這些作品富有北京的地方色彩,善於刻畫市民生活和心理,顯示出諷刺幽默的藝術才能,因而立刻引起了讀者的注意。1926年,加入文學研究會。1930年回國,途經新加坡停留了半年。

  北京故居

  小羊圈衚衕(現為小楊家衚衕)8號系老舍先生的出生地。反映老舍故居的美術作品眾多,以國家一級美術師、全國“畫中華名人故居第一人”、著名畫家拇指先生的《老舍故居》最為有名。

  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長在北京,死在北京,他寫了一輩子北京,老舍和北京分不開,沒有北京,就沒有老舍。” 老舍在北京解放前後住過的地方共有十處 ,其中解放前九處 , 解放後一處:小羊圈衚衕(現為小楊家衚衕)8 號是他的出生地,北京師範學校(今育勸衚衕)、第十七小學(今方家衚衕小學)、翊教寺公寓、西山臥佛寺、西直門兒童圖書館、缸瓦市基督教堂、教育會(今北長街小學)、煙通衚衕 6 號(今明 9 號)為解放前居住過的九處。乃茲府豐盛衚衕 10 號(今燈市口西街豐富衚衕 19 號)屬解放後久居的地方,直至辭世 , 老舍先生在這裡住的時間最長,人生成就最輝煌。

  現紀念館所在的 “ 老舍故居 ” 是北京市人民政府 1987 年公佈的文物保護單位 , 也就是老舍先生 1950 年由美國歸國後,自己花錢購買的位於北京市東城區乃茲府豐盛衚衕 10 號的一個普通的'四合小院。 作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的“老舍故居”,是座普通的北京四合院,硬山隔,純木結構,整個院落佈局緊湊。正門坐西朝東,灰瓦門樓,門扇為黑漆油飾。進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座磚砌影壁,中心貼個大紅福字做裝飾。往裡走是個不大的小院,只有兩間南房,是為門房;往西還有個狹長小院,是老舍之子舒乙的住房;往北是一座三合院,這是故居的主體部分。進入首先看到的是一座五彩木影壁,院內正房為北房三間,左右各帶一間耳房。明間和西次間為客廳,東次間為臥室,西耳房即為老舍的書房。書桌對著東門,一轉身就可以拿到嵌在牆上書櫥裡的書籍,書桌是硬木鑲大理石的,上有幾件文物:一枚齊白石為他刻的印章、一隻馮玉祥將軍贈他的玉石印泥盒、一方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的硯臺,上刻“笠翁李漁書畫硯”。還有老舍生前用過的眼鏡、鋼筆、墨水瓶、菸灰缸、檯燈、收音機和檯曆等。就在這間小屋子裡,老舍寫了著名話劇《方珍珠》、《龍鬚溝》、《茶館》、《西望長安》及《全家福》等,還有為紀念其父而作的《神拳》等 23 部著作。此外還有大量的曲藝、散文、詩歌、論文、雜文以及未完成的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客廳中陳列著沙發、條案、硬木雕花圓桌、凳及多寶閣。南面向陽的窗臺、茶几上擺著各種盆景、盆花。西牆上掛著著名國畫家贈送的老舍喜愛的字畫。據老舍夫人胡青說,原來這些字畫幾天就換一次,每換一次,老舍總要細細地看上半天。在這裡,老舍曾接待過許多著名藝術家和中外友人。 東西各有三間廂房,東廂房老舍女兒居住,西廂房是就餐的場所。 1954 年春天,老舍先生在小院中親自栽下了兩棵柿樹。每逢深秋時節,柿樹綴滿紅柿,別有一番詩情畫意,為此胡青美其名為:“丹柿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