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望嶽> 望嶽教學反思最新整理

望嶽教學反思最新整理

望嶽教學反思最新整理

  望嶽教學反思一

  一、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可以讓課堂鮮活起來,有利於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

  古詩學習往往比較抽象、含蓄,學生的學習若脫離了想象、畫面,就比較枯燥,使用多媒體教學,透過鮮活的畫面、直觀的感受,反覆的聽讀、吟誦,會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對詩人情感的體會,還會增進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使用多媒體上課,讓學生在圖片中找詩句,在短片中感受泰山的雄偉高大、神奇秀麗,不僅更直觀,而且更易於學生體會詩人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和遠大的抱負,同時也激起了同學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用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策略。

  以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既引導了學生學習的方向,又保證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他們的參與意識,調動他們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美中不足的是,由於部分學生基礎差,水平參差不齊,還存在如下需要改進之處:

  1、明視訊記憶體在單一性。學生學習方法單一,自主合作探究千篇一律,不能體現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還有,設計問題的程式化,為保證教學任務按時按量完成,所有問題都是老師預設,學生討論回答。不能真正做到讓學生自由發言,提出問題,各抒己見。

  2、課堂結構上的缺陷。一節課前松後緊,教學過程時間多,檢測時間所剩無幾,顯得虎頭蛇尾。

  望嶽教學反思二

  杜甫的這首《望嶽》是詠東嶽泰山的名篇。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了“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本詩即寫於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和山東等地)時,是現存的杜詩中最早的一首,字裡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教學中我緊緊圍繞“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兩句富有啟發和象徵意義的詩,引導學生體會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教學設計以讀為主線,透過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會讀,會思考,並會想像,讀出詩的韻味、詩的節奏變化,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深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我查閱了相關的資料,充分的挖掘了自身的記憶體,為指導學生理解詩句奠定基礎。教學中,我精心設計導語,力求以精煉優美的語言引領學生在充滿詩意的課堂裡暢遊,而且用“我彷彿看到????......這樣的句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

  教學基本按計劃完成任務,但課下教研的時候,我認真反思自己的設計,古詩的教學,應該說並沒有定式,但誦讀是必要的手段,一定不能少,而且還要強化,這點還有待在今後的教學中加強;另外關於杜甫的資料和本詩的寫作背景,什麼時候交待恰到好處,一直還有待於商榷 。

  望嶽教學反思三

  這篇教學設計完成後,我將它作為我在今年郫縣語文組校內賽課上講的課文,總體來講,學生反映還不錯。學習完這首詩,學生對對我國古代詩詞名篇多了一份瞭解,也對詩歌的形式特點會有進一步的認識。

  我認為:在注重朗讀教學的的同時,抓住“望”字,注重整個學習過程的層次性,由易到難,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這首詩境界壯闊、氣勢磅礴、抱負遠大;在課前,根據教學設計,我有針對性地佈置學習預習詩人的經歷、感知詩歌的大意。在上課時學生對詩歌內容已經比較熟悉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對這種新的詩歌教學方法感覺很新鮮,課堂氣氛較好。學生踴躍發言,積極探討,學有所得,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也發現了以下一些問題:一是如何更好地運用重點字詞的講解來賞析詩歌的藝術特色?二是如何讓學生能自我感知、欣賞詩歌,掌握、運用技巧。

  總之,透過這堂賽課式地教學,我獲益匪淺,同時也得到了同仁們的悉心指點,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們還應當大膽地進行教學創新,加強合作交流,使語文教學更加豐富多彩。

  望嶽教學反思四

  《望嶽》,這首詩詩句意思淺顯,學生看看註釋就能大致讀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學本詩時,我首先佈置了前置性作業,讓學生蒐集泰山和作者的資料,並利用工具書自學感悟詩意。充分的以學生為本,真正的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然後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對詩中所蘊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採用討論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探討這首詩的含義,使大家明白:“希望凌頂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壯志”。在理解含義的基礎上,我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討論,如何培養不怕困難,敢於攀登之雄心,還可以舉出其他事例,告訴同學們今後應如何克服困難。其次,我讓學生走上講臺展示自己蒐集的資料,並幫助老師完成板書。這樣不僅充分的相信學生,而且給學生創造了展示自我的機會,真正體現了生本課堂。

  透過這樣的學習,從而達到了三個目的,一是體會詩中的'情和理,培養學生對古詩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開拓學生視野,讓他們感受祖國風光的壯美,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而且懂得了應該怎樣正確地對待人和事。三是充分相信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透過這次的課堂教學,我深深體會到,教學是技術,在課堂上要充分相信學生,給學生創造展示自我的機會,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

  望嶽教學反思五

  透過一段時間的醞釀、準備,和以《望嶽》一文為例的教學,我有以下感受:

  一、科學開發課程資源

  初中語文教材中,每一冊都附課內、課外古詩閱讀。根據《 語文課程標準 》要求,學生在初中階段必背古詩詞八十 首。我在教學《望嶽》時引進音樂欣賞和詩詞的仿寫,開始還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怕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詩歌的意境,結果出人意料,學生不僅領悟了詩的意境,還對詩人的情感、詩歌的節奏進行了更深的探究,從而選出了合適曲目。如劉廣銳同學就選了高亢、渾厚的《蒙古人》來演唱《望嶽》,他那優美的歌聲和激昂的意蘊讓同學們陶醉了。這讓我相信: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科學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定會使教學的天空更廣闊,不拘泥於教材,不為教材所縛,從課內走向課外,從教材走向更為廣闊的知識海洋,真正使學生透過學教材內幾十首詩歌,學會自吟自唱,自學自寫,從而去感受浩如繁星的詩詞歌賦。

  二、注重實踐,注重體驗

  本堂課教學目標設計的意圖在於:讓語文課充滿“語文味”,讓學生體會詩情畫意,吮吸文明智慧,激發自己創作詩歌的熱情。詩歌教學的傳統方法是朗讀、背誦、分析字詞,我這堂課採用以吟唱為主流,仿寫創作為輔助的形式,使學生掌握一些簡單的詩詞格律要求,領略作者的創作風格。傳統的學習觀注重的是以知識和課本為中心的認識活動,把學習的本質視為一種認識過程。早在半個世紀之前,陶行知先生就對此作了一針見血的批評:“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這句話正切中了我國教育長期以來忽視實踐活動的弊端。對於學習方式來說,僅立足於“關起門來讀書”是遠遠不夠的,“讀書”是學習,“實踐”是更重要的學習,學以致用,永遠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因此,引導學生轉變傳統的學習觀念,將學習納入一種以認識內化為基礎的實踐活動的軌道,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動嘴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大量的實踐體驗,乃是學生最佳化學習,有效學習和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特別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不但將其列為新課程的重要理念,為此,還專門設計了“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以這一理念為指導,我讓學生演唱、仿寫古詩詞,鼓勵學生進行實踐創造,從而提高自身文學素養。

  透過《望嶽》這堂古詩歌教學,我也發現以下弊端:

  1、形式與內容和諧統一才是完美

  這堂課,我開發了網路、音響、錄音磁帶等多種課程資源,但我本人對課件的製作不夠熟練,詩歌內容和課堂內容是美的,但課件的配製未能與課堂內容起到助燃作用,僅是一種點綴。個別學生未能準確選出合適的曲目,這就要求我自己不僅會教語文,還需提高藝術修養,對學生進行音樂方面的指導,因為文藝不分家。只有讓學生真正認識到音樂的魅力,他才會自覺地把詩歌和音樂完美結合起來,從而領悟到純文學和流行音樂互相融合的精妙。

  2、探究問題,不迴避困難

  反思起來,我在詩詞格律等方面還憑習慣直接 給了知識,而沒有透過探究學習掌握。在備課時,我考慮到課堂時間的問題和詩詞格律難度大的問題,決定在課堂上對此不作過多探討。雖然在課堂引導學生歸納古詩詞的特點,為下一步的仿寫作準備、作指導。大部分學生答出了古詩詞的特點,但在仿寫詩歌時並不能很好的運用詩詞的知識。我認為課後還需給學生講清楚詩詞的平仄押韻的要求,雖然這不在《課程標準》要求之內,但根據學生需求,適當讓學生了解一些語文知識還是必要的,否則將給學生留下誤區。

  雖然這堂課結束了,但時常聽到學生吟唱自己譜曲的古詩詞,在作文中看到學生恰倒好處的仿寫一兩句古詩,我感到很欣慰,從這個角度來說,採取吟唱、仿寫的方法來教古詩是可行的,是深受學生歡迎的。同時我認為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給了教師一個更為廣闊的天空,給了教師展示教學個性的平臺,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更為自由的空間,讓學生在學習中享受到與同伴合作探究的快樂,體會到自己自主學習獲得成功的幸福。一位語文教育前輩曾說過,在學生的幸福中,我們感覺到自己生命的延續;在學生的快樂中,我們深深體會到自己語文教育的成功。我以此來勉勵自己 。

  關於望嶽教學反思,小編就為大家整理到這裡了,想要更多內容,敬請關注應屆畢業生文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