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老舍> 老舍作品的觀後感(精選16篇)

老舍作品的觀後感

老舍作品的觀後感(精選16篇)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老舍作品的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老舍作品的觀後感 篇1

  昨晚,讀老舍的散文《英國人》,有一段跳到我的眼前,喜至不盡,當時還抄在了讀書筆記本子上,到了學校,為了體會它的好處,又在一個讀書筆記本子上再抄了一遍。

  他們不愛著急,所以也不好講理想。胖子不是一口吃起來的,烏托邦也不是一步就走到的。往壞了說,他們只顧眼前;往好裡說,他們不烏煙瘴氣。他們不愛聽世界大同,四海兄弟,或那頂大頂大的計劃。他們願一步一步慢慢的走,走到哪裡算哪裡。成功呢,好;失敗呢,再幹。英國兵不怕打敗仗。英國的一切都好像是在那兒敷衍呢,可是他們在各種事業上並不是不求進步。這種騎馬找馬的辦法常常使人以為他們是狡猾,或守舊;狡猾容或有之,守舊也是真的,可是英國人不在乎,他有他的主意。他深信常識是最可寶貴的,慢慢走著瞧吧。蕭伯納可以把他們罵得狗血噴頭,可是他們會說:“他是愛爾蘭的呀!”他們會隨著蕭伯納笑他們自己,但他們到底是他們——蕭伯納連一點辦法也沒有!

  老舍先生在這一段文字中,用了極通俗的句子,胖子不是一口吃起來的,烏托邦也不是一步就走到的,它真的打動了我的心!是說到了我心裡的句子,我心服口服。

  這樣的道理,過去自以為懂得,經過一定的經歷之後,體會得才會更好一些。我對愛情、工作、還有個人愛好的文藝方面,有過急於求成的心理,恨不得一下子讓自己吃過胖子一般。老舍先生的話,和農村人說的一樣,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心急了挖的井是岔口子等,有一曲同共之妙用。

  讀老舍先生這一段時,我又想到了毛澤東曾經講過和敵人作戰時,戰略上藐視,一十當一;戰術上重視,一一當十。飯要一口一口地吃,仗要一仗地打,這樣看問題做事,是真正的智慧!

  老子也有一段教導特別好:“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哲學裡有一個質量互變,從一定的量變到質變,一定要重視量的積累。

  讀老舍智慧句子,聯想到了一些哲人,他們看法是相同的。

  我在一段時間裡,恨不得一夜能寫個好作品;拿起一本書讀的時候,就想一下子把整個書讀完,事實上,這種心急讀書是根本讀不好書的,書是世界上的寶物,猶如對人精神營養的極佳品,需要慢慢地去咀嚼品讀,慢下來,才能好好地消化吸收。世界上不只是寫作讀書,需要這種慢功夫,就是治國也是一樣,以往人們恨不得一下子實現共產主義,事實證明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的,少一步都是不行的。

  讀老舍這段,也解放了我的思維,也可以把一個難辦的事情,由多化少化成小節,一小節一小節地完成,這樣的效果會更好一些。

  這裡,我突然想起了屈原《離騷》的句子: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這說明做任何事情,要按一定的規矩來,想走捷徑是行不通的。

  一個真正熱愛讀書的人,熱愛創作的人,一定要自己真靜下心來,真正讀上幾本中外的名著好書,也許只有,在讀書寫作方面,才能有一點小小的進步,這是老舍講的一口吃不成一個胖子給我的最大的啟發。

  老舍作品的觀後感 篇2

  我曾讀過許地山先生一篇散文,《荼蘼》,被文中那種愛的哲理誠服,想許地山先生為什麼能創作出那樣美的作品?

  昨晚,我讀作家老舍先生一篇文章《敬悼許地山先生》,才找到了答案。

  不過,你不要讓他獨自溜出去。他獨自出去,不是到博物院,必是入圖書館。一進去,他就忘了出來。有一次,在上午八九點鐘,我在東方學院的圖書館樓上發現了他。到吃午飯的時候,我去喚他,他不動。一直到下午五點,他才出來,還是因為圖書館已到關門的時間的原故。找到了我,他不住的喊“餓”,是啊,他已餓了十點鐘。在這種時節,“玩”字是用不得的。

  這就是說許地山當時進圖書館看書,讀到了好書,一直讀下去,讀了將近十個小時,想現在的人讀書,有那一個能一直坐九到十個小時連續地讀,這樣的人恐怕並不是很多的。

  這就說明許地山先生讀書,有一種特別的痴心,我曾看過一些中外名人的傳記,他們身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他們愛的事情,有痴之心。

  《紅樓夢》開篇有這樣的句子:“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我們現在的讀者能讀到《紅樓夢》的小說,可知曹雪芹當年創作這本小說的時候,是怎麼一種痴勁兒創作的,沒有這種痴勁兒,是無法完成這本小說的。根據紅學大師周汝昌在百家講壇講,他當時創作《紅樓夢》的時候,連紙都沒有,就用一些舊書的背面一個字一個字寫起來的,這足見當時創作的艱難,可是他一心一意要寫成這本小說,最終克服一切困難,就是這個痴勁兒完成了這本小說的創作。

  蒲松齡在他的一篇小說最後有一個點評,並對藝痴有一段議論:性痴則其志凝。故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痴者也。

  這種痴勁兒,就是一種真正的熱愛,像陝西作家路遙、賈平凹、陳忠實等老師,他們為什麼能寫出好作品,主要原因對文學是真正熱愛,用賈平凹老師說的話,熱愛書中的人物,善待它,它就會聽作者的話,跟作者有很好的合作,如果作者不喜歡它,他不會走進作者的創作的小說的人物之中,成為小說中有生命有感情的人物。

  如果真正愛一件東西,那是了不起的。我們平常說心愛神知,只要心中真正有這麼一個愛的念頭。

  賈平凹老師寫過一篇散文《紅狐》,有一個人喜歡一把古琴,時是長了,古琴不彈,竟自己發出世界上最優美的旋律聲,這就是對古琴真正熱愛的結果。

  讀老舍先生這篇文章,我悟出了讀書寫作,要有一種痴勁兒,或說痴心,把一本好書,或在寫作過程中,把每一箇中國漢字看成有生命的人一般,它是有人的全部感情,或哭或笑,如在眼前,這樣讀書或寫作,自有境界出現。

  許地仙本身對創作有痴愛之情,同時,他還是一位能鼓勵身邊的作者把創作堅持下來的人之一,這和他的痴心讀書寫作是一致的。老舍在的文中寫道:“在他離英以前,我已試寫小說。我沒有一點自信心,而他又沒工夫替我看看。我只能抓著機會給他朗讀一兩段。聽過了幾段,他說“可以,往下寫吧!”這,增多了我的勇氣。他的文藝意見,在那時候,彷彿是偏重於風格與情調;他自己的作品都多個有些傳奇的氣息,他所喜愛的作品也差不多都是浪漫派的。他的家世,他的在南洋的經驗,他的舊文學的修養,他的喜研究學問而又不忍放棄文藝的態度,和他自己的生活方式,我想,大概都使他傾向著浪漫主……”像老舍這樣一位大作家,都在寫作中曾經沒有過自信心的時候,許地仙先生就鼓勵他,我只能抓著機會給他朗讀一兩段。聽過了幾段,他說“可以,往下寫吧!”這,增多了我的勇氣。

  這樣我聯想到,小作者,雖小,也不能失掉自信心, 一定要真正先把寫作的自信心增加起來,要不然是進行不下去的。有了自信心,堅持寫作,這也算是個人真正愛好寫作。

  老舍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動情地寫下了一段話:啊,地山!你記得給我開的那張“佛學入門必讀書”的單子嗎?你用功,也希望我用功;可是那張單子上前六十幾部書,到如今我一部也沒有讀啊!

  從老舍寫的句子中,說明讀書,對於作家是多麼重要的事啊?作家為什麼能成為作家,能寫出好作品,首先是讀了不少書的人,而且是大量地讀書,我想這方面老舍、許地仙倆位大師都是我們現在人學習的榜樣。

  我讀到老舍先生這一段關於讀書的句子時,真想一口氣讀六十本,把手中要寫的的停下來,全心去讀。

  讀書一定是對書真正的愛,是一種如醉如痴的讀書,像老舍、許仙倆位大師那樣,只有真正的痴心地讀書,用心讀書,是真正熱愛讀書這件事,把書當作老師,當作好友,當作知心愛人一般,只有這樣,也許能真正走進書中的美好世界,這是老舍作品,在讀書方面給我的一個啟示。

  老舍作品的觀後感 篇3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劇的劇本。《茶館》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幾十年間的跌宕起伏,歷經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的政府統治時期這三個年代。《茶館》非常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充分體現瞭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貪腐。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櫃、常四爺、松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他為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櫃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櫃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櫃要硬,骨子裡有那麼一股傲氣,怎麼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在是多麼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麵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在《茶館》裡,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特別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幹活就有錢拿。後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並沒有像他的好朋友松二爺一樣捱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現在缺少的,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老舍作品的觀後感 篇4

  這也許是我第一次認真拜讀老舍的書吧,以前的我只是在語文書籍上閱讀老舍的文章。在我的印象中老舍是一位優秀的小說家,比如創造《駱駝祥子》等這些優秀作品,但不知道他還是一名優秀的話劇創作者。《茶館》的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茶館裡面,跨越了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茶館裡人來人往,匯聚各色的人物,三教九流,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展現了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的時代,國民黨覆滅的前夕三個時代的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各個階級的衝突和鬥爭。時代人物的變化,真是“熙熙攘攘眾生相,你方唱罷我登臺。功名利祿權財色,繁華如夢空蒼茫”。

  明明只是一家小小的茶館,但是在時代的大背景。它就是社會底層人的生活縮寫。茶館裡面的“莫談國事”的標誌越來越大,底層的人物他們不敢談論國事。今日是變革還是誰上臺對他們來講是十分遙遠的東西,也是社會底層不敢談論的話題,因為他們已經對幸福生活失去信心了,在社會底層的人物那時候只想艱難的活下去。但是處在時代背景下,國家的大事的變化卻深深的影響每一個人,每一個事物。清朝滅亡後,只能順應時代的變化,接受袁世凱的統治,把代表封建的辮子割去。但是新的時代卻沒有寵信他們,他們依然還是社會底層艱難維持生活的卑微平民。出現謝勇仁體育老師為了養活家庭,也減輕體育運動帶來的消耗體力。“我偏偏教體育,我餓,學生們餓。還要運動,不是笑話嗎”真是夠諷刺的。飢餓的生理下,只能辭去老師,去拉三輪車。“三輪車”在那個時代就是底層人民的艱難生活代表體現。廉價的勞動力,不禁讓我想起老舍另一部《駱駝祥子》裡祥子就像駱駝一樣,最開始對未來生活充滿了信心,希望能透過努力改變自己的生活,但是當時的時代卻給他狠狠的一擊,導致最後自暴自棄,只想活下去就好。我不知道現在的社會的背景下,是否也有這樣的人存在。可能也有吧。只不過是換一種表現的形式。當時在武漢的時候,見過一件三輪車的舊件,當時的我沒有想到這一層次,但是現在回想起了。不禁感嘆。

  最後的場景真是令人感覺悲涼,茶館變成權貴的歌舞廳,王掌櫃,常四爺,秦仲義三人最後一起吃花生米,聊過往經歷。畫面十分的淒涼。實業救國失敗的秦爺終究還是敗給了時代的黑暗。常四爺,憑良心幹了一輩子啊,終究一事無成,七十多年只能落得賣花生米。王掌櫃為了活著,變盡法子,不過是為了活下去。最後卻連活都活不下去。

  老舍作品的觀後感 篇5

  《駱駝祥子》是老舍的優秀代表作,而且標誌了老舍的創作進入新的階段。《駱駝祥子》以人力車伕為主,寫的都是他所熟悉的北京貧民生活。

  《駱駝祥子》真實地描繪了北京一個人力車伕的悲慘命運。祥子來自農村,在他拉上租來的洋車以後,立志買一輛車自己拉,做一個獨立的勞動者。他所輕力壯,正當生命的黃金時代;又勤苦耐勞,不惜用全部力量去達到這一目的。在強烈的信心的鼓舞和支援下,經過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換來了一輛洋車。但是沒有多久,軍閥的亂兵搶走了他的車;接著反動政府的偵探又詐去了他僅有的積蓄,主人躲避特務追蹤還使他丟了比較安定的工作;虎妞對他的那種推脫不開的“愛情”又給他的身心都帶來磨難。迎著這一個又一個的打擊,他作過掙扎,仍然執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來實現自己夢寐以求的生活願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積蓄買了一輛車,很快又不得不賣掉以料理虎妞的喪事。他的這一願望“象個鬼影,永遠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與委屈”;在經過多次挫折以後,終於完全破滅。他所喜愛的小福子的自殺,吹熄了心中最後一朵希望的火花,他喪失了對於生活任何企求和信心,從上進好強而淪為自甘墮落:原來那個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盤輾得粉碎。這個悲劇有力地揭露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的罪行。

  祥子是一個性格鮮明的普通車伕的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勞動人民的許多優良品質。他善良純樸,熱愛勞動,對生活具有駱駝一般的積極和堅韌的精神。平常他好象能忍受一切委屈,但在他的性中也蘊藏有反抗的要求。他在揚宅的發怒辭職,對車廠主人劉四的報復心情,都可以說明這一點;他一貫要強和奮鬥,也正是不安於卑賤的社會地位的一種表現。他不願聽從高媽的話放高*貸,不想貪圖劉四的六十輛車,不願聽虎妞的話去做小買賣,都說明他所認為的“有了自己的車就有了一切”,並不是想借此往上爬,買車當車主剝削別人;他所夢想的不過是以自己的勞動求得一種獨立自主的生活。這是一種個體勞動者雖然卑微、卻是正當的生活願望。作品描寫了他在曹宅被偵探敲去了自己辛苦攢來的積蓄以後,最關心的卻是曹先生的委託,就因為曹先生在他看來是一個好人;還描寫了他對於老馬和小馬祖孫兩代的關切,表現出他的善良和正直。他的悲劇之所以能夠激起讀者強烈的同情,除了他的社會地位和不公平的遭遇外,這些性格特點也起了無法磨滅的作用。象這樣勤儉和要強的人最後也終於變成了頭等的“刺兒頭”,走上了墮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不合理的社會腐蝕人們心靈的罪惡。作品寫道:“苦人的懶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結果,苦人的耍刺兒含有一些公理。”又說:“人把自己從野獸中提拔出,可是到現在人還把自己的同類驅到野獸裡去。祥子還在那文化之城,可是變成了走獸。一點也不是他自己的過錯。”老舍正是從這樣一種認識出發,懷著對於被侮辱與被損害者的深切同情,寫下這個悲劇的。這就使這部作品具有激憤的控訴力量和強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讀者的心坎。

  小說還細緻地描繪了祥子為了實現自己的生活願望所作的各種努力。作為一個沒有覺悟的個體勞動者,儘管他懷有改善自己生活地位的迫切要求,卻完全不懂得什麼才是解放自己的正確道路,他從來沒有想到應該大家團結起來進行鬥爭,而僅僅是執拗地幻想憑藉個人的要強和努力去達到這樣的目的。他的人生理想是狹小的,他的鬥爭手段更是錯誤的。結果,使自己遠離了周圍的朋友,孤獨無援,更加無力抗拒一次又一次的打擊。既然“要買上自己的車?成了他奮鬥向上的全部動力,以至於是他生活在世上的唯一目的,那末,在他逐漸意識到自己根本無法實現這樣的要求以後,他失去的就不單是一個理想,而是生活的全部意義,從而必然陷於精神崩潰的境地。盲目的個人奮鬥,從一開始就註定了他的失敗命運,正象作品中所比喻的,好象是拉洋車為了抄近道,“誤入了羅圈衚衕,繞了個圈兒,又繞回到原處”。這就更加增添了他的不幸並且給人以沉重的窒息之感。小說的末尾,明確指出祥子是“個人主義的末路鬼”;在深切的惋惜之中包含了批判。整部作品,在控訴舊社會吃人的同時,也宣佈了企圖用個人奮鬥來解放自己的道路的破產。這就比之一般的暴露黑暗現實的作品具有更深一層的社會意義。作品還透過一個飽經人生滄桑的老車伕的口,意味深長地指出:“幹苦活的打算一個人混好比登天還難。一個人能有什麼蹦兒?看見過螞蚱嗎?獨自個兒也蹦得怪遠的,可是叫小孩逮住,用線兒拴上,連飛也飛不起來。趕到成了群,打成陣,哼,一陣就把整頃的莊稼吃光,誰也沒法兒治他們!”儘管這種提法還比較模湖,也沒有在作品中進一步用具體的情節正面地表現出來,卻仍然可以看出這是老舍探索勞動人民解放道路所得出的一個嶄新的結論,顯示了他過去作品中所沒有的可貴的進展。

  老舍作品的觀後感 篇6

  今天,我讀了著名的現代文學家老舍先生的文章《養花》。因為我對老舍先生的作品慕名已久,所以現在捧在手裡,心裡異常激動。

  這篇文章講的是作者透過自己的親身的`養花實踐,體會到養花的樂趣。讀了這篇文章後,我收穫很大,讀的格外仔細。“下了暴雨,鄰居家的牆倒了,把還沒有種下的菊秧砸死了許多,全家人幾天沒有笑容。”這句話看出老舍爺爺對朝夕相處的花草的感情多麼深啊!這一點我深有同感。記得有一年初春,我把幾粒牽牛花的種撒進花盆,每天為它澆水,鋤草,對它的關心無微不至。春末,紫色的牽牛花終於綻開了笑臉,可極了!我高興的一蹦三尺高。有一天,我照樣去看牽牛花,可陽臺上只剩下了光禿禿的花盆,我連忙去問媽媽,才知道媽媽見到花凋謝,便把它丟了,連粒種我也沒有找到,我氣極了,幾天沒給媽媽笑臉。

  “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嗎?”對於文章裡的這句話,我是有很深的體會的。做什麼事都要付出勞動,想不勞動便得到勞動果實,那隻能是空想,只會一事無成。就拿我的學習來說吧!以前,我很懶,連課堂筆記也不記。到考試的時候,便來個“臨時抱佛腳”東抄西借,矇混過關。抱著這種得過且過的態度,正好應了一句名言:“業精與勤,而荒於嬉。”結果,我的成績很不穩定,今後,我要一改以前的壞習慣,在學習上多付出些勞動,穩紮穩打。只有這樣才能鞏固學到的知識,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習成績得到明顯的進步。

  他的一篇作品《養花》後深有感觸。

  首先,老舍先生在文章中寫道:“我只把養花當作生活中的一種樂趣,花開得大小好壞都不計較,只要開花,我就高興。”這一點我和老舍先生的觀點一致。在搬家以前,我家有個寬敞的院子。姥爺在院子裡種了許多花草,我有時也幫姥爺給花澆水、施肥、鋤草。我也並不計較這些花開得是大是孝是好是壞,只要開花,我就高興得跟什麼似的。因為這些花之所以能夠開放,也有我的一份功勞呀!

  我家種的花雖多,卻沒有奇花異草。因為正如文中所說:“珍貴的花草不容易養活,看著一株好花生病要死,是件難過的事。”有一次,四姨夫拿來一株葡萄苗。雖然說這也算不上什麼奇花異草,但是要在大連四季分明的氣候條件下把這株葡萄苗養活,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果然,儘管我和姥爺輪流照管、精心地呵護它,但由於我們缺乏種植葡萄的經驗,這株葡萄苗還是慢慢地枯萎死掉了。看著這株葡萄苗慢慢地死去,我心裡很難過。這可不是因為我吃酸甜可口的大葡萄的夢想像肥皂泡一樣破滅了,而是因為這株葡萄苗也是一個生命,看著一個生命慢慢凋謝、枯萎,最後死去,我真是好難過、好難受。因此,我家只種些好種易活的自己會奮鬥的花草。

  不過,儘管花草自己會奮鬥,我們若是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滅,大半還是會死的。

  要養活一株花草,必須要付出勞動。因為,“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有一次,姥爺有事外出,把一盆菊花交給我管理。由於我十分貪玩,把什麼菊花、菊草的全給拋到九霄雲外去了。過了一個星期,我再去看那盆菊花:花盆裡雜草叢生、葉片發蔫,一副萎靡不振的樣子。後來,經過精心調養,這盆菊花才逐漸恢復到原來的樣子。經歷了這場大劫,這株菊花雖沒被我害死,卻也害了個半殘,元氣大傷。從此,我再也不敢拋下花草不理了。

  讀了老舍先生的《養花》,我對老舍先生對花草深厚的感情十分敬佩。同時,我對

  養花的樂趣也有了新的認識。正如文章中所寫到的那樣:“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養花的樂趣。”

  老舍作品的觀後感 篇7

  讀了《母雞》這篇課文,給我的第一感受是:母愛很偉大,老舍先寫對“母雞”的厭惡,在寫對“母雞”的崇敬,感情先後迥然不同。這種強烈的鮮明的對比,是我們在閱讀的時候,自然產生了一種幽默可笑的感覺,是我們彷彿在欣賞一個風趣的相聲或小品。

  這篇文章寫出了母雞對雛雞的關心與照料;幹什麼事都處處想著雛雞,讓著雛雞;而且還教它們啄食,掘地,用土洗澡,教它們擠在母雞的翅下、胸下……這都是雞母親愛他們,呵護它們的表現,這是母愛的自然流露,“當發現了一點兒可吃的東西時,它咕咕地緊叫,啄一啄那個東西,馬上便放下,教它的兒女吃。”讀到這裡,我想起了我的母親,我的母親像文中的母雞一樣,一做我愛吃的飯菜時,媽媽就在一旁看著我狼吞虎嚥地吃著,並且還說:“慢點吃,別噎著。”我抬起頭,嚼著菜,問道:“媽媽,您怎麼不吃啊。”而媽媽卻笑著說:“你吃吧,我不愛吃這菜。”每當我這樣問她的時候,媽媽總是這樣回答。現在,我明白了其中的原要。

  感謝老舍,感謝老舍先生帶給我們的文章——《母雞》,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淺,使我明白了母愛的偉大,

  老舍作品的觀後感 篇8

  夏志清曾評價《趙子曰》是現代中國文學作品中的第一部嚴肅的喜劇小說,它至今還是這個形式裡少數幾本賞心悅目的作品。《趙子曰》中老舍以故鄉北京為背景,展示了當時大學生的生活。透過一群住在北京“天台公寓”裡的大學生生活理想的觀照,剖析他們的心理。

  主人公趙子曰盲目自大,粗俗腐敗,展現出他卑微的心理和空虛的靈魂。歐陽天風陰險狡詐,阿諛奉承。而有正義感的李景純則寄託著作者的希望,但最後卻倒在了敵人的槍下。老舍用諷刺幽默的筆調來描寫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細節是部作品的特點,國民劣根性的批判,刻畫出中國人的靈魂狀態。

  《月牙兒》《斷魂槍》是老舍先生的兩部短篇小說,這兩部短篇小說也都是對舊中國黑暗社會的批判。它們的主角都是小市民,描繪的都是他們的灰色生活。《月牙兒》是老舍根據自己被戰火燒燬的長篇小說《大明湖》的主要情節改編的。展示了母女兩代人相繼淪為暗娼的悲慘命運。“月牙兒”貫穿全文是主人公命運的象徵,使小說一開始就洋溢著一種悽清哀婉的情愫。

  在《斷魂槍》中“神槍沙子龍”被人遺忘,他不願再與人比武,炮聲中,他的武藝、事業都變成了昨夜。

  《駱駝祥子》是老舍最具代表性的的作品之一。主要是對人物的典型塑造,尤以祥子和虎妞最突出。在一開始,祥子有志氣、有理想、肯去做、肯吃苦,終於在辛勞了三年之後有了自己的車,而之後自己被大兵抓去,車也沒了。但此刻他想的仍是東山再起,他努力逃跑,並帶走了三個駱駝,賣了三十塊錢,回城之後,便有了“駱駝祥子”的稱號。但此後虎妞一直糾纏著他,買車娶妻,在願望與事實上恰恰掉了個兒。儘管如此,他也做了一定程度的反抗、掙扎,還迫使虎妞為他買了一輛車,他沒有改變自己作為一個獨立勞動者的初衷,他在不幸的命運前竭力抗爭。

  虎妞死後,他也想開始一種全新的生活,但是小福子不幸的死去使他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他開始渾渾噩噩的生活,他形容猥瑣,舉止骯髒,如同行屍走肉。

  在最後作者說“體面地、要強的、好夢想的,利己的、個人的、健壯的,偉大的,祥子,不知陪著人家送了多少回殯;不知道何時何地會埋起他自己來,埋起這墮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會病態裡的產兒,個人主義的末路鬼!”閱讀到最後讓人感到了無限悲涼無奈。

  老舍作品的觀後感 篇9

  我從小就愛看許多著名現代作家寫的文章,尤其是大家熟悉的巴金、冰心、老舍等作家,他們寫的文章或作品,我是百讀不厭。

  我們課本的第一篇課文,名字就叫《養花》,是老舍先生寫的,我對它非常欣賞,因為老舍用非常樸素、簡練的話語,記敘了自己養花的經歷以及養花的樂趣。

  “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嗎?”這看似很普通的話語,卻說明了勞動是人生活的根本,養花需付出勞動,才會有收穫,你們說對嗎?

  在平時的工作中,老舍先生也運用了勞逸結合的方法,使自己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得到適當的調節。這正告訴了我們平時學習的時候,可以寫一會就到室外去曬曬陽光,看看綠色,開闊視野,有益身心。

  當然,養花也會得到許多知識。比如說:有的話喜陰,就別放在太陽底下,有的喜幹,就別多澆水。我們在幹自己喜歡的事情時,總會或多或少地積累一些知識,多得些知識絕不是壞事。

  這篇課文抒發了老舍先生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情感。我想,我們也要像老舍先生那樣,把自己的愛好當做生活中的一種樂趣,精心的照管它們。你的生活會因此豐富多彩,自身也會感到充實、幸福。

  老舍作品的觀後感 篇10

  姐有一本厚厚的《老舍精典作品選》,我趁著空閒的時候拿出來看,

  《駱駝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也是我最愛看的。

  看完祥子的故事,我的心情非常沉重,覺得祥子實在太可憐了。祥子善良純樸,對生活有駱駝一樣的積極和堅韌精神。經過三年的努力,終於用血汗錢買來了一輛自己的新車。沒過多久,祥子稀裡糊塗地被兵抓去,車子被奪走了。接著,反動政府的偵探又詐取了他省吃儉用攢下的積蓄。後來,又用虎妞的錢買了一輛車,因虎妞難產死了,不得不賣車料理喪事。最後,祥子成了一個墮落、自私的人。

  我想,假如祥子生活在現代,他可以在北京城裡開出租車,做上“的哥”。憑著他的吃苦耐勞和對北京城的熟悉,經過三年的努力,他一定可以買上一輛轎車。而且,現在醫學這麼發達,虎妞的難產是小兒科,母子完全可以平安無事。這樣祥子一家就可以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再往好處想,憑著虎妞治理人和車廠的能耐,經營一個計程車公司就更發達了。

  這樣一想,我全明白了,要是現在,祥子就可以避免許多的不幸。所以,歸根到底,祥子的悲慘遭遇是由那個時代,那個社會造成的。

  老舍作品的觀後感 篇11

  冰心曾這樣讚歎過老舍:“我感到他的作品有特殊的魅力,他的傳神生動的語言,充分地表現了北京的地方色彩,本地風光;充分地傳達了北京勞動人民的悲憤和辛酸,嚮往與希望。”我想著這句話,看了《老舍》這本書。

  老舍出生在北京城區小楊家衚衕的一個普通旗人家庭。但幼年喪父,生活清苦,讓他從小就知道了自力更生,對母親也是特別的孝順。讓我最佩服的,還是他的堅貞不屈,堅不可摧的頑強意志。當他面對著兇殘、毫無人性的敵人、黑暗的腐敗社會的時候,他從沒低頭,不被壓抑住,堅決與他們抗爭。他以自己寶貴的生命為沉重的代價,為人民寫了一本本充滿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精神的扛鼎之作。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七七事變”的時候,書上介紹說,那時,祖國又陷入了空前大劫難。老舍一個文弱的書生,但他用筆做武器,著寫了《劍北篇》,裡面熱情地讚頌了邊疆軍人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和抗戰到底的決心。在這場戰爭中,老舍成了民族英雄,深受廣大群眾的愛戴。

  老舍是個廣交益友的人,雖然他自己是一位出類拔萃的大作家,但他不妄自尊大,和許多知名作家都是好朋友,如:郭沫若、茅盾、張恨水、豐子愷等。他們在一起,不恥下問,一起探討文學方面的瑣事,老舍幽默生動的語言,讓大家都理所當然地喜歡與他交談。

  我真想像老舍那樣,語言雖然平凡,但卻用得很精闢,恰到好處,他的人敬尊之也很值得我學習。我現在一定要努力,我相信,我將來一定能和老舍一樣出色!

  老舍作品的觀後感 篇12

  老舍先生認為元宵節是新年的高潮“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這當然不能成為理由。老舍先生最在意元宵節恐怕就是元宵節的燈會了,也有焰火。

  我認為還是除夕和正月初一最美!不說現在還未到元宵節工人就要返崗工作,學生就要返校上課,實在有煞風景。況且中國南北方,東西部傳統和文化是有一些差異的,對元宵節的重視程度也不一樣。甚至有些地方已趨於淡薄。而除夕就不同了,舉國歡慶,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五湖四海,全球華人到處歡歌笑語——辭舊迎新嘛!

  在中國的詞語裡恐怕沒有比“除夕”更甜更美的詞了!甜在哪美在哪?恐怕就是詞條後面的舉國同慶,閤家團聚,萬家燈火了!

  而“正月”呢?“正月初一”也是開心和快樂的——新的一年又開始了,雖然總不明白為什麼這一天總是歡天喜地的,但既然高興既然滿足那就成了,也不去想那麼多。

  現在有了“五一”“十一”這些黃金週,加之平時休假時間長了,有更多休閒方式可供選擇,“年”的情結便淡了下來,但不管如何“年”已深深紮根中國人心底,是團聚和諧平安親情的符號!

  借老舍先生的話來做結:“以前,人們過年是託神鬼的庇佑,現在是大家勞動終歲,大家也應當快樂的過節。

  老舍一生67年,他先後在北京度過了42年,剩下的25年是:英國5年、新加坡1年,山東7年--濟南4年半、青島2年半,漢口半年、重慶7年半,美國4年。

  然而,在老舍一生的散文裡,他幾乎完全沒有寫紐約,也幾乎沒有寫過倫敦(寫了一點留英回憶)、新加坡,寫漢口、重慶、成都的極少,寫青島的有兩、三篇,就是北京--也寫的並不多;唯獨濟南,他不但寫了,而且一寫就是一個長長的系列,而且,都寫得那麼典雅,那麼精精緻,那麼動人,那麼富有詩意!

  老舍作品的觀後感 篇13

  老舍作為濟南一位並世無二的知音與知己,不僅表現在他為濟南寫了一系列無人可以企及的優秀散文,勾畫出一個30年代相當完整的濟南,那些描寫濟南山水的不朽文字膾炙人口,可傳千古;更體現為他對濟南,有一種深刻的文化上的感知與認同。

  由老舍來濟南之前的經歷看,古都北京旗人文化圈裡的生活養成了他早年的文化性格,出國前他對中原文化了解的並不多。1930年初老舍乘海輪由新加坡回國,不久即應邀來到濟南。濟南以它質樸的情懷接納了這位在海外漂泊了六年的遊子,氤氳著濃郁中原文化氣息的古城開闊了老舍的文化視野。

  在這塊厚土上很容易找到自己新生命的契合點的老舍,很快就融入到濟南的文化環境中。在這裡,他愉快地生活了四年,勤奮地創作了四年,深闊地吸納、思索了四年。濟南四載,成為他整個人生歷程中一段最為自由、溫馨、安定而難忘的美好時光。

  這一切不能不深深地影響到老舍對濟南的感情和認識。應該說,對城市和城市的生活方式,老舍自有自己的文化價值判代城市治理觀。

  不僅如此。

  離開濟南之後,對一個新生的、更清醒更合理的濟南的憧憬,對濟南無比的懷念,更在老舍的心中凝聚、幻化成一個美好的“濟南夢”--

  “我將看到那城河更多一些綠柳,柳蔭下有白石的小凳,任人休息。我將看見破舊的城牆變為寬坦的馬路,把鄉郊與城市打成一家;在城裡可望見南山的果林,在鄉間可以知道城內的訊息。我將看到大明湖還田為湖,有十頃白蓮。我將看見趵突泉改為浴場,游泳著健壯的青年男女。我將看見馬鞍山前後有千百煙囪,用著博山的煤,把膠東的菸葉製成金絲,魯北的棉花織成細布,泰山的櫻桃,萊陽的梨,肥城的密桃,製成精美的罐頭;煙臺的葡萄與蘋果釀成美酒,供全國的同胞享用。還有那已具雛型的制鐘制鋼,玻璃磁器,棉綢花邊等等工業,都能合理的改進發展,富國裕民。我希望濟南成為全省真正的腦府,用多少條公路,幾條河流,和火車電話,把它的智慧熱城的清醒的串送到東海之濱與泰山之麓。”

  老舍在《三個月來的濟南》中,堅定地說:“從一上車,我便默默的決定好:我必須回濟南,必能回濟南!濟南將比我所認識的更美更尊嚴,當我回來的時候”。

  然而,遺憾的是,此一去,老舍終於沒有能再回到濟南。

  但,他畢竟把一個山水秀麗的濟南,活脫脫地寫進他的散文裡,留給後人了。使後來我們每一個想了解濟南,喜歡濟南的人,都不能不讀讀這些優美的文字。

  老舍作品的觀後感 篇14

  老舍先生是著名的作家,他的第一篇長篇小說是《老張的哲學》,最有名的是《四代同堂》、《駱駝祥子》。

  現在來說說他寫的一篇散文——《母雞》吧!《母雞》主要寫了,作者一開始討厭母雞,然後又喜歡母雞。作者討厭母雞的原因是:

  母雞從前院嘎嘎到後院,又由後院嘎嘎到前院——母雞喜歡隨便亂叫。母雞不反抗公雞,卻欺侮鴨子——它欺軟怕硬。母雞每下了一個蛋,都想要全世界知道它這點成績——愛炫耀。

  作者喜歡母雞的原因是:

  每當有鳥飛來或是有東西響了一下,它會雞雛躲到它的身邊來——負責。每當母雞發現了一個食物,它會把食物讓給雞雛吃,自己卻消瘦了——慈愛。 它教雞雛們啄食、掘地、用土洗澡,它趴下時雞雛們就啄它的頭,它也沒抱怨——辛苦。 要是夜間有什麼動靜,它會立刻叫起來,讓人起來看看是不是有了黃鼠狼——勇敢,有責任心。

  整篇作文時由作者討厭母雞到喜歡母雞,運用了明貶實褒,先抑後揚的手法。這篇散文把母雞寫得生動、具體、形象,主要寫了作者對母雞的喜愛之情。

  我也要學習母雞的這種負責,慈愛,不怕辛苦,勇敢的精神!

  老舍作品的觀後感 篇15

  今天,我剛剛讀完《老舍散文集》中的一篇文章《青島的五月》。這篇文章講的是關於青島的花、海、青島的氣候、青島人和五月青島的景象。

  我讀著這篇文章,感覺文中描繪的事物,景象,一個個生動形象地出現在我眼前,閉上眼就能看到、聽到、聞到,感受到所有東西。這也是老舍的文章能夠吸人之處吧!雖然語言樸素,但是真實、形象,能讓讀者感覺到如身臨其境。

  就拿我最喜歡的描寫花的那一段來說吧,“公園裡無須說了,小蝴蝶花與桂竹香們都在綠草地上用它們的嬌豔的顏色結成十字,或繡城幾團,那短短的綠樹籬上也開著一層白花,似緑枝上掛了一層春雪……”這句話用比喻和擬人來說明了花組成的圖案,花的形態和顏色。這些花在老舍的筆下惟妙惟肖,既形象又具體。真是一位不尋常的作家!這還有一句“雙櫻的明豔與丁香的素麗,真是足以使人眼明神爽……”把兩種花的特點結合在一起,語言優美,讓讀者眼前浮現這畫面。

  老舍作品的觀後感 篇16

  您用優美的語言來訴說著五月的青島,您用平凡的事來記錄著五月的青島,但你卻寫下了不平凡的語句五月的青島在你的筆下如仙境般、夢幻般洋溢著盎然的春色。在您的筆下青島的風霧擋不住草木的生長,綠色在蔓延,在海上、在天邊、在魚帆……鮮綠、淺綠、深綠、黃綠……到處煥然一新,生機勃勃。

  微風吹動少女們的頭髮與衣裳,像一層面紗,籠罩著五月的青島。來自不同地區的舞女,在這裡展示不同的舞姿。隨風飄動,如蝴蝶般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共同為這個日子慶祝。在您的筆下,有一種似紫而色略略發藍的花,我特別喜歡,我相信插在花瓶裡定然好看,給人以擁抱大自然的感覺。

  那漫天飛舞的桃花和櫻花,彷彿給人帶來冬春之意,為大自然增添一種夢幻般的神采,彷彿置身在仙境中,為這個地方帶來了無限的生機。繁華街道上的生意,如火般紅火,家家裝飾著自己的新房,慶祝五月的到來,到處使人眼明神爽、煥然一新。我最喜歡的還是你筆下那群天真無邪的孩子們,在告別一個冬天的開始,又可以重新在草地玩耍,脫下厚重的衣服,呼吸大自然那新鮮的空氣,在漫天飛舞的花瓣下,拾花瓣、看猴、看鹿……並且過幾天還要大紅的櫻桃可以吃,在玩耍中傾聽大自然的心聲,欣賞大自然的美麗。

  五月的青島,洋溢著熱情與激情。而如今的青島更是一個美麗而又令人驕傲的城市,2008年的奧帆賽在這裡舉行,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人們將齊聚在這裡,白帆點點,揚帆青島……《百合花》雖然描寫的是戰爭年代的故事,但是作者沒有對恢弘的戰爭場面或是高亢的男兒熱血進行描寫,而只是對人物之間細膩的感情,以及主人公所具有的珍貴品質加以描述。

  “我”既被通訊員臨危不懼,捨己救人的品質所震撼,也被新媳婦和“我”對通訊員真摯的情誼所感動。為何給文章取了這麼一個名字《百合花》?全文出現這樣三個字眼一共才兩次,初看卻怎麼看都不覺得有任何聯絡,但是隨著漸漸地深入瞭解這篇小說,這朵僅僅只是繡在那條“棗紅色的假洋緞”的被子的純潔的百合花卻愈顯得奪目鮮豔。

  文章中的三位主人公——“我”、通訊員、新媳婦就這樣被一朵花一條被子緊密地聯絡在了一起。他們的第一次接觸發生在借被子的時候,因為部隊傷員需要,通訊員被“我”拉著一起去借被子。而在這之中,“我”能輕鬆借到的被子,通訊員卻死活都借不到,以至於說新媳婦是“死封建”,從中可以看出他的耿直和爽快——一位農村拖毛竹青年的特徵。

  但當我告訴他這不是一條簡單的被子而是新媳婦唯一的嫁妝的時候,他覺得誤會了人家,慚愧地想把被子還回去。在這一來二去之中,從摩擦到相互理解,因為這麼一條被子,彼此之間增進了認識和了解。在這之後,箇中種種都體現了“我”和新媳婦對通訊員的關心和祝福。

  包括新媳婦剛來包紮所時就大廳通訊員訊息,以及中秋節時“我”吃著月餅就想到了在戰地的通訊員,還有便是“我”在登記傷者時看到“通訊員”三字時的緊張和揪心。或許大家都在期待著勝利,期待著與通訊員的在此見面。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這第二次的相聚卻成了永別。

  通訊員小小的身軀在戰友危難之際竟然迸發出強大的力量和無窮的勇氣,他為了保護同志,捨身撲在快要爆炸的手榴彈上,犧牲了自己年輕而寶貴的生命。當小媳婦見到擔架上的屍體時,她的心情是如此的複雜,也許是後悔,也許是悲痛。通訊員犧牲了,但新媳婦並沒有停下自己的工作,仍然不顧“我”絕望的勸阻,認真地縫著通訊員衣肩上的那個破洞,以及她搶過被子倔強地說:“是我的……”,再把自己的那條嶄新的“百合花”被子認真地蓋在他的身上。

  這一系列的動作雖然簡單,卻飽含著淚水,透露著一份真誠的情感,一位中國農村婦女的質樸與善良,更讓我看到了一顆誠摯的心,一份如百合花般純潔的感情。百合花帶領他們互相認識,卻又殘酷地讓他們說了永別。花開花落,幾度春秋?戰爭是殘酷的,但是這朵花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驕傲地綻放,代表著他們的純潔與感情,代表這他們的一切美好品質,潔白無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