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獲獎教案

蘭亭集序獲獎教案

蘭亭集序獲獎教案

  蘭亭集序的獲獎教案是包含哪些知識點呢?蘭亭集序是一篇地地道道的美文,也是一篇山水遊記散文,為書法家王羲之所創作。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蘭亭集序的獲獎教案,歡迎閱讀!

  蘭亭集序獲獎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瞭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瞭解本文句法上駢散並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教學重點】

  1.瞭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匯入新課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裡種過蘭花。儘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於有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蘭亭——蘭渚之亭則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下面讓我們共同欣賞《蘭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紹 學生讀註釋(1)。

  教師補充:

  1、魏晉,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書聖”的美稱。他不僅長書法,也長詩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風格瀟灑放脫。

  書法作品《蘭亭集序》最為有名,它被後世評論者譽為“行書第一”,那麼它到底是什麼樣的面貌呢——請看插圖。古人評價:“飄如遊雲,矯如驚龍。”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美。只可惜,我們看到的只是臨摹本,其真跡已經失傳。據說被李世民帶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詩文以《蘭亭集序》最出色。從註釋我們已經知道,它是詩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詩文藝術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卻膾炙人口,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它吧。

  2、瞭解序的體裁特點明確:序是一種文體,有兩種。一是贈序,一是書序。後者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內容多是介紹書的內容和特色、成書經過,寫書目的等。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三、聽課文朗讀錄音(校園網語文第一冊),讀後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癸丑 修楔 流觴 遊目騁懷 趣舍萬殊 齊彭殤 會稽 感慨系之 若合一契 曾不知老

  然後學生自由朗讀,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奏、字音。

  四、疏通字詞

  1、重要詞語

  a.實虛詞 群賢畢至 少長鹹集 信可樂也 取諸懷抱 或因寄所託 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以之興懷 修短隨化 喻之於懷 故敘時人

  b.通假字 雖趣舍萬殊

  c.活用詞 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2、多義詞

  ①乃重修岳陽樓 鄒忌修八尺有餘 內修政理 茂林修竹 修禊事也

  ②終期於盡 度已失期 不期修古 行有期年

  ③其致一也 齊心一力以致臣節 致市民,聚萬貨 頗有野致

  ④臨文嗟悼 把酒臨風 曹公已臨其境 哀臨三日

  ⑤列坐其次 引次江北 破軍次之 賢能不待次而舉

  ⑥所以遊目騁懷/所以興懷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 吾知所以拒子矣

  ⑦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3、成語及常用語 ① 遊目騁懷 (開懷) ②放浪形骸(行為放縱,不受世俗禮法束縛)③情隨事遷(思想感情隨著情況變遷而發生變化)

  4.常識 ① 紀年法 歲在癸丑(干支紀年)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帝王年號)趙惠文王16年(王公紀年) 順治二年乙酉四月(年號干支並用) ②暮春(孟春 仲春 季春) ③修禊(在風俗,臨水為祭,消除不祥,選在三月三日)

  五、再讀課文

  六、佈置作業

  1、反覆朗讀課文,力求背誦;

  2、如何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檢查複習,朗讀課文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2、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3、總結文章的意思

  三、賞析課文

  1、 第一段:

  (1)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為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時間: 地點:

  風景: 人物:

  盛況: 感受:

  寫法:

  (2)嘗試背誦第一段。理清背誦思路:

  2、學習第二段,瞭解作者的心境的變遷。

  3、朗讀並分析第三自然段。理清背誦思路:

  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4、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四、小結

  五、全文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