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課文大全> 簡述孫子兵法主要內容

簡述孫子兵法主要內容

簡述孫子兵法主要內容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或《吳孫子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早於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約2300年,被譽為“兵學聖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簡述孫子兵法主要內容,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孫子兵法》,孫武撰。孫武字長卿,春秋末年齊國人,生卒年月未見史載,約與孔丘同時期。他是陳國公子完的後裔,陳完因內亂逃奔齊國,並改姓陳為田。田完的五世孫、孫武的祖父田書因“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採樂安(今山東惠民)”(《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後來,因齊國政局動盪不安,孫武由齊國到了吳國。經伍子胥引薦,以自著兵法十三篇晉見吳王闔廬,得到吳王的重用,任為將軍,幫助吳王經國治軍,“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史記·孫吳列傳》)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簡稱《孫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兵書,也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兵書,宋代朝廷頒定的“武經七書”之一。它系由孫武草創,後經其門弟子整理而成,約成書於春秋戰國之交,原書十三篇。《孫子兵法》在戰國末期和漢初已很流行,當時流行的就是“十三篇”文字,“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史記·孫吳列傳》)到漢成帝時,任宏論次兵書,定著《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根據山東銀雀山西漢墓發掘出的竹簡《孫子兵法》和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115號西漢墓發掘出的木簡《孫子兵法》佚文,以及流傳至今的《史記·孫吳列傳》,均有“十三篇”的記載,說明“十三篇”是《孫子兵法》的本文。“十三篇”之外的六十九篇和圖九卷可能是後人附益的內容。東漢末年,曹操刪去了附益的部分,專為“十三篇”作注,恢復了“十三篇”的本來面目,使“十三篇”得以完整地流傳至今。其他六十九篇和圖九卷先後佚失。但從銀雀山漢墓竹簡和上孫家寨漢墓木簡的《孫子》佚文以及散見在史書、類書中的《孫子》佚文看,《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也確實存世過,任宏、班固的著錄是有根據的。

  今存《孫子兵法》約五千九百字,共十三篇:第一《計篇》,主要論述研究和謀劃戰爭的重要性,透過戰略運籌和主觀指導能力的分析,以求得對戰爭勝負的預見,提出了“五事”“七計”、“兵者,詭道也”、“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等軍事原則;第二《作戰篇》,主要討論物力、財力、人力與戰爭的關係,提出了“兵貴勝,不貴久”的速勝思想和“因糧於敵”的原則;第三《謀攻篇》,主要論述“上兵伐謀”的“全勝”思想,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著名軍事規律;第四《形篇》,主要論述戰爭必須具備客觀物質力量即軍事實力,中心講“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第五《勢篇》,主要論述在軍事實力的基礎上,如何正確實行作戰指揮問題,透過靈活地變換戰術和正確地使用兵力,造成銳不可擋的有利態勢;第六《虛實篇》,主要論述作戰指揮中要“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因敵而制勝”,中心講用“示形”欺騙敵人,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第七《軍爭篇》,主要論述爭取戰場主動權的問題,提出了“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的軍事原則;第八《九變篇》,主要論述根據各種戰場情況靈活運用軍事原則的問題,提出了“必雜於利害”、“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第九《行軍篇》,主要論述行軍、宿營和作戰的組織指揮及利用地形地物、偵察判斷敵情的問題;第十《地形篇》,主要論述地形的種類與作戰的關係及在不同地形條件下的行動原則,還提出了“視卒如愛子”的觀點;第十一《九地篇》,主要論述九種不同作戰地區及其用兵原則,提出了“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的突然襲擊的作戰思想;第十二《火攻篇》,主要論述火攻的種類、條件和實施方法。第十三《用間篇》,從戰略的高度論述了使用間諜的重要性及其各種間諜的使用方法,提出先知敵情“不可取於鬼神”,“必取於人”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

  《孫子兵法》詞約意豐,內容博大精深,揭示了戰爭的一些一般規律。在軍事哲理方面,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它十分強調政治、經濟在戰爭中的作用;貫穿於全書始終的“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思想,至今仍是科學真理;它重視人事,反對天命,不信鬼神;它含有弱生於強、強生於弱的矛盾轉化思想、“在利思害,在害思利”的辯證分析的思想、“兵無常勢”的發展變化思想等。在戰略戰術方面,它重視戰略謀劃,反對輕易用兵,主張“慎戰”、“全勝”,“不戰而屈人之兵”;它把戰略的內容歸納為“道、天、地、將、法”五個要素,並指出將帥只有深刻了解、確實掌握這五個戰略要素,才能夠打勝仗;它強調戰術的靈活性,提出“兵無常勢”,“踐墨隨敵以決戰事”,“因敵而制勝”,要根據不同的時間、地點、作戰物件等而採取不同的打法;要“致人而不致於人”等。在軍隊建設方面,非常重視和強調將帥的地位和作用,把具有“智、信、仁、勇、嚴”五個條件的將,看作是決定戰爭勝敗的五個戰略要素之一;主張文武兼施,刑賞並重,以法制原則治理軍隊等。當然,《孫子兵法》也存有糟粕,如在認識論、方法論方面,夾有某些唯心論和形而上學的成份;在歷史觀方面過分誇大將帥的作用,提倡愚兵政策等,都是應該進行批判的。

  《孫子兵法》在唐朝時傳到日本,十八世紀傳到了歐洲,相繼出現了法、英、德、俄等譯本,目前世界各國大都有自己的譯本。《孫子兵法》被推崇為“兵學聖典”、“東方兵學的鼻祖”、“武經的冠冕”,在世界軍事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

  《孫子兵法》飲譽千年,傳抄翻刻者歷代不斷,自曹操開注《孫子》先河之後,更是注家蜂起,產生了眾多的版本,有抄本、印本、紙本、竹簡本、白文字、註解本、單行本、叢書本、漢文字、少數民族文字(如滿文字、西夏文字)等。據現存有關書目粗略統計,中國曆代註解批校《孫子》者有二百一十家,各種版本近四百種。

  現存最早的版本是銀雀山漢墓竹簡本《孫子兵法》,漢初抄本,惜為殘簡,經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整理,文物出版社1975年出版校注、註釋本,1976年出版釋文字,戰士出版社1976年翻印文物出版社1976年本。

  現存最早的刻本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間的《武經七書》本和南宋寧宗年間的《十一家注孫子》本。宋刊《武經七書》現藏日本靜嘉堂。此本為白文字,版心有刻工姓名,書前鈐宋“禮部圖書”九疊篆朱文大長印,卷首鈐“汪士鍾印”,“鬱松年印”,“泰峰”三印。國內通行的是193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採用中華學藝社借照靜嘉堂藏本膠片影印出版的《續古逸叢書》本。宋刊《十一家注孫子》存世有三部,北京圖書館藏有一部足本和一部殘本。足本書尾有承德堂牌記,鈐“鍾溪鑑賞”、“岳飛之章”、“戎馬書生”、“周暹”、“高山流水”五印。殘本僅存卷下一冊,鈐“槜李”、“項子京家珍藏”、“稽瑞樓”、“文瑞文勤兩世手澤同和敬守”、“常熟翁同龢藏本”、“翁斌孫印”六印。上海圖書館藏本,卷首和卷尾鈐“袁氏珍藏圖書”、“袁?”、“長安子孫”、“季振宜印”、“滄葦”、“崑山徐氏家藏”、“天祿繼鑑”、“乾隆御覽之寶”八印。其中上卷、中卷和《孫子本傳》共缺25頁,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1年據此本影印和排印,並用北京圖書館藏本補全。

  現存最早的《孫子》單注本是影宋本《魏武帝注孫子》,在清孫星衍《平津館叢書》卷一《孫吳司馬法》之內。此本書中避諱至“慎”字,原本當是南宋孝宗刊本。原本今不得見,摹本出自顧廣圻(字千里)之手,酷象原本。此本當是宋元豐年間編輯《武經七書》時所收錄的曹注《孫子》。

  現存最早的少數民族文字本是西夏文字。今存僅有102頁。臺灣《書目季刊》第15卷第2期載有此本影印件。

  宋以後,《孫子》的版本很多,但大體上都是從《武經七書》本、《十一家注孫子》本和《魏武帝注孫子》這三種版本演化而來,其中尤以《武經七書》本為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