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原文朗讀mp3

蘭亭集序原文朗讀mp3

蘭亭集序原文朗讀mp3

  《蘭亭集序》意境清麗淡雅,情調歡快暢達。蘭亭宴集,真可謂“四美俱,二難並”。

  【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kuài)稽山陰之蘭亭,修禊(xì)事也。群賢畢至,少長(zhǎng)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shāng)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jiē dào),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shāng)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為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撰寫。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個字。《蘭亭序》文章,清新優美,全文收放自如、渾然天成,。《蘭亭序》書法,遒勁飄逸。或許其法帖難見原貌,或許其真本經歷不凡,千百年以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堪稱行書第一,與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蘇軾《寒食帖》並稱三大行書書法帖,成為歷代書家心摹手追之經典珍奇,《蘭亭序》其文、書法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據唐何延之《蘭亭記》雲:王羲之揮毫作序時,“乃有神助,及醒後,他日更書數十本,無如祓禊所書之者”。王羲之揮毫之時,或許身臨山水佳境而忘卻煩惱;或許沉湎真摯友誼而心情愉悅,或許酒助豪放而壯思逸興,《蘭亭序》墨跡堪稱絕妙,甚為王羲之及家人所診視。

  此後,三百餘年間,雖滄海桑田,王氏後人歷代傳承,至七代孫智永,而智永已皈依佛門為僧,臨終將《蘭亭序》帖授於弟子辯才。唐太宗得知,派人往永欣寺,請辯才進宮,三番問之,辯才均稱,確曾有幸目睹之,而先師圓寂後,《蘭亭序》貼已不知去向。

  唐太宗遂謀於侍臣,推蕭翼“出山”。蕭前往永欣寺,詭稱北方商人,常與辯才晤談,乃至飲酒賦詩,成為“莫逆”。蕭伺機曰:“《蘭亭序》已不復存在,現存者僅為臨本耳!” 辯才遂將真跡取出,坦言:此乃禪師臨終親授之。蕭仍偽稱非“真跡”。一日,蕭趁辯才外出之際,終將其真跡裹攜而去。

  唐太宗酷愛王羲之書法,以此帖為王書第一,玩賞一生,曾命侍臣臨摹分賜親貴近臣。後太宗死,以真跡殉葬,《蘭亭序》真跡亦別於人世。今人觀之《蘭亭序》墨跡者,均為後人摹本或刻本。摹本以唐馮承素之“神龍本”為最精,刻本以唐歐陽詢之“定武蘭亭”為最著。或許《紅樓夢》因傳本殘缺而令人遐想,或許《蘭亭序》因真跡不見而更讓人仰慕。

  【作者簡介】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或(公元303-361年):字逸少,東晉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縣)人,住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曾任江州刺史、會稽內史、右軍將軍等職。又稱“王右軍”他書法精絕,為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有“書聖”之稱。與其子王獻之宮稱“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