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蘭亭集序> 關於蘭亭集序說課稿四篇

蘭亭集序說課稿

關於蘭亭集序說課稿四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蘭亭集序說課稿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這篇是必修課本的最後一個問題探討專題中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專題有兩個功能:一是對前面20個人文話題的自然昇華,由對"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若干具體問題的思考,生髮為對人之所以為人,人生存的意義和價值等終極問題的追問;二是這些文字本身對學生語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領功能,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具有豐富的課程價值。第一板塊的兩篇課文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內涵,富有哲理思辯的。《蘭亭集序》作為一篇書序,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遊宴活動談到作者的生死觀,雖然有人生無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晉時期流行的消極虛妄的人生態度,暗含把握當下人生,不宜空談玄理的真實樂觀的態度。我想教學時應從文字出發,牢牢抓住的核心觀點,注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把蘊含的思想內涵挖掘出來,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深刻領悟作品展現的詩意的人生境界,讓學生體會中國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審美情懷和他們精神超越的優美姿態。

  所以,根據該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訂瞭如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瞭解序文的寫作特點,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識。

  能力目標: 1。理清課文內容層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情感目標:正確認識作者對人生悲歡無常,終歸於盡的深沉感慨,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難點: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二,說教法

  對於文言文教學,我曾經以教師講解為主,不重視學生誦讀,因為文言文有講頭,其中的實詞,虛詞,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講出很多"東西"來。但這種做法不能使學生真正喜歡文言文字身,他們喜歡的只是其中的所謂文化。發現這個問題後,我在教學中感到了一種"捨本逐末"的尷尬。於是我參照新課標精神嘗試改變文言文教學思路,從由教師講解變成讓學生誦讀,從重視翻譯到重視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設計為"文言文五步誦讀法":一讀讀準字音,二讀讀懂句意,三讀讀出情感,四讀品味評價,五讀回味理解。《蘭亭集序》的教學,基本上就是按照這一思路進行的,但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課時,採用誦讀法,點撥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為了清楚的體現我的"文言五步誦讀法",我把兩個課時放在一個整體中)

  1,誦讀法。讓學生帶著任務去讀書,每一遍誦讀都有目的,每一遍誦讀都有任務。透過誦讀,使學生身臨歷史情境,直入文字深處,切身體驗"此景此情",與作者進行面對面地溝通與交流,產生心靈之間的感染與共鳴,從而在更深的層次上感悟文字,感悟人生。

  2,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選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點撥法" 能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本文中,我主要點撥的是難句以及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3,討論法。討論法是指在教師精心運籌下,以小組或集體的組織形式,圍繞某一教學要點或專題,展開議論甚至爭辯,從而獲得知識,開發智力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

  課時安排:2課時

  三,教具準備

  王羲之生平簡況,王羲之蘭亭集序書帖影印,蘭亭集序錄音

  四,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

  由古人對生死進行的哲理思考引出王羲之對生死的感悟。

  (二)作者,作品以及文體簡介

  結合課下註解①瞭解作者後欣賞插圖,再在幻燈上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遊雲,矯如驚龍"的特點,同時簡介體裁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完成知識目標中對序文特點的瞭解。

  (三)五步誦讀

  1,第一遍誦讀:聽錄音範讀,小聲跟讀,完成以下任務。

  (1),邊聽邊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讀錯誤。

  (2),勾畫出自己有疑問的字詞,讀完後討論。

  (3), 給生字詞注音。

  2,第二遍誦讀:自由誦讀,完成以下任務

  (1),同學指出文中不解的字,詞,句。

  (2),師生共同解決學生提出的字,詞,句問題。(幻燈片展示字詞句)

  3,第三遍誦讀:配樂集體朗讀(理清思路,整體把握情感)

  要求從每一段中找出一個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4,第四遍誦讀:學生代表有感情朗讀

  學生代表帶著感情誦讀,在朗讀中分別體現出歡樂,痛苦,悲傷的感情。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1)第一段中,作者的樂因何而生

  (2)第二段中,作者的.痛緣何而來

  (3) 第三段中,作者的悲由何而發

  5,第五遍誦讀:學生再次齊讀全文(加深對的理解)

  (四)討論

  學生透過小組合作討論,重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1),作者由樂轉痛有無道理

  (2),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極悲觀

  (3)請大家來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你對人生有什麼新的體驗

  (五)小結

  《蘭亭集序》歷來被譽為書,文兼美的藝術珍品。作者一掃風靡流行的駢偶時尚,以清新自然的散體筆法記述了那次在中國文化史上著名的雅集盛會;並觸景生情,臨境興嘆;將自己對生命的熱愛與眷戀,對人生價值的感悟與自然真諦的追問,坦誠且酣暢地傾訴於人性覺醒的啟示錄中。一千六百多年後的今天,我們重讀這篇佳作,仍然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這一曲生命之歌的巨大魅力。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應簡潔美觀,概括性強,故將板書設計為: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大家好!

  我是__號選手,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蘭亭集序》。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目標、教法與學法、重點與難點、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說課。不足之處懇請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蘭亭集序》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的一篇古文,這一單元幾篇文章都是探索人與宇宙的關係,思考人生的意義。本文屬於古代山水遊記類散文,在寫景的同時,表達出作者對人生、世事的感悟。這篇序言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而且在思想上、語言上也具有獨特的價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確立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說學情

  本篇課文的教學物件是高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學過一些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能閱讀淺顯的文言文。但本文在文言字詞上、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學生在學習中有點障礙。學生如果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藉助老師的正確引導和點撥,就能感悟人生的哲理,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三、說目標

  根據教材、學情及課標要求,我確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作者及序文的特點,掌握實虛詞的意義用法,瞭解文章內容,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過程與方法:透過閱讀,體會文章語言精美;藉助註釋、工具,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情感態度價值觀:透過本文的學習,獲得正確的人生觀、生死觀。

  四、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誦並理解全文。

  難點:理解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五.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1、誦讀法;2、問題引導法;3、交流討論法;4、點撥法。

  學法:1、自主學習法——蒐集資料、自主思考、主動探究、解決問題。

  2、勾畫圈點法——勾出文中的重點句,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3、合作探究法——交流討論,共同研讀。

  六、說教學過程

  (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用兩課時完成,具體步驟如下)

  (一)激趣匯入

  生死問題,歷來是中外文學和哲學所關注的重要話題。兩千多年前,史學家司馬遷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有詩曰:“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一代書聖王羲之也對人生進行過探索思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蘭亭集序》,去感悟他的思想。(板書課題)

  (二)作者介紹(由學生完成,讀課下注釋)

  (三)誦讀感知

  1、學生課前預讀。

  2、堂上聽朗讀錄音,學生校正。

  3、學生自讀,結合註釋疏通文意,難點做好圈注。

  (四)合作探究

  1、全文共四段可分為幾部分,試從每部分中找出一個最能表現作者情感的字眼。

  明確:透過文章結構的梳理,引出樂、痛、悲的情感變化

  2、思考:為何而樂?為何而痛?為何而悲?從而引發對文章情感內涵的理解。

  樂——(1、2)集會盛況——良辰美景,樂事賞心

  痛——(3)人生感慨——生命短暫,世事無常

  悲——(4)寫序緣由——生死問題,古今同慨

  (五)拓展延伸:說說文章體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觀?

  [點撥]

  東晉時因為政治原因,人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意志消沉,不求進取,認為人生無常,生死等同。作者批判了時人的人生虛化的思想,認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視之。由此可知,觀點是積極的。

  (六)堂上總結

  作者由蘭亭盛會寫起,極寫盛會之樂。可大凡美景盛會,都易引發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對蘭亭美景,不由興盡悲來,感慨萬千,進而展開議論,抒發了“人生苦短,命運難測”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溝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簡而意深,不愧為千古名篇。

  七、說作業:

  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的,你對人生有什麼新的體悟?寫一篇小文章 字數不限。

  八、說板書設計

  板書方面,我力爭簡潔明瞭,採用語詞式板書,既點名本課的教學要點,又方便學生理解、識記,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的結合起來。

  蘭亭集序(王羲之)

  樂——(1、2)集會盛況——良辰美景,樂事賞心

  痛——(3)人生感慨——生命短暫,世事無常

  悲——(4)寫序緣由——生死問題,古今同慨

  總之,在教學中,我會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力求將語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結合起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每一個學生在每節課上都有所進步、有所收穫。

  我的說課結束,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謝謝!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3

  (一) 故事匯入

  在中國書法史上,有一件謎一樣的珍寶,它就是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關於這幅絕世珍品的下落,傳說很多,比較統一的說法是,它被唐太宗李世民帶入了墓中。我們在責怪這位自私皇帝的同時,還能感到一絲欣慰,因為尚有唐朝書法家歐陽詢、褚遂良等摹寫的蘭亭帖流傳於世。我們在鑑賞書法美的同時,也不要忘了欣賞其文描寫的蘭亭勝景,品味作者在景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學習千古名篇《蘭亭集序》。

  (二) 作者簡介

  欣賞完插圖後,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遊雲,矯如驚龍”的特點,同時簡介作者和文章體裁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完成教學目標(1)中對序文特點的瞭解。

  (三) 整體感知,朗讀全文

  透過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聽完錄音後,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教師相機作誦讀指導,這一環節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

  (四) 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應掌握以下實詞:

  修:做。 禊事 :禊,一種祭禮。古時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種風俗,到水邊洗濯、嬉遊,並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

  2、“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處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畢:都。 鹹:都 . 修:長、高。 映帶:映襯,圍繞。

  3、“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引以為流觴曲水:引,引導。引(之),省略賓語“之”,清流激湍。流觴,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於誰前,誰來取飲。曲水,引水環曲為渠。( 展示流觴曲水的圖片資料)。

  盛,盛大。 觴,古代喝酒的器具,這裡解釋為飲酒。(名詞作動詞)

  詠,用詩詞來讚頌或敘述,指作詩。 以,來。

  4、“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是,指示代詞,這。 惠風,和風。

  5、“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 所以,用來。 極,窮盡。 娛,樂趣。 信,實在。

  其餘段落不一一贅述,此環節還可讓學生找出難句相互討論,討論不決,推舉一同學指出疑詞難句,教師集中加以講解。如此,教師重在點撥省時省力,學生積極參與,手腦並用。 此外,課文中出現的“流觴曲水”這樣的字詞學生理解可能有困難,所以展示課前準備的有關蘭亭集會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文中自然美,並透過圖文結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課變得生動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識更為直觀和便於理解。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輕鬆的掌握了文言知識。這既完成了教學目標(1)(2)(3),同時又突破了重點難點,也是對學法的落實。

  (五)小結並佈置作業

  對小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況進行總結,佈置作業:(1)熟讀課文,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2)歸納文中文言知識,完成課後練習二。第一課時的作業重積累,對基礎差的學生必不可少,又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同時透過反覆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處,為下節課鑑賞評價奠定基礎。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4

  1、教材簡析

  《蘭亭集序》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1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序文,也是敘議結合的遊記散文。它不僅是文學史上的佳作,更是享譽中國書法史的名作,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它的作者是東晉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王羲之。作為一篇書序,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遊宴活動談到了作者的生死觀,並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2、本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學習有這樣的要求“透過閱讀和鑑賞,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淵遠流長,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此文入選新教材正體現了這一理念,學生若能很好的理解的內容,就能認識作者深沉的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對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很有幫助,同時又能感受我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對提高語文素養大有益處。

  3、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認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略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同時要求,應學會運用工具書讀淺易文言文。根據這些理念,我確定了本文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全文,瞭解序文的寫作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的意義。

  (2)能力目標:品味文中精練優美、樸素清新的語言,理清課文內容層次,分析作者狀物抒情的特點。

  (3)情感目標:欣賞文中描繪的自然美,學會關愛自然,理解作者的生死觀。樹立正確積極的人生觀。

  4、重難點

  本文雖是一篇書序,卻“以抒情的筆調出之,淋漓滿紙,美不勝收;加以文筆洗練,自然有致,更足以發人深思。”因此我是這樣確定的重難點的:

  重點: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在誦讀的基礎上鑑賞。

  依據:

  ①教材中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是“要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掌握有關文言詞語和句式。要重視朗讀和背誦。”

  ②本文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透過鑑賞可以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

  難點:如何正確看待作者的生死觀?

  依據:是寫美景的,作者為何產生人生易逝的感慨?作者的思想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思想特點?我們該有怎樣的生命價值觀?這些問題學生可以在瞭解課文內容後,深入思考、討論,並結合社會實際和作者生平來理解。

  二、說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語文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本文是古代文學中的名篇佳作,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採用創設情景、指導朗讀、引導探究、拓展訓練等方法進行教學。

  本文格調清奇,行文流暢,琅琅上口,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客觀上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條件。但由於高一學生的思想深度有限,且由於作者生活年代較為久遠,學生對作者生死觀的理解有一定難度,教師應重點突破。但同時要注意,《語文課程標準》倡導我們,語文課應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課堂上應努力透過體現學生認知主體的作用,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增強參與意識,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思考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實現葉聖陶先生提倡的“教是為了不教”的目標。

  三、說學法

  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

  1.誦讀法:朗讀是學生獲得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蘭亭集序》是古代名家名篇,只有讓學生熟讀成誦,才可能獲得語感,在此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正確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2.想象法: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由此可見,想象力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性。這篇言簡而意深,透過文字,彷彿看到了蘭亭優美的自然風光,和那些參與聚會的文人雅士們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教學時引導學生髮揮合理的想象,領會作者的意圖,有利於激發情感。

  3、探究法與討論法結合:以學生自我實現、學生間自我討論為主要形式,深入探究,特別是在對作者生死觀的分析上,學生可以透過討論,互相補充觀點,不斷深入挖掘主題。這種方法更能讓學生“學會學習”,討論探究後所獲得的知識要比被動接受的老師灌輸的知識記憶深刻得多。

  四、教具準備

  1、錄音機、課文朗誦帶。

  2、有關蘭亭和王羲之書法的圖片、資料。

  五、教學步驟

  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分成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教學要點:整體感知課文,品味語言,體會作者之樂。

  具體教學程式:

  1、激情匯入,介紹作者,瞭解作品背景。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因此一個好的導語設計無疑就是點燃火把的火種。在教學之前,我從課本插圖開始,從王羲之在書法中的重要地位入手匯入課文。

  2、指導朗讀。

  ①播放課文磁帶錄音(再出示有關蘭亭和王羲之書法的圖片、資料)。

  ②正音,指導朗讀,提醒學生注意語氣、節奏、重音。

  提示:第一段語調舒緩,體現作者的歡快的感情;二三段緩慢低沉,讀出“痛”、“悲”。

  ③自由讀。

  本文駢散結合,行文流暢,學生比較感興趣,但是生字詞比較多,而且感情起伏較大,因此朗讀指導是一個必要的環節。

  3、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①瞭解序的題材特點。

  ②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及變化?

  由樂生痛,由痛生感,由感言悲。引導學生以作者的感情變化為線索,走近蘭亭,走進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③分小組討論,概括段落要點。

  敘宴集盛況 發人生感慨 明作序要旨

  4、賞析第一、二段,體會作者之樂。

  ①找出這兩段中心句——“信可樂也”。

  ②分析樂從何來。

  聯絡王實甫的《西廂記》裡唱詞:“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悅事誰家院”,說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樂也。結合課文引導學生具體分析這四美。

  5、佈置作業。

  ①結合課後習題一背誦課文(指導背誦方法) ②深入分析課文

  六、說板書

  板書是一堂課的精華所在,我設計的這堂課的板書如下: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時間 :暮春之初

  地點 :蘭亭

  事由 :修褉事也

  人物 :群賢必至,少長鹹集

  (一)蘭亭盛會

  環境: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事件 :流觴曲水,暢敘幽情

  天氣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感受 :信可樂也 樂

  欣於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為陳跡

  修短隨化 終期於盡 死生亦大矣 悲

  (二)會後感慨

  昔人興感 若合一契

  時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後之覽者

  各位老師,我今天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老師二十分鐘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