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課文大全> 課文簡介之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課文簡介之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課文簡介之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上學期間,看到知識點,都是先收藏再說吧!知識點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數學的知識點除了定義,同樣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為知識點。掌握知識點有助於大家更好的學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課文簡介之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本文是著名科學家對於學習自然科學的經驗之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論題: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瞭解自然科學。

  第二部分(第2~12段):論述論題。這部分是文章的主體。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2~5段):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病。作者從解釋中國傳統教育的出發點說起,先解釋格物和致知的含義即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指出現代學木的基礎就是實地探察,就是所謂的實驗。接著,文章圍繞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個中心,分析道:傳統中國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還舉了明代大理論家王格物格物的事例做證明,指出:王格物不是真正的探察事物,而是探討自己,這是由儒家傳統的思想觀點所決定的。

  第二層(第6~12段):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分別從科學進展的歷史、實驗的過程、中國學生大都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踐,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的弱點這幾個方面論述。作者還講述了自己由於受傳統教育的影響,當年不知吃了多少苦的經歷做證明。

  第三部分(第13段):得出結論:希望我們這一代對於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本段首句承上啟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接下來從研究學術和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兩方面論述。而後,揭示了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最後作者強調了自己的觀點,表達了對中國年輕一代的良好願望。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徵文1000字

  多年來,我在學校裡接觸到不少中國學生,因此,我想借這個機會談談中國學生應該怎樣瞭解自然科學。

  在中國傳統教育裡,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四書”之一的《大學》裡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說,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用這個名詞描寫現代學術發展是再適當也沒有了。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

  但是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使人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大學》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便被淹沒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論家陽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有一天陽明要依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決定要“格”院子裡的竹子。於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裡,面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結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這位先生是把探察外界誤以為探討自己。

  陽明的觀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裡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儒家傳統的看法認為天下有永遠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聖人”從內心領悟到的。聖人知道真理以後,就傳給一般人。所以經書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於四海,傳之於萬世”的。這種觀點——經驗告訴我們——是不能適用於現在的世界的。

  在今天,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地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因為這個文化背景,中國學生大都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這方面,我有個人的經驗為證。我是受傳統教育長大的。到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起先以為只要很“用功”,什麼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一開始做研究便馬上發現不能光靠教師,需要自己作主張、出主意。當時因為事先沒有準備,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當時的惟一辦法——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這對於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裡,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管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或者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現在世界和社會的環境變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在環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書裡說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的探索。希望我們這一代對於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格物致知蘊涵的智慧故事

  格物

  格物,是一種規矩,是一種精密,是追溯求源的文化沉積,格物更加偏重科學領域。所以,有了“九章格物真智慧,究竟圓滿在數學”的說詞。

  格物,注重求真務實,模稜兩可,絕不可與格物同日而語。格物,是知識的總結和累積,確切地說,此乃《禮記·大學》傳承的秘笈。

  由於假、醜、惡會被篩選出局,所以格物也是“真、善、美”的棲息之地。研究事物的道理,糾正人的行為,是對格物的確切定義。

  格物,不但適合科學發展領域,還可以矯正無章的秩序,扭轉道德的偏離。傳揚格物精神,定能夠修品成就大器。

  致知

  致知,是溯本求源,獲得真知;致知,是鍥而不捨,揭秘事物的本質;致知,需在求索過程中竭心盡力,不斷髮現無數的未知。

  致知在各個領域,都不可以本末倒置。特別在成長過程中,致知是勵志的重錘,鼓舞前行者不懈地努力,並要“立志善成,致知於行”才能達到求索的目的。

  致知,是道德修品的方法,致知於行且要力行,必須遵循“涵養、致知、力行”三者承上啟下的順序。當國學風吹遍大地,人人都會明德任責,致知力行於社會實踐中,必然使愛崗敬業精神、克己奉公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我們的眼前,必將呈現出一種海晏河清的怡人氣氛。

  誠意

  誠意,是風向標,是試金石,誠意是一把雙刃劍,能把“道貌岸然”揭穿。常懷誠意之心,必然有備無患,即使經歷千迴百轉的磨難,終將峰迴路轉。若失之誠意,必然舉步維艱,留下憾事斑斑。

  誠意,是人生的道德防線,懂得操守才能不陷入泥潭遭遇麻煩。用誠意灌溉道德之樹,人生的花園必將結滿一樹的驚豔。人生的大船,靠著誠意壓艙,保險一帆風順,抵達人生瑰麗彼岸。

  誠意,是一支單人槳,能挑戰海上的驚濤駭浪,橫渡滄海桑田;誠意是一個信譽良好的銀行,儲進去的是真心,收穫的是無限的成功機緣。

  誠意是一粒粒飽滿的種子,用心灌溉,文明的芳香就會溢滿我們的家園。

  正心

  正心,是一種修煉,正心,是抵禦誘惑的利劍,勇於向邪惡挑戰。

  正心是《大學》的經典,做人不可以“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袖手旁觀”。古訓有:“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誠意正心,猶如一縷清風與一朵蓮荷的愛戀,令人動容,喜笑開顏。

  正心者,就是要守住不偏不倚之公道,只有透過公正、強大、善良的內心,才能向外在世界散發正能量,才能對所處環境產生積極的良性迴圈。

  正心是一條安康的坦途,能夠頤養天年;正心是持家之道,朵朵祥雲就會縈繞在窗前;正心,是治國理政的信念,一個人和社會的價值在正心中得到體現。

  修身

  修身,是意志的千錘百煉,是品德的身經百戰,是品質的提升和改善。若想自我完善,必須注意“警戒線”,築牢“防守線”,遠離“高壓線”。守住三道防線,才是修身之道,確保不出禍患。

  修身,與戒律輔車相依,唇亡齒寒,修身是制約品行的有效手段。古人云:“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平天下。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於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所以,只有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才能問心無愧,有效運用好手中的權柄。這個淺顯的道理,正是修身立德的理念。

  齊家

  齊家,是自我完善,是美妙的和旋,齊家就是凝聚力量,共謀發展。

  齊家,是和睦的代言,其意義尤為深遠。古有“舉案齊眉”的典故,意指送飯時把托盤舉得跟眉毛一樣高,表明夫妻相敬如賓,比翼雙飛。齊心滌慮,也是說家庭成員淨潔身心,清除雜念,同心同德,才能排除萬難。導德齊禮,說的是,要以道德引導,以禮教整頓,此乃安內治外的寶典。齊王捨牛的典故,進一步說明,要上行還需下效,必須巡視利劍高懸。

  一己之身,舉家之力,上下同心,並行不悖,終可實現,家和人興百福至,兒孫繞膝花滿堂。

  治國

  治國,是一個民族富強的命脈;治國,是厚德載物的大愛。治國,當以德為政,布仁政於國中。“如何赤子,心誠求之”,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舊佈新,日新又新。

  除此之外,還要做到公允。治國,不可有私心,只允許存公心。且要不斷地集小善為大善,蔓延到現實中,做人要行君子之道,從商的行君子之道、從藝的行君子之道、執政的行君子之道,此乃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平天下

  平天下,是滿臉的喜悅,是陽光種下的笑靨,是治國的傑作。就是仁政得以布行,天下得以太平。“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平天下,是幸福的意象書寫,是每個人遵行道德標準的自覺,是一點星火,燃燒成了奼紫嫣紅的景色。

  天下平,正是“格物致知,修身治國”想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