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 說課稿

蘭亭集序 說課稿

蘭亭集序 說課稿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蘭亭集序》:

  一、說教材地位

  王之的《蘭亭集序》是魯人版必修三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一單元的單元主題是文明的蹤跡,這篇序言代表了曾經輝煌一時的燦爛的古代文明,我們應該重溫並永恆銘記。它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而且在思想、語言上也具有獨特的價值。兩者相得益彰共同確立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說學生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習這類課文要透過閱讀和鑑賞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此文入選教材更體現了這樣的一個理念。另外,學生是在高一下半學期接觸到這一課,他們雖有一定的基礎但仍很薄弱,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理念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瞭解序文的特點,體會文章精練優美、自然清新的語言。

  2、藉助註釋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歸納積累文言字詞;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背誦課文。

  3、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三、說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學習課文中的文言現象,歸納文言實詞虛詞的義項;(2)背誦課文

  2、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四、說教法學法

  1、教法:

  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誦讀法、點撥法、討論法進行教學。

  2、學法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

  1、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疏通文意。

  2、討論質疑法,透過討論交流疏通詞句及設計的問題,這樣既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又可以解決疑難。

  3、歸納展示法,學生在小組討論時,小組內要及時歸納討論成果並積極展示。

  五、說教學過程

  匯入:

  以課件展示王之的書法作品和《蘭亭集序》的圖片匯入

  這樣匯入可以讓學生初步領略王之書法的“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的藝術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古文興趣。

  1、目標展示

  目的使學生了解本課的學習任務,學習重點。便於檢驗學習效果。

  2、 簡介作者並介紹“序”

  讓學生讀導學案上有關作者簡介和“序”的相關內容,讓學生簡要了解一下“序”的內容、分類。

  3、學生自由朗讀全文,標劃重點字詞。

  4 、教師範讀

  透過老師的範讀,可以提醒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比如“”、“觴”、“怏”等;常考名句中易寫錯的字詞,比如“”、“激”、“觴”“幽”等。同時, 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使學生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精練優美、自然清新語言之美。教師相機有針對性的`做朗讀指導。

  5、小組合作探究,逐段交流疏通預習時存在問題的詞句。

  基於這是一篇文言文,所以要先解決閱讀理解上字詞的障礙,因此我設定了小組合作探究,逐段交流疏通預習時存在問題的詞句的環節。

  由學生四個人組成學習小組共同合作,這個環節我們可以讓學生把重點的多義實詞,如:“畢”、“鹹”、“修”、“引”、“次”等,重點的虛詞,如“之”、“以”、“其”等,詞類活用和句式,歸納整理在導學案上,討論總結並分組在黑板上展示,討論不能解決的難句,教師加以講解,教師重在點撥,學生積極參與。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透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做好詞句疏通工作。

  6、再讀課文。

  在疏通文字之後學生再次朗讀課文,為理解課文做準備,接著分課文理解思路,由學生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句子和字詞。這一環節既可以讓學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情感思路,又可以讓學生理清文章思路。在明確文意的情況下,學生應該能總結出作者的感情是體現在“樂、痛、悲”這三個字上。但是,由於學生生活閱歷上的侷限,他們很難理解作者在遊樂的時候為什麼會生出“悲痛”之感,這也是學生理解文意的難點。根據這個情況,就可以設計問題,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討論探究,激發學生的思維。

  問題一:作者的樂由何來?(要求學生結合文字思考,回答)

  問題二:作者為什麼而“痛”?

  問題三:“痛”與“悲”是一樣的情感嗎?作者因何而悲?(質疑法)

  問題一是對文字的分比較容易解決。問題二需要老師結合著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過的文章、名句加以引導去感受作者對美好易逝、時光飛逝、人生短暫的感慨。如:“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蘇軾的“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莊周的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這樣學生就能順暢的理解文中作者由“樂”到“痛” 的情感轉變了。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死和生都是大事,作者為何而痛?是學生理解的一個難點,這部分也是本課的難點,我準備這樣來突破:讓學生回顧當學案上的時代背景,東晉士大夫們深受老莊思想影響,玄學、清談之風盛行。而王之的人生觀是反對清談,頗想有所作為,聯想到當時的社會風氣和自己的處境及在有生之年無法實現的人生理想之痛,怎不令他“感慨系之”! “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的真正含義,也在於此。

  設定問題三,目的是讓學生透過交流討論領悟:俯仰古今,人們對死生問題都會發出同樣的感嘆,這裡的悲不同於一般的痛,由一己之痛想到天下人之悲,是千古同悲。

  7、能力拓展

  根據《蘭亭集序》中的有關描寫,發揮聯想和想象,描繪王之與文人墨客在蘭亭集會的盛況,100字左右。

  設定這一環節既可以加深學生對詞句的理解,又可以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8、佈置作業

  (1) 背誦全文

  (2) 歸納整理文言詞語

  (3) 利用網路資源蒐集並欣賞王之的其他書法作品,相互交流。

  附板書設計:蘭亭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