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記》主要內容
《昆蟲記》是一部概括昆蟲的種類、特徵、習性和婚習的昆蟲學鉅著,同時也是一部富含知識、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學寶藏。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昆蟲記》主要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創作背景
1823年12月,法布林出生在法國南方一個貧窮的農民家中。上小學時,他常常跑到鄉間野外,兜裡裝滿了蝸牛、蘑菇或其他植物、蟲類。法布林15歲考入師範學校,畢業後謀得初中數學教師職位。他花了一個月的工資,買了一本昆蟲學著作,立志做一個為蟲子寫歷史的人。靠自修,法布林取得大學物理數學學士學位,兩年後又取得自然科學學士學位。
又過一年,31歲的法布林一舉獲得自然科學博士學位。他出版了《天空》、《大地》、《植物》以及《保爾大叔談害蟲》等系列作品後。1875年,法布林帶領家人遷往鄉間小鎮。整理20餘年資料而寫成的《昆蟲記》第一卷於1879年問世。1880年,法布林用積攢下的錢購得一老舊民宅,他用當地普羅旺斯語給這處居所取了個雅號——荒石園。
年復一年,“荒石園”主人穿著農民的粗呢子外套,尖鎬平鏟刨刨挖挖,一座百蟲樂園建成了。他把勞動成果寫進一卷又一卷的《昆蟲記》中。1910年,《昆蟲記》第十卷問世,法布林86歲。
主要內容
在《昆蟲記》一書中,作者描述了小小的昆蟲恪守自然規則,為了生存和繁衍進行著不懈的努力。
在書中,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林依據其畢生從事昆蟲研究的經歷和成果,以人性化觀照蟲性,以蟲性反應社會人生。用通俗易懂、生動有趣和散文的筆調,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他所觀察和研究的昆蟲的外部形態、生物習性,真實地記錄了幾種常見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死亡等。
既表達了作者對生命和自然的熱愛和尊重,又傳播了科學知識,體現了作者觀察細緻入微、孜孜不倦的科學探索精神。
作品影響
《昆蟲記》一版再版,先後曾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
該作全譯本推出後,引起社會各界和昆蟲學家的重視。中國昆蟲學會組織昆蟲學專家核定譯本的昆蟲名稱,校正譯文中的常識性錯誤,並對因科學發展而成為錯誤的理論和觀點加註說明。
法布林的《昆蟲記》在法國自然科學史與文學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用大部分散文的形式記錄下法布林畢生從事昆蟲研究的成果和經歷,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鬥爭,《昆蟲記》作者被當時法國與國際學術界譽為“動物心理學的創導人”。
1911年,法布林被法國文學界推薦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昆蟲記》被譯成許多種文字出版。中國也翻譯出版了大量法布林的作品。
《松樹金龜子》(譚常軻譯,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99年版,原文有刪改)被入選蘇教版初一下學期語文書第4單元16課。另外,法布林所寫的《蟋蟀的住宅》被選為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學期第二單元第7課和冀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學期第五單元第26課。
《昆蟲記》被選為中國人教版初二上學期學生必讀課外書目。
鑑賞作品
巴金:《昆蟲記》融作者畢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以人性觀察蟲性,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取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周作人:“羨慕有這樣的好書看的別國少年,也希望中國有人來做這翻譯編纂的事業”。
魯迅先生:“這也是一種現在的通病。現在中國屢經介紹的法國昆蟲學大家法布林(Fabre),也頗有這傾向。他的著作還有兩種缺點:一是嗤笑解剖學家,二是用人類道德於昆蟲界。但倘無解剖,就不能有他那樣精到的觀察,因為觀察的基礎,也還是解剖學;農學家根據對於人類的利害,分昆蟲為益蟲和害蟲,是有理可說的.,但憑了當時的人類的道德和法律,定昆蟲為善蟲或壞蟲,卻是多餘了。有些嚴正的科學者,對於法布林頗有微詞,實也並非無故。但倘若對這兩點先加警戒,那麼,他的大著作《昆蟲記》十卷,讀起來也還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書。不過在社會上,大概總以為名人的話就是名言,既是名人,也就無所不通,無所不曉”。
《昆蟲記》字裡行間都滲透著對進化論的質疑,達爾文於1859年出版《物種起源》後,進化論在歐洲廣為傳播,然而,法布林卻發出了與眾不同的聲音。這正是科學界對《昆蟲記》提出批評的主要原因。當時的流行理論以自然選擇、遺傳、生存競爭為依據,認為本能是一種既得的習慣,它在某種對動物有利的偶然行為激發下表現出來。
法布林在40年的昆蟲學研究生涯中所觀察到的事實表明:昆蟲的本能是與生俱來的,它過去怎樣,將來也是怎樣。由於觀察與實驗得到的事實,與理論不相符合,因此,整部《昆蟲記》貫穿了對進化論的質疑。達爾文評法布林:“我覺得在歐洲,沒有任何人比我更欽佩您所從事的研究事業。”並援引法布林的論證來支援進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