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體會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蘇東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應該說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樂,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遊》,看看東坡快樂人生的真諦。
二、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學生自讀2分鐘,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
2、學生朗讀
3、 自己先根據註解翻譯課文,瞭解大意。
三、課文分析:
尋“樂”:
1、 思考:東坡為何深夜起行?
(月色入戶)想找好友與他一起分享月色帶來的快樂。
2、思考:他為何獨尋張懷民?
(無與為樂者)兩人都被貶但都不把貶放在心上,都愛“以山水怡情悅性”,志同道合。
(介紹張懷民:1083年被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決不掛懷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慼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思考:(1)他們兩人樂的是什麼?
欣賞美景。
(2)什麼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用明喻、暗喻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
4、思考:(1)看著這樣的美景,東坡發了什麼感慨?
設想:“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竹柏、月只是美景的象徵。哪裡沒有美?只是缺少閒人罷了。
這句話暗寫當時世俗醉心於功利的現實,也反映了他宦途失意的苦悶和隨緣自適、寧靜、心胸開闊、心無雜念的心境。
瞭解“烏臺詩案”:蘇軾以犯人身份貶黃州,無俸薪,故租50畝荒地經營。有詩曰:“不令寸土閒,飢寒未知免。”“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為口忙”之句。
佈置作業:
1、翻譯
2、練習冊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及相關背景知識。
2.疏通文意,積累重點的文言實詞,背誦並默寫文章。
3.賞析本文寫景的句子
4.感受作者樂觀曠達的心態。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________,號________,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散文、詩、詞、書、畫等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詩現存於世的約340餘首。“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_________、_________和宋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蘇軾作為傑出的詞人,開闢了_______詞風,同傑出詞人_________並稱為“蘇辛”。在詩歌上,與________並稱“蘇黃”。在書法方面成就極大,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_________。
背景銜接
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烏臺,指當時的御史府)出獄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閒官。元豐六年其友張懷民也被貶黃州,寄居於承天寺。
字音
遂()寢()藻荇()
4.重點詞解釋
念()遂()相與()中庭()
蓋()但()耳()
5.重點句翻譯
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課文初探
文章可分為幾層?請簡要概括。
課文深究
作者為什麼想著在初冬的夜裡走出戶外?
2.夜遊期間,作者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欣然起行”——
“念無與樂者”——
“遂”“尋”——
“懷民亦未寢”——
“相與步於中庭”——
合作探究
1.本文的寫景句子美在何處?
2.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微妙複雜的心情?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反覆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彙。
2、品味文中寫景的優美語句,瞭解借景抒情的方法。
方法與過程
1、誦讀,培養古文閱讀的語感。
2、品味作者蘊含在文字中的豐富情感,體會寫景與抒情的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學習他面對逆境豁達樂觀的從容心態。
教學重難點
重點:品味月色之美。理解的意境。
難點:領悟“閒人”之意,體會並運用借景抒情的寫作技巧。
教學方法:
1、品讀法,多形式,高頻率的品讀課文。
2、合作探究法
3、創設情境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播放歌曲《明月幾時有》,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簡介作者及相關資料
(設計意圖:營造氛圍,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
二、初讀,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2、教師指定學生朗讀課文並進行指導。
3、全班齊讀。
4、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同桌合作,分類積累文言詞彙並翻譯課文。區域性
疑難問題全班共同解決。
5、多媒體出示重點字詞句,當堂檢測,學生可搶答。
(設計意圖:採用搶答方式掌握重點字詞釋義,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加深學
生對字詞的理解。)
三、再讀,析“夜遊”
學生分組合作,分析交流以下問題
1、作者何以夜遊?
2、何以至承天寺?
3、他為何不去找別的朋友?
4、用原句回答寺亭賞月,見到何種景色?
5、可見其怎樣的心情?
教師鼓勵並引導明確,其中穿插背景介紹。
預設:喜悅、鬱悶、悲涼、寂寞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的學習,再緊扣文字讓學生品讀從而培養學生探究文字的能力。)
四、細讀、品“月色”
1、細讀寫景的句子,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一幅月夜圖。
2、選一名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學生對照圖畫結合想象描繪一下景色,組織全班同學評論。
3、比照文字,體會文中景色描寫的精練、生動,教師引導分析該比喻句的妙用。
4、再讀這個句子,把自己融入到這個月的境界中,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
預設:心胸開闊、寧靜、輕鬆、擺脫被貶的煩惱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想象及語言表達的能力,讓他們在領略月色之美和寫景
的妙處,體會作者內心世界的同時突破重點。
五、深讀,悟“閒”情
1、過渡:讓我們再次走進幽雅、寂靜的承天寺,在美麗的月色下,蘇軾、
張懷民或許正以一種寧靜、喜悅的心境交談取樂……那麼,他們可能會說些什麼
呢? 學生自由回答
2、討論:文中“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顯然與實際不相符,你如何理
解這句話的含義?
3、提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閒”應怎樣理解?請默讀課文,
看能不能再課文中找到一點“閒人”的身影?
教師鼓勵學生所答,然後引導集體歸納。
明確:閒情雅緻之人 樂觀豁達之人
(設計意圖:討論交流中讓學生理解“閒人”一詞的深刻含義,進而領悟作者在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從而突破學習難點。)
六、拓展延伸
你贊同蘇軾的人生態度,處世之道嗎?
學生自由發言,暢談感受。
(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暢談感悟中學會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加深對的理解,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七、課堂總結及作業
1、蒐集有關月亮的詩句。
2、為蘇軾和張懷民“步與中庭”時設計一段對話。
板書設計:
月:空明澄澈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閒人:清閒之人 悠閒之人
閒情雅緻之人
樂觀豁達之人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於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提高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標〗
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閒人”的含義。
【教學方法】
誦讀教學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月亮總會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思,古往今來,有許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懷,你能列舉一些詠月的詩句嗎?……李白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些詩句表達了思鄉、傷己、念友之情。今天我們學習的《記承天寺夜遊》在詠月詩文中別具一格,讓我們一起欣賞。(板書文題)
二、作者、寫作背景簡介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時即博通經史,長於寫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神宗時,因為反對王安石創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敵的彈劾,藉口諷刺新法的詩句,橫加“訕謗朝政”的罪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史。元祐中舊派執政,蘇軾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學士、禮部貢舉等官,不久因與舊派政見有分歧,再次外調杭州。經聖元年(1094)。新派再起,蘇軾又一再被貶,最後貶為瓊州(今海南省)別駕。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工詩擅詞,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視百代”的稱譽。
《記承天寺夜遊》寫於他被貶,謫居湖北黃州之時。
三、整體感知
1、指導學生朗讀:
⑴讀準字音:
相與(yǔ)藻(zǎo)荇(xìnɡ)
⑵讀出節奏:
念/無與為樂者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
蓋/竹柏影也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教師須提醒學生要根據句子意思劃分朗讀停頓,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讀破,領字後面需有一個小的停頓。
2、學生對照註釋,口頭翻譯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⑴學生獨自翻譯課文,劃出疑難句。
⑵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教師提示一些重要詞語,幫助學生理解文句。
①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念,想;遂,於是,便;至,到。想到沒有人與我同樂,於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
②相與步於庭中。 共同,一起
③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蓋,原來。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四、品味課文
1、這篇文章運用了幾種表達方式?
敘述、描寫、抒情
2、敘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張懷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優美
3、找出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作用?從中可看出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
繪景修辭作用特點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比喻
生動形象
如臨其境皎潔、澄清、透明
5、全句無一“月”字,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請分析這樣寫的妙處。
明確:先寫月色,“積水空明”,一泓積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明;繼寫水中之物,“藻、荇交橫”,縱橫交錯,搖曳生姿,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清;最後點出“蓋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濃。夜遊因月而起,處處扣月;寫月又不濃墨重彩,而是輕點幾筆,境界全出;寫月,不明寫,而從竹柏影入手。作者無疑是詠月的丹青妙手,這一幅月夜小景確實美妙絕倫。
6、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7、文中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賞月的欣喜,貶謫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
五、難句解疑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2、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3、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明確:
1、見“月色如戶”,則“欣然起行”,歡欣之情,溢於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尋張懷民”,張懷民才是他賞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攜同步漫遊賞月,流露出十分恬適的心緒。
4、考慮作者當時的處境。“閒”相對於“忙”來說的,由於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一個“閒”字包含著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悠閒賞月的欣喜。
六、小結
《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透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5
[設計思想]
本文是蘇軾被貶黃州之時寫的一篇小品文,僅84字,言短而意蘊豐富。初二的學生學習它並沒有字面上的困難,但要讀懂蘇軾的內心世界並不容易。本設計擬從文中的一個“閒”字入手,以一字“撬開”整篇文字的閱讀,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引導學生認識蘇軾處逆境而廓然豁達的人生態度。引入相關的資料,達成淺文深教的效果。
[教學目標]
1、正確誦讀文章,熟讀成誦;
2、抓住關鍵詞句,引用相關資料,深入解讀文字;
3、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廓然豁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請同學們看文章題目,你從題目中獲得哪些資訊?(時間、地點、事件、體裁)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直切文章題目,沒有主題先行的導語,沒有譁眾取寵的煽情,樸素無華中直指課文內容,贏取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與文字親密接觸。)
二、疏通與誦讀
(大螢幕打出沒有斷句標點的原文)
1、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給文章斷句,朗讀。
2、開啟書本,對照書本進行朗讀。
3、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章意思。
解衣欲睡 欣然起行 念元與為樂者
相與步於中庭 蓋竹柏影也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設計意圖:文章短小且文字淺顯,宜於初二學生進行斷句訓練。學生在斷句過程中,理解了文意,掌握了朗讀節奏,強化了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一舉多得。疏通文意,為下面的賞讀張本。)
三、賞讀
文章記敘了作者與友人一次月夜遊賞的經過,如果從文章中提煉出一個關鍵詞,大家會選擇哪個?
預設準備:“閒”。
2、找找他們的“閒”,從哪些細節可以看出他們的“閒”?
預設準備:
入夜即睡,閒也;見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閒也;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細,閒也。賞月的只有兩人,別人都是忙人,用別人的忙來反襯兩人的閒。唯其閒,才夜遊,才賞月夜之景。
3、那麼,這裡的“閒”到底是什麼意思?課文下的解釋是“清閒的”,你有何看法?
預設準備:
①清閒的:蘇軾當時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閒官。張懷民也是被貶謫到黃州,掛了一個閒職。他們“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所以清閒。
②有閒情雅緻的:並不是所有清閒的人,都會有如此雅興。現代生活中有很多閒人,他們寧願把時間擲在搓麻將、玩遊戲之上,是想不到安靜喜悅地賞月的。可見,這裡的閒還是“閒適”的閒、“閒情雅緻”的閒。
(學生可以自由發表意見,只要言之有理。但更多的要學生理解到閒情雅緻的閒。)
4、有參考書說這個“閒”除了上面說到的兩層意思外,還有對自己被貶謫的牢騷不平,有憤激,有悲慨。你的看法如何?可以結合文中的語句或蘇軾的身世來分析。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朗讀並背誦課文,領會凝練含蓄,饒有餘味的語言。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3、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4、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利用多媒體技術,透過畫面、音樂欣賞突破重難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品味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2、反覆朗讀,體會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師: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記者採訪放牛娃,問:“你為什麼放牛?”“賺錢。”“賺錢幹啥?”“娶老婆。”“娶老婆幹嗎?”“生娃娃。”“為什麼生娃娃?”“讓他放牛。”初聽很可笑,可是仔細一想,我們很多人,他的一生不是這樣過的嗎?
一個普通現代人的一生據說是這樣度過的:努力讀書——拼命工作——攢錢買房——結婚生子——供子讀書。看來人生很無趣啊,是不是?
我們現在來看一個人,讓這個人告訴我們人生是否無趣。
(邊說邊出示引號中文字)
師:今有一人,此人跟我們一樣讀書——“閉門書史叢,少有凌雲志”。讀書非常努力。 然後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飢”。
師:可憐啊,連肚子也填不飽。我們接著看,他也買了房,“隻影自憐,命寄江湖之上”。 飄零江湖。好不容易買了房了,他又“驚魂未定,夢遊縲紲之中”。縲紲,是捆人的繩索,象徵著牢房。這個人好象連住在家裡都不得安寧啊。他當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歲的時候,他妻子就過逝了,多年以後,他寫下這樣的句子紀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這個人的一生很淒涼。
師:我們來看看他到底活的怎麼樣?
(出示文字,念):他頻遭貶謫, 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醜態卻說:“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師:這個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後,有一個作家仔細地研究了這個人的一生,然後為他寫了一本傳記,在傳記中,這個作家給這個人下了如下結論。(出示文字)
(念):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的。
師:這個人就是蘇軾。
二、初讀
1、生介紹蘇東坡。
師:蘇東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應該說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樂,而我們很多人平平常常的過日子,卻說人生無趣。看來我們真的該好好的學一學蘇東坡,問問他為什麼能過得如此快樂。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遊》,希望下課的時候大家能從東坡這裡取到快樂人生的真諦
2、學生自讀2分鐘,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
3、學生朗讀
4、 聽錄音朗讀,比較不足在哪裡。再齊讀。
5、 讀懂了嗎?請針對文中不懂的字詞句提問。
三、尋“樂”
1、 找原因:東坡為何深夜起行?(月色入戶)想找好友與他一起分享月色帶來的快樂。
2、 尋人物:他有很多朋友,為何獨尋張懷民?(無與為樂者)兩人都被貶但都不把貶放在心上,都愛“以山水怡情悅性”,志同道合。
(介紹張懷民:1083年被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決不掛壞與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慼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賞月景:說到樂,人們想到的是“吃、喝、玩、樂”,
(1)他們兩人樂的是什麼?欣賞美景。
(2)什麼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衷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的分析。月,竹柏影。
(3)翻譯。
(4)齊讀,並背誦這句話。
四、“閒”的深究
1、發感慨:看著這樣的美景,東坡發了什麼感慨?
(1)“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2)翻譯。
(3)竹柏、月只是一個象徵——美景的象徵。
(4)原句=哪裡沒有美?只是缺少閒人罷了。
2、閒人為何意?
(1)瞭解“烏臺詩案”
(2)蘇軾以犯人身份貶黃州,無俸薪,故租50畝荒地經營。有詩曰:“不令寸土閒,飢寒未知免。”“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為口忙”之句。
(3)閒人:閒情逸致的人。(齊讀、背誦這句話。)
(4)再次齊讀,應讀出感情:樂、悠閒。
3、師:這樣看來,閒很難做到,怎樣才能“閒”?在文章中有無告訴我們?
生:各抒己見。
王國維:“一切景語皆情語”。東坡的景語透露了他怎樣的內心世界?
生:各抒己見。
明確:寧靜、心胸開闊、心無雜念。
師:常人有何雜念?
追名逐利
五、總結
現在回過頭來,回答上課前的問題,如何才能是自己的人生快樂呢?
(1)羅丹:美是到處都有的。
(2)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即是主人。
(3)胸中廓然無一物。
六、佈置作業
1、月的詩句。
2、請同學們也來寫一段景色描寫。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透過自由朗讀、補讀、演讀、助讀資料輔助朗讀等多種形式的誦讀過程,獲取文字內容的整體感悟、分層次理解、細節處品讀等知識,掌握透過不同方式咬文嚼字理解內容的技能,培養能夠在人生逆境中不斷與自我和解,用豁達灑脫的積極心態面對人生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分層次理解文字內容,品悟作者的人生體驗
課時:
1課時
教學輔助:
多媒體
文字型別:
誦讀型+主題型文字型別
教學過程:
匯入:今天我們學習宋代男神蘇軾的一篇經典文章《記承天寺夜遊》。這是一篇記述性很強的文言文,那麼今天這節課我們採用的學習方法也很有趣,一起來看。
【投影展示】
學得精彩的標誌是讀得精彩
讀通故事——整體概讀
讀品意境——讀出文字中的詩情畫意
讀悟心境——讀出敘述中的起伏跌宕
讀懂人生——讀出言辭中的心路歷程
過渡:
四次誦讀,四次挑戰,幫助大家理清層次,理解主題,感受和學習文字的魅力。來,讓我們一起開始挑戰吧!
(點評:開門見山的匯入語直接引導學生進入文字,教學目標清晰,學習步驟清晰,眉清目秀。)
第一部分
讀通故事——整體概讀
1.自由朗讀,梳理線路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結合課文內容完善板書資訊:
【投影展示】
全文內容及重點字讀音,配樂自由讀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老師板書:簡筆畫中間部分標註“承天寺夜遊”突出“夜遊”二字,在右側依次畫上箭頭標識,由學生歸納完善行蹤,提示使用動詞概括為兩字詞語,提示“起行”與“賞景”。)
明確:起行尋友夜遊(賞景)抒懷
(反思:
1.此處講課時設定為配樂朗讀,學生便不自覺的形成了齊讀的形式,反而失去了自由讀的意義。只有充分的自由讀後的思考,才能有助於學生去理解文章內容,便於梳理出行文思路。
2.在概括詞語補充填空的內容設定上是否可以考慮在自由朗讀後的自由概括,這樣更加能夠體現出多元化的資訊要素,進而去整合完善。如此一來,我想在充分的朗讀的基礎上應該能夠更清晰作者的思路。)
2.默契齊讀,理出層次
過渡:
同學們,透過大家概括出的四個關鍵詞,我們瞭解到了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蘇子和朋友懷民夜遊承天寺所見所聞所感,這一篇古文雖只有一段話,但卻表達了不止一層的含義,古人講故事講究“起承轉合”,現在,就讓我們試著再讀課文,用停頓讀出文章的四個層次。
(學生齊讀,根據梳理出的行蹤圖,在每一個層次後停頓。)
【投影展示】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起)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承)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轉)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合)
(稍加分析朗讀每一個層次時的情感,全班齊讀。)
(反思:
1.正是因為缺少了第一個環節的充分朗讀,也就在齊讀的時候學生並不太默契。這個環節的推進前提是在第一環節的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的,進而過渡到文章內容的層次理解;
2.在“起——承——轉——合”的解釋上時候可以考慮學生較為熟悉的“敘事——寫景——抒情”,而“敘事”就包含了“起——承”兩個部分。如此而來,應該更好理解。)
過渡:
大家很有默契啊!接下來我們就開始下一個挑戰吧——
第二部分
讀品意境——讀出文字中的詩情畫意
【投影展示】
請你用這樣的方式來說話:(第一個空格內容可以是原句,也可是原句中的關鍵詞)
從“”,我讀出了一個的夜晚
我讀出了的夜景
(學生自由展示)
預設:
從“月色入戶”,我讀出了一個明亮的夜晚
從“月色入戶”,我還讀出了一個寧靜的夜晚
從“庭下如積水空明”,我讀出了一個空明的夜晚
從“月色入戶”的“入”字,我讀出了一種有些喜悅的,快樂的夜
從“蓋竹柏影也”的“蓋”字,我讀出了蘇軾的灑脫,這是一個隨性的自由的夜晚
……
(反思:
1.這個環節的問題設定上不夠清晰,讓學生一時間無法清楚明白應該如何作答,是否可以在提問時明確:“請你從本段中寫景的句子中找到奧秘”聚焦到“寫景句”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回答;
2.應該更加細緻地注重課堂生成,如:
(1)學生在賞析“月色入戶”的“入”字時,從擬人的角度入手,同時學生提問:“如果換成灑字,是不是就不是擬人了呢?”其實在這個問題上可以進一步說明翻譯時我們可以用“進入”等擬人的詞語來解釋,返回來思考作者這一個“入”字寫得好;
(2)學生在賞析“庭下如積水空明”一句時,有人誤解為“水的清明”,而這個問題也正是考點,難點,此時教師應該及時引導或同學們思考正確的解釋是什麼,發現了“如”就理解了比喻的修辭,進而明白此處寫得還是月的皎潔,在寧靜之夜,寫下了空明之景,進而引導理解“空”,有庭院景色之空明,更有內心深處的空與靜;
(3)“竹柏”的適度拓展,引申為“君子”是否更契合主題;
(4)解釋寫景之句可以配合著板書展開解讀,如此更能直觀地理解內容。)
過渡:
【投影展示】
同學們,作為宋代文人,蘇軾有典型的宋人的特色,他雅緻,內斂,蘇軾的月,是清空灑脫的。
借明月寄相思: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美好祝願)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悽清愁苦)
借明月訴衷腸:
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無可奈何、不安現狀)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永遇樂》(清夜無塵、月光如銀)
(學生齊讀感悟)
(點評:此處的寫月詩句的拓展能夠讓同學們更開闊的理解到蘇軾對月亮的特別情感,同時對於下一部分情感的展開提供便利。)
歸納過渡:
在這樣一個寧靜之夜,作者懷著怎樣的心情來欣賞如此空明之景,(教師板書為承天寺的圖畫左邊)蘇子和好友懷民是什麼樣的心情境遇如何呢?一起來看——
第三部分
讀悟心境——讀出敘述中的起伏跌宕
根據提示,補寫內容,演讀文字,深入思考
【投影展示】
請你根據上下文內容補充“我”和懷民的表情動作語言或心理等,想象當時的場景。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
蘇子想/說: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
蘇子想: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
懷民說:“”(新增動作)
蘇子說:“”(新增動作)
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蘇子:“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動作描寫)
(學生分小組自由活動)
(學生演繹,惟妙惟肖,精彩絕倫)
(反思:
1.此處教師做得比較好的地方在於針對學生的展示能夠一針見血地有針對性的指出優缺點,如第一個展示小組對於上下文的理解不夠,也就導致補充的語句缺少過渡性,但是在文采上給予學生充分的鼓勵,點明第二組的同學在懷民的情感把握上做得比較好,第三個小組的背景內容補充是一大亮點,這樣一來對學生應該有很強的指導性;
2.如何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呢?其實此處被貶之身的背景應該適當地補充給學生,再這樣的背景下也就更能夠激發學生對人物心理的揣摩,而不是僅僅侷限在文字上思考;
3.小組展示應該更加精要,同時可以考慮上臺展示的形式是否更好。挑選最有代表性的小組展示後,著重拓展擴充“閒人”的理解,說透“閒人”,身體有閒,無公務可做,心裡有閒,面對困境只能自嘲,進而開解自我,這是一種複雜的情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而再讀句子,揣摩情感會更好些。教師在這一個部分有點著急,就著問題展開來討論問題,應該是一種接下來需要需要修煉的本領。)
齊讀: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歸納:
同學們,在精彩的表演之後,我們看到之人
(學生自由補充:閒適之人、自由之人、灑脫之人……補充板書在左側黑板上)
【投影展示】
承天寺夜遊,
寧靜之夜,
空明之景,
閒適之人。
(生讀,生記筆記)
過渡:
同學們,作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很高啊,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
第四部分
讀懂人生——讀出言辭中的心路歷程
【投影展示】(配樂朗讀)
元豐二年(某年),蘇軾因“烏臺詩案”獲罪入獄,隨後被流放至湖北黃州。
在黃州,蘇軾的月,是現實的鏡子。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元豐三年(某年)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bìn)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元豐五年(公元某年)春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suō)煙雨任平生。
料峭(qiào)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前赤壁賦
(元豐五年)
蘇軾徜徉在赤壁古戰場中,
在“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的月景中,
同行遊客們“誦明月之詩,歌窈(yǎo)窕(tiǎo)之章”。
當有人悵然悲觀地“哀吾生之須臾(yú),羨長江之無窮”,
嘆不能“挾(xié)飛仙以遨(áo)遊,抱明月而長終”之時,
東坡卻給出了思考的結果: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盡,用之不竭。”
明月亙古不變地懸照在他眼前,他也主動融進了無邊的月色中,盡情享受江上的清風,山間的明月,俯仰天地,忘懷得失。
(反思:
1.課件製作中這個環節的配樂音量控制還需要注意,同時可以加入學生的朗讀豐富形式;
2.預設在朗讀的過程中把握關鍵詞來分析作者的心路歷程在時間上還顯得有點侷促;
3.過渡中還可以引導學生廣泛蒐集資料深入理解詞人的心路歷程,達到論世知人的目的。)
總結
這一路走來,東坡以如仙的風骨,達觀積極、順其自的心態面對人生,在與清風的交流、明月的融合中實現了對自身的超越。
他的灑脫與自我超越,更是今天的——
【投影展示】
《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起)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承)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轉)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合)
(反思:強化閱讀還是應該引起重視,在經過一節課的分析之後,學生對於作者心境的把握肯定與剛起頭不同,那麼就需要趁熱打鐵再次齊讀課文,努力讀出作者的心情。)
葉嘉瑩先生說得有趣,東坡是個天才,是個沾染了幾分仙氣兒凡人,他的一生都在用這“仙氣兒”來解脫人生的不幸,他的一生教給我們如何與世界和解,如何與自我握手言和。
課後作業:
【投影展示】
請你動手寫寫自己的感悟吧!關於蘇軾的,關於人生的,無論如何,只要用心就好。
【板書設計
【附錄】
自評:
與自我和解,是一生的功課
——《記承天寺夜遊》公開課自評
晉城愛物學校時慧慧
這是自我的一次新的嘗試,或者說是一次挑戰。當我確定了誦讀型文字型別的時候,我明白這節課也是對於如何能有效運用誦讀這樣的形式推進教學目標達成的一次挑戰。
回想起這一堂課,從備課準備開始,過程便是極度艱難的,因為日常教學中掌握的朗誦方式太過於匱乏且單一,搜尋枯腸也還是想不出該怎麼展開。一遍又一遍地朗讀文字,當我發現了“起承轉合”的內容變化的時候,想到了餘映潮老師的朗讀四步驟,依靠什麼方式完成文字梳理,自由朗讀思考歸納進而默契齊讀,明確內容。事實證明,這樣的自由朗讀方式是可以推進基本的層次梳理教學的;在賞析經典句子的環節,我想到了王君老師的誦讀型文字處理方法,對比讀、補讀、演讀,這樣豐富多彩的方式都是完全可以借來一用的,課堂流程走下來發現,這樣豐富的方式能夠分層次推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整堂課,我基本做到了指令明確、目標清晰,能夠將新舊知識前後串聯,以多樣朗讀、重點問題為主線貫穿課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板書設計新穎獨特而且能夠契合文字內容,思路清晰,並且能夠展現出教師紮實的基本功和較高的綜合素質,對我來說,這是一節充分展示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符合課標要求的一堂較為成功的公開課。
與此同時我也明白了,任何一節課,任何一件事,都不可十全十美。很多環節在思考的過程是美好的,甚至是自認為簡單容易的,但確實又在實際進行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很難理解問題所在,或者說因為教師的耐心缺失而導致課堂時間分配中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失誤,歸根結底,還是不夠精煉,想要表達的多,放手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或者說留給學生的思考的空間還是太過於狹窄,這樣看來,在主題的探究上就會出現一些講不透,說不清的問題,敢於取捨顯得非常可貴,或者說圍繞著教學目標而設定課時的關鍵點講解也很重要。
每一節課在下課鈴聲敲響的那一刻,都會在我們的內心產生出很多的情感,興奮地、遺憾的,交織在一起,讓你欣喜地看到一些亮點之外免不了還會感慨:如果能……就好了……並且在這過程中總是想到會有很多地方需要推敲,可做修改,甚至是在這不斷完善的過程裡日益完善。然而,語文課的魅力恰就在於,當我們在對於字詞理解不盡相同的情況下去開展教學的時候,課堂裡的每一個孩子都會在我們的引導中衍生出無數種自我內心的感悟,然後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課堂生成,而這每一份獨一無二,是知識的二次轉化,是思維的碰撞,更是靈魂深處的對話,也許因為這些臨時生成而“擾亂”“打破”了原定計劃,甚至會讓人感受到緊張焦慮侷促不安,甚至是因此而中斷、暫停、陷入僵局,但你終究不能否認,這份擁有殘缺的不完美,才恰恰是課堂最美好的地方,才是於我們而言最有意義的地方,這一路走來,才明白:接受自我的不完美,接納課堂的殘缺,認可每一個孩子的獨特思考,這些才是人生最寶貴的體驗,今天的這堂課,我們讀懂的應該也是東坡心中那一份豁達釋懷,最終明白:與自我和解,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的重要功課。
作者簡介
時慧慧,山西省晉城愛物學校初中語文教師,晉城市模範教師,晉城市名師培養工程初語組學員,王君青春語文名師工作室成員。願用虔誠之心,真摯之情,描繪出最美妙的語文的顏色,不負此生。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8
最近,在閒暇之餘,我觀看了一些列《記承天寺夜遊》的課例,感觸頗深。對於新課程改革,雖是處處可見,時時可聞,聆聽大師們的講座,觀看優秀教師的示範課,但新課程教學應如何具體操作,我可謂茫然,心中無數。尤其是文言文教學的現狀,讓人非常的不滿。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毫無生機,毫無樂趣。更為可惡的是每次期末考試,學生文言文的得分率不到70%,尤其是課外文言文閱讀,大多數學生的得分率竟然達不到30%,文言文教學效果之差可想而知,學生運用文言文知識和遷移能力可謂空白。
《語文新課程標準》,其中對文言文教學是作如下描述的:
1、文言文教學目標::
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
2、在閱讀評價中規定;
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藉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
3、在閱讀教學中的建議:
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
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無疑,這些理論不僅在思想上幫助我們進一步成熟,而且在行動上給我們指明瞭方向。聽完幾節同樣的《記承天寺夜遊》的課,就像讀完一篇篇文質俱佳的文章,又似聽完一曲曲悠揚悅耳的樂曲,或如欣賞完一部部精彩紛呈的影視劇……令聽課者回味無窮。這些課應該說執教者本人和聽課者都擁有了良好的“課感”。在“導語”效果的期盼,對教學環節起承轉合的“預設”,對教學高潮設定的展望,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期待都達到了預設的目標。蘇軾的詩詞輔以優美的音樂和古典的畫面,這樣良好的蓄勢開頭,極好地調動了學生興趣,使學生沉浸在蘇軾的魅力世界中。教師積極參與到文章的背誦中,極大的激起學生的背誦慾望。如鼓勵學生向老師挑戰,即師生朗讀比賽。該環節設計新穎,完全出乎學生的意料,更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學生的鬥志昂揚,熱情空前高漲,把朗讀推向了高潮。兩分鐘準備時,學生一個個搖頭晃腦、抑揚頓挫的朗讀,挺有感情的。學生準備後,男女生各選派一名代表挑戰老師。比賽開始,男生雖有點緊張、拘謹,但不一會兒,便漸入佳境,朗讀不僅流暢,而且蠻有感情。女生的朗讀可謂是長江後浪推前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僅聲音婉轉悅耳,流暢自然,而且聲情並茂,教室頓時想起了熱烈的掌聲。輪到教師出場了,開始誦讀:“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為與樂者……”有點拗口,頓時掐住了。學生們高興地笑了,說道:“老師,您背錯了!”教師故意頓了頓嗓音,笑著說:“老師可以再來一次嗎?”得到默許後,教師又重新融入文字,開始聲情並茂的誦讀課文。課堂再次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點評開始,學生的朗讀水平超過了老師,老師將一份特殊的禮物送給了學生。接下來的課堂學生則顯得忘我,完全忘記了聽課的老師們,學生的表現可謂異彩紛呈。
精彩之一: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如竹柏影也。(叢中蛙鳴不斷,空中流熒飛舞,村中狗吠雞鳴,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
你認為添上這些語句好不好,為什麼?
此時的教學竟能如此水到渠成,將問題丟擲後,思維敏捷的同學馬上說:“老師,我認為添上這些語句不好,因為,它寫得是夏天的景觀,季節不對。”接著有的同學補充說:“我也認為添上這些句子不好,因為原文以積水空明的月光和藻荇交橫的竹柏影來描寫月色之美,不僅創設了一個幽靜淡雅的意境,而且也寫出了月色的空靈之美,而加上這些語句,則破壞了這種清幽淡雅的意境。”
難道這不是語文課堂的奇葩嗎?有這樣的理解和品味,難道不比單方面的解讀更好嗎?
精彩之二:刪一刪,品修辭:
A、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B、庭下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
你認為刪去原文中的“如”、“蓋竹柏影也”,可以嗎?
學生在亢奮的狀態中朗讀著、思考著,感覺句子有點彆扭。,不一會兒有同學說:“老師,我覺得此處不可刪,因為刪去之後,完全改變了原意,變成庭院中積水空明,積水中藻荇交橫,與原文不符。”
教師不失時機的提示:從修辭的角度上看,你覺得可以嗎?她略一思考,說;“不行,因為作者運用比喻,將整座庭子注滿了水,水本是無色之物,實有其物,看似卻無,月光不正是如此嗎?而且“空明”一詞,更是妙絕,用“空”去修飾一種色調,可謂新穎之極。”。有的同學搶著說:“我覺得作者把庭中當作水中來寫,說水中藻荇交橫,給我一種如臨水池之感,但在“蓋竹柏影也”中,卻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是作者把庭院想象成一湖池水,實在出人意料,很有新意,是一種空明的意境。”
教學的至高境界是無言,此時無聲勝有聲。此刻的我們就是這種享受吧!
無論是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還是對文字主題理解和作者的情感的感悟;無論是課堂氛圍的營造,還是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這些課都是值得稱道的,是一種和諧的、享受性的學習。對於經典,教師不僅僅只要求學生琅琅上口,自己也作好了表率,執教者很好的起到了示範的作用。課堂上,我們看到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躍躍欲試,每個學生臉上都洋溢著競爭的活力,很是難得。一堂課若能讓大部分的學生覺得學習是很有意思的活動,那我們能有什麼理由否定這是一堂好課呢?
在古今中外的眾多文學家裡,蘇軾是那麼與眾不同的一個。再苦澀的遭遇,再難言的辛酸,再激憤的心境……在他這裡,都能奇妙地變做美的化身,以最美的姿態永遠留於青史之中。哪怕是最平淡無味的地方,在內心芬芳的他那兒,都有風景。《記承天寺夜遊》就是這樣一篇“妙手偶得之”的佳作。區區84個字,有情節,有懸念,有美景,有情思……箇中滋味,頗有深意。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9
一、匯入:
1、美麗的月色會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還記得有哪些描寫月亮的古詩句嗎?面對一輪明月,詩仙李白曾感嘆道:“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望月懷遠》【唐】張九齡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宋】蘇軾
2、一輪明月牽動了無數古人的情腸,他們或借月抒寫相思愁緒,或借月表達美好祝願。當蘇軾因莫須有的罪名被貶黃州,他會借月抒發怎樣的情懷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蘇軾的作品《記承天寺夜遊》(板書課題、作者。)出示學習目標:
有味地朗讀課文有味地細品語句深挖詩人的情感
3、作者簡介(學生讀大螢幕)
蘇軾(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覆朗讀,整體感知。
1、聽範讀,要求注意讀音、停頓。
2、學生自由讀。
3、一生讀。4、再齊讀:讀出一點文言的味道,讀出一點寧靜的氛圍,讀出一點夜遊的興致,讀出一點複雜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決障礙。
1、利用課文註解,讀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點字詞意思、句子意思。一生朗讀一句,一生翻譯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語言說說課文的意思。
4、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文章寫的是蘇軾晚上睡不著覺,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張懷民,兩人一起賞月。
四、讀出作者,讀出情感。
1、你從“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讀出什麼?(讀出傷感)
A.十月已入寒秋(讀出淒涼)
B.十二日夜,臨近十五月圓,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讀出憂愁)
2、帶著這種體會齊讀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讀出失落、欣喜)
4、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末寢,相與步於中庭。
點撥:(1)無與:沒什麼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讀出失落)
(2)遂字型現作者怎樣的心理?毫不猶豫(讀出果斷)
(3)為什麼尋張懷民?張懷民何許人也?
預設: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淪落人。
5、懷民亦未寢。最重要的是哪個字?可看出什麼?
6、相與步於中庭。(讀出享受)
五、細讀品悟、焦點探究。
1、這樣的一對閒友閒步與中庭,看到了怎樣的月色?
出示: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師:這月色有什麼特點?誰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這月色?
生:庭院中波光一片,原來是月光皎潔而又空靈;水草交錯縱橫,原來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2、由月光想到澄澈的水、影子與水草,不但縱橫交錯的形狀像,有清風拂過時,那影子微微搖晃,彷彿水草在浮動。
這裡有恍然大悟的感嘆。很天真。由此我們推想,他剛才肯定迷失在這月光裡。忘記了月光,忘記了自己,可謂是物我兩忘、天人合一。
3、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輪明月彷彿正穿越時間的千山萬壑向我們走來。這麼美的句子我們應用什麼語氣來讀呢?(欣悅的、欣賞、心胸開闊、心靈透亮、忘卻煩惱、忘卻得失、心無雜念、超脫榮辱、心如明鏡、超然物外的語氣)。下面讓我們逐層讀出以上的感受。
4、其實,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感受:
(1)帶著“開闊、空曠、月光照亮萬物”的感覺讀“庭下如積水空明??”
(2)帶著“心胸開闊、心靈透亮”的感覺讀“庭下如積水空明??”
(3)帶著“忘卻煩惱、忘卻得失”的感覺讀“庭下如積水空明??”,你現在已經忘記了因為作業被批評的不快,忘記了因小矛盾對同學的埋怨??
(4)帶著“心無雜念、超脫榮辱”的感覺讀“庭下如積水空明??”,你現在已經忘記了月考的失利。
(5)帶著“心如明鏡、超然物外”的感覺讀“庭下如積水空明??”,你現在忘記一切,讓身心飄浮於月光之中,空無一切,忘乎所以??
5、大家的朗讀給我的感覺是具有身臨其境之感。我們來齊讀課文,再次感受月色之美吧!(師生齊讀課文)
6、好美的月色呀!同學們用幾個美詞來修飾一下這明月吧?
出示填空:的朗月世界(澄澈透明!空靈!皎潔無暇!清朗幽美!)
7、(板書)澄澈透明、皎潔空靈、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六、有味地賞析
不光月色美,還有好多的美點。〔幻燈展示〕請談談自己欣賞到了課文中的一點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詞之美,一句之美,結構之美,層次之美,描寫手法之美,表達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相與步於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張懷民的悠閒默契之情。(默契之美)“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寫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朧之美。(畫面之美、寧靜之美、色彩之美)
生:“蓋”原意是“原來是”,可看出作者欣賞景物時很沉醉,沉入進去了,覺得那些月色就是積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會才發覺是竹柏影。
師:沉醉其中,產生幻覺。
生:“閒人”二字可見作者被貶的憂愁,但對現在的生活持樂觀態度。
師:呵呵呵,不只是對現在的生活,對未來的生活也是很樂觀的。
總之,我們可以明確這篇課文有“六美”
1.美在內容的精緻。一個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5個字表現出來的。
2.美在內容的豐富。寫了一晚、一遊、一景還有一感,這麼短的文章卻有著這麼豐富的內容。
3.美在結構的靈動。別看只有一個段落,但起承轉合,起伏有致。
4.美在月色描寫。特寫鏡頭,寫月色而不露痕跡。
5.美在情感的波瀾。
6.美在“閒人”的意味。
七、探究情懷
1、一起讀最後三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2、哪個夜晚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竹柏,只是少了像我們這樣兩個閒人罷了。
3、你認為文中“閒人”是怎樣的一種人呢?(具有閒情逸致,興趣高雅之人)
5、蘇軾在被貶的境遇中依然能夠邀友同樂,踏月夜遊,何其灑脫!透過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個有著怎樣人生態度的蘇東坡?同學們用幾個美詞來讚頌一下蘇軾的曠達胸襟吧!出示板書填空:的曠達胸襟(積極樂觀向上。從容面對苦難。豁達樂觀。不慕名利,坦蕩豁達。)
7、(板書)積極樂觀、坦蕩豁達的曠達胸襟
8、什麼樣的人才能悟到這樣的境界?(熱愛生命、逆境堅守)
9、請大家再誦課文,在誦讀中進一步感受蘇軾豁達的情懷。(齊讀課文)
八、回味內化,點撥延伸
1、誦讀改編的詩文,讓我們用悟的心態再來觀照一遍文章,感悟一下作者和自我。《遊承天寺》
欲睡難眠月入戶,
欣然相與步中庭。
積水空明竹柏影,
何夜無月少閒人!
2、蘇軾完美的人格,是我們人生最好的導師。
九、結束語:
人生之路,充滿坎坷。面對困難,蘇軾用他“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樂觀,用他“但少閒人如我兩人者耳”的曠達、用他“西北望,射天狼”的豪邁,穿越千年時空映照了我們,也祝願我們面對困難時,也能像東坡那樣,心靈永遠澄澈明淨,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作者遊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戶,無與為樂。
描寫月光美景的語句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表達作者微妙複雜的感情語句是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主旨句)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透過多形式的分層朗讀,把握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能夠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遭貶謫後複雜的幽微難言的思想感情和曠達的心境。
教學方法:
(層次性)朗讀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課前熱身:
蘇軾印象
師:有關蘇軾,你對他有哪些瞭解?
生答。
多媒體出示:蘇軾相關常識及本課寫作背景。
師:今天老師就與大家一起,共同欣賞大文豪蘇軾筆下這篇精美的散文《記承天寺夜遊》。
解題:
資訊:時間、地點、事件、體裁(透過變題明確遊記)
師:透過題目我們明確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事件,那麼,夜遊人物是誰?他為什麼要夜遊承天寺?在承天寺他欣賞到了怎樣的美景?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文字。
讀悟全文: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指名讀文,正音。齊讀課文,讀準。
2、選讀文句,強調節奏。再讀課文,讀準節奏。
3、自讀課文,讀熟。 同桌熟讀比賽。
4、去標點小組競讀。
思考:結合標題概括文章內容。(蘇軾和張懷民在承天寺夜遊)
師:在初步把握文章內容之後,讓我們繼續走進文字。
(二)譯讀課文,理解文意
1、結合課下注釋翻譯文字,勾畫自己有疑問的詞句。
2、置疑釋疑。
3、明確重點句翻譯,詞語解釋。
4、譯讀全文
5、結合詞義指導朗讀。
6、填空背誦
師:課文結尾作者自稱為“閒人”,其實,在本文當中,一個閒字,作為文眼,統攝全篇。那麼,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這份“閒適”?
(三)品讀課文,領悟閒情
1、默讀課文
思考: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這份“閒適”?
2、小組交流
答案提示:(1)入夜即解衣欲睡。
(2)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賞月的欣喜
(3)與張懷民步於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麼仔細。——漫步的悠閒
(4)結尾自稱“閒人”。——人生的感慨 貶謫的悲哀 自我排遣的達觀
3、師生對讀
4、賞美景
(1)指名讀。
(2)同桌交流賞析。
(3)班內交流。
引導生答:用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作積水,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寫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和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表現了作者的賞月的欣喜之情。(寫景句的賞析指導:修辭+內容+情感)
縱深點撥:
A、換一換,賞修辭
師:如果老師把原句換做為“庭下如積水空明,竹柏影像藻,荇交橫”好不好,為什麼?(比喻以隱喻先聲奪人,造成一種庭院有水的錯覺,原文有錯覺頓釋後恍然大悟的感覺。同時也達到了一種以實寫虛,已有襯無的效果)
b、選一選,品意境(聽讀)
聽背景音樂,讓學生選擇更合適的。你認為選擇哪一首較好?
(生答)
師:哦,後一首更適合這篇文章的意境,為什麼?
(生答)
師: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清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渲染出了一種清幽寧靜的氛圍。
c、寫一寫,悟感情.(寫讀)
發揮自己的想象,改寫成幾句散文化的語言。
d、比一比,
師:同學們,你知道哪些寫月景的詩句?
小組競賽。(拓展讀)
師:哦,自古以來,月亮,是人們心中聖潔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詠的物件。同學們剛才說到了那麼多寫月景的詩句,但是大家發現了沒有,剛才我們所說的句子都含有月字,而這篇課文當中的“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一句卻不含一個月字,正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師:空有滿腔抱負,卻不得重用。但他卻能拋開世俗的煩惱,忘卻自己被貶的不幸遭遇,直麵人生的困境。眼前,只有這片美妙空靈的世界,可見他的內心是多麼地平靜,纖塵不染。
“江山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這份閒適又何嘗不是他樂觀曠達胸襟的寫照呢?
課堂拓展:(拓展讀)
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他身行萬里路,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
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醜態,說:“眼前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林語堂《蘇東坡傳》
“他俯仰無愧於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閒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無數傳世傑作。” 法國《世界報》對“影響世界十大名人”的評說
師:《記承天寺夜遊》僅僅84字,閒人蘇軾踏著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經典。接下來讓我們再次走進文字,跟他們一起閒庭信步,感受那一份從容,接近那一份超脫。
配樂朗讀。
課堂反饋:
同學們,學了本文你對蘇軾又有了哪些新的瞭解。
結語:願我們的心靈也能永遠澄澈明淨,願我們的人生能夠更加豁達從容!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透過誦讀,培養語感。
2.理解文中的重點語句,並做積累。
3.培養用樸素的語言表達情感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反覆誦讀,欣賞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悠閒、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領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懷曠達之美。
2.學習作者樂觀的心境,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
重點難點:
1.重點: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寫並體味意境。
2.難點:領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懷曠達之美。
教學方法
學、探、導、練(即自學、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師引導、課堂練習)與誦讀法相結合。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讀通讀懂課文內容,“攔路虎”留在課堂討論。
老師:製作“教學設計”和“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文
上課:同學們好!
請同學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各位領導與同仁的到來。
上課之前,先請大家欣賞幾幅圖片,用心聆聽美妙的樂曲。(點選多媒體)
匯入:展示月夜圖片,教師匯入本課(第12個圖片)
導語:
月亮,撩人心扉,有時她給人若有若無的希望,讓人產生無限遐想。有時又無情地觸及你的痛處,傷人情思。……
附: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月色入戶
夜遊之因
敘事
欣然起行
月色——積水空明
繪景皎潔
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悲涼灑脫
抒情漫步的悠閒達觀
人生的感慨
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
教學反思: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2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以遊記形式抒發“閒人”之“閒情”的散文小品,全文僅84字,卻蘊涵深厚。起筆交代夜遊承天寺的緣由,中間寫所見美景,收尾抒內心感慨。作者將這“閒人”這種超脫的情感融入記敘、描寫之中,看似無情,卻處處用情,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閱讀此文,眼前猶如展開一幅筆墨淡雅的畫卷。雖無雄闊的氣勢,卻給人以清新、恬適的感受。
【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與閱讀能力,對於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能很容易接受這篇短文,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理解、背誦、創新的學習活動中來。
【教學設想】
本文寫於蘇軾被貶黃州期間,篇幅雖短卻極具獨到藝術魅力。寥寥數筆,寫景如繪,行文自然,宛如行雲流水,一個“閒”字更是創造了一個豁達超脫的淡遠境界,揭示了極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極品。
本設計旨在以朗讀為主線,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引導學生通過了解蘇軾的坎坷經歷,品讀領悟“景語”中的“情語”並與之產生情感共鳴。讓學生在主動學習中積累語言,在各抒己見中昇華認識,在知識的積澱和積極的思維中,接受一種人格的影響。構建平中見奇,奇中求實呈現和諧深厚具有跌宕之美的語文課堂。
【教學目標】
1.熟練朗讀課文,讀出文章韻味。
2.掌握重點字詞,瞭解寫作背景。
3.欣賞月色美景,領悟作者閒情。
【教學重點】
在朗讀中體味寫景妙處領悟作者情懷,透過誦讀品味出文章的意境。
【教學難點】
“閒”字的深蘊內涵,體會作者豁達樂觀的心態。
【教學方法】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創設情境法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走進古典詩文的世界,我們發現處處都有月亮的影子。這輪明月曾照亮了《詩經》的河畔,曾驚擾了鳥兒的安眠,也曾打溼了鄉書的封面……請同學們回憶所學過的古詩文,你想起了哪些有關月亮的名句?(學生髮言)
背景材料:公元1079年,蘇軾因為被人指出用詩歌來誹謗新法,其政敵以“訕謗朝政”的罪名把蘇軾投進監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後蘇軾被貶黃州,成為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籤書公事,近乎於流放。
簡介黃州對蘇軾的重要意義。
一輪明月牽動了無數古人的情腸,他們或借月抒寫相思愁緒,或借月表達美好祝願。當蘇軾因莫須有的罪名被貶黃州,他會借月抒發什麼樣的情懷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要求注意字音和節奏。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3、指名學生朗讀。要求其他學生做點評。
4、生有感情齊讀課文。
三、再讀課文,疏通文意
1.藉助課下注釋,翻譯課文,圈劃疑難字詞。
重點詞語:
①欣然起行。(高興的樣子)
②念無與為樂者。(思考、想到)
③遂至承天寺。(於是、就)
④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只)(罷了)
重點句子:
①念無與為樂者。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③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2.合作解決疑難問題。
思考問題:
1、作者為什麼夜遊承天寺?
答案預設:①外界景物的觸動(月色);②作者當時的境遇(被貶)。
背景材料:公元1079年,蘇軾因為被人指出用詩歌來誹謗新法,其政敵以“訕謗朝政”的罪名把蘇軾投進監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後蘇軾被貶黃州,成為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籤書公事,近乎於流放。
2、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慨?
分組討論,交流明確。
3.譯句小檢測。
四、質疑探究
1.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問題。
2.師生歸納出主要問題,各學習小組進行討論交流並選派一代表發言。
3.在學生髮言過程中教師進行引導點撥,完成對重點內容的探究。
4.背誦課文。
重點問題預設:
1.“閒人”是什麼意思?文中哪些地方透露出作者之“閒”?
(適時簡介寫作背景。)
2.請為“閒”字組詞,並說明理由。看誰組的詞最能體現“閒”之內涵,最契合文意。(引導學生結合文字體味探究,各抒己見。)
3.欣賞寫景句。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月色美景。
聽讀。請一位同學朗讀,其它同學邊聽邊想象畫面。
美讀。讀出形象、韻味。
4.“一切景語皆情語”,這空明的月色折射出“閒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明確:豁達、坦蕩、樂觀……
五、拓展
簡介黃州對蘇軾的重要意義。
此刻,面對著空明的月色、豁達的蘇東坡,你想說些什麼呢?(學生暢所欲言)
六、結語
蘇軾一生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為此屢遭貶謫,歷經坎坷,但無論走到哪裡他都能在江山風月中自得其樂。他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豁達樂觀的堅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歷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經典永遠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遠年輕!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請常讀一讀蘇軾吧,願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淨,願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七、作業設計
讓學生寫一段文字,將自己的思想感情與景物郵寄的結合起來。
附: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邀友夜遊對月抒懷
庭中賞月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教學反思:
本文較為短小,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在從事教學過程中能有較好的發揮空間,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感受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為了學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作者的情感,課堂匯入部分應該詳細介紹黃州對蘇軾的重要意義,這樣學生在後面的縫隙中就不會感到突兀,上課時也更流暢。
為了學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作者的情感,課堂匯入部分應該詳細介紹黃州對蘇軾的重要意義,這樣學生在後面的縫隙中就不會感到突兀,上課時也更流暢。
學有所用,讓學生及時的練習以強化情景交融的理解,理論聯絡實際。
課堂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朗讀和小組討論。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背誦全文,讀出文章的韻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學習記事、寫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簡潔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
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
教學難點
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人們常說:“月色如畫”,在攝影家、畫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筆下也毫不遜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古代散文《記承天寺夜遊》,欣賞一下散文大家蘇軾筆下的月色圖。
二、簡介作者和作品背景
作者簡介:蘇軾,字子瞻,號 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傑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於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作品背景:本文是蘇軾於元豐三年(1080年)2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並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並不甘願做“閒人”。因貶得“閒”,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並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三、朗讀(聽錄音),評賞朗讀的效果(注意情感的曲折有致)。疏通文句。
四、整體把握
1. 試想蘇軾為何要夜遊?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鬱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貶官到黃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賞月。
2.為何尋張懷民?
心有靈犀
3、作者用妙筆繪美景,請問作者用筆的巧妙之處體現在哪裡?
虛實相生,聯想巧妙,無一字提到月,卻"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視覺的錯覺從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樣的月色? (從具體的描寫句中感受,在下面橫線上寫出一個比較恰當的詞。)
空靈、清麗、淡雅、皎潔的月色。
4.其間有怎麼的情感變化起伏?
欣然-無與為樂(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動)-尋(急切訪友的心意)-亦("心有靈犀一點通",同好相知的喜悅)-相與步(平和從容)。
5、如何理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
作者與張懷民欣賞月夜景緻時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閒的人,閒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得──月夜處處都有,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賞它。"閒"是相對"忙"來說的,由於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一個"閒"字包含著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有閒賞月的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讀出韻味。
2.透過品讀,理解並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體悟作者情感。
3.學習作者曠達的心境,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理解並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體悟作者情感。
【教學難點】
欣賞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悠閒、超逸的心境。
【教學過程】
一.猜字,激趣匯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記承天寺夜遊》,請開啟課本第195頁。上課前,我們一起做個遊戲,放鬆放鬆:
屏顯:猜字
這是一個繁體字,是個什麼字?
學生自由競猜
2.它就藏在課文中,並且文中有一句話描繪了它的構造方式。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把它們找出來。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提示:描繪“”的構造方式的句子是:“月色入戶”;這個字是:“閒”(板書)。
3.古人造字是有講究的。月亮照進門了,晚上到了,不用工作了,空閒――人身無事。月亮照進門裡,這番景色,看了很愜意,悠閒――情緒安適。
板書:
閒
身 情
無事安適
這是“閒”的兩個境界。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領略“閒”的最高境界。
二.朗讀,整體感知。
1.剛才,我發現同學們讀得有滋有味兒。現在,哪位同學,給我們展示一下?
生朗讀畢,引導學生評價,主要從音準和停頓兩個方面來評價。
重點指導學生讀好下面兩句的停頓。
屏顯: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2.學生齊讀課文。
3.學生結合註解,疏通文意。遇到不理解的詞句,可以提出來和同學交流,或詢問老師。
4.這篇文章雖然只有短短84字,卻融敘事、寫景、抒情為一體。誰能用簡短的一句話概括它的主要內容。
提示:一個晚上,作者和張懷民一起到承天寺散步、賞月。(提示學生要從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四要素來回答。)
三.品讀,體悟“閒”字。
1.面對此情此景,作者發出了怎樣的感嘆?
提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屏顯: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2.誰來說說這個句子的意思?
提示: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閒的人罷了。
3.作者把自己和張懷民自稱為什麼?
預測,明確:閒人
4.此處,作者自稱“閒人”。他的“閒”體現在何處?請從文中找出依據。
屏顯:此處,作者自稱“閒人”。他的“閒”體現在何處?請從文中找出依據。
提示:1.行為往往是心境的流露,請關注描寫作者行為的詞句。
2.“一切景語皆情語”,請關注作者筆下的景物。
學生自讀課文,小組合作探究。
5.學生交流,教師引導、點撥。
(1)行為描寫部分分析:
屏顯: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A.抓住以下幾個重要詞語進行品析:
解衣欲睡――無事可做只有睡覺,空閒。
欣然起行――看見美麗的月色,立刻打消睡意,起身看月,很有閒情逸致。
遂至――於是,就。說明做事不假思索,隨心所欲,想走就走。
相與步――肩並肩,手拉手散步。說明兩人是同病相憐、志同道合的好友,悠閒。
B.小結:在這個美麗的月夜,蘇軾“閒”而早睡,“閒”而看月,“閒”而尋友,“閒”而賞月。他行事自由,無所拖累,他已經到達了“閒”的第一個境界。(畫△將“身-無事”框起)
C.但他在“閒”字裡,心情卻是起伏變化的。哪位同學能把他心理活動的變化的過程讀出來?
指導朗讀:要讀出作者當時複雜變化的心情:解衣欲睡(無聊)――月色入戶,欣然起行(高興)――念無與為樂者(鬱悶)――懷民亦未寢(欣慰)――相與步於中庭(閒適)。
(2)景物描寫部分分析:
屏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A.指名翻譯這個句子。
提示:庭院裡好像有一汪澄澈的積水,水裡的藻、荇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可結合“如”、“蓋”引導。
B.這個句子描寫的是什麼景物?
提示:月光。
C.作者把月光比作水,他又是用什麼詞語形容水的特點的?
提示:空明。
D.註解中對“空明”的解釋只有“澄澈”,我覺得還遠遠不能表達“空明”的豐富內涵。你還能從“空明”讀出水的什麼特點?(或怎麼樣的水才能清澈見底?)
提示:純潔、寧靜。
E.“空明”寫出了月光的純潔、寧靜。你覺的“空明”還是在寫什麼?
提示:作者的心情――可引導:心如止水(沒有雜念,拋棄了煩惱和個人得失)。
F.小結:這就是“閒”的第二個境界。(畫△將“情――安適”框起)
G.讓我們一起讀這個句子,讀出作者寧靜、純潔的心情。
學生朗讀,並作指導:語速緩慢、平和;“蓋”字要讀出“恍然大悟”的感覺。
四.遷移,感受曠達。
1.蘇軾從月光中感受到了“空明”。其他詩人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我們來看一些詩句。
屏顯:(寫月光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靜夜思》)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生齊讀後,師結:別人感受到的大多是“寒、愁”。
2.為什麼,蘇軾能獲得和別人不一樣的感受?
提示:作者的心情和別人不一樣。
3.知人論世,體悟作者心情。
屏顯:(1)蘇軾其人:蘇軾出身世族地主,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歲知書,十多歲傳文,一生文采風流。蘇軾在家庭氣氛薰陶下,受儒家經時濟世思想的影響,早年即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許國。
(2)寫作背景: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被羅織罪名,投入監獄,險些丟了性命。四個多月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官銜上還加了“本州安置”字樣,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離安置所,實際上跟流放差不多。《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在被貶黃州的困苦境遇中寫的。
蘇軾此時的心情應該也會是苦悶、孤獨的,從前面行為中就能看出他的無聊。那他怎麼還能有這樣的心情?
屏顯:蘇軾,你真是個________的人啊!
預測,明確:豁達樂觀、閒適灑脫,等等。
4.引用林語堂《蘇東坡傳》評價語及蘇軾貶官詩,補充說明蘇軾豁達樂觀的心境。
屏顯:
(1)他有遠大抱負,卻五次遭貶。
他一生坎坷,卻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
他心智卓絕,身上元氣淋漓,朗然剛正,悠遊坦蕩自在。他身居要職卻從來激情飛揚,憂患來臨,一笑置之。他享受人間盛宴,一生載歌載舞,深得人間快樂。(林語堂《蘇東坡傳》)
(2)貶官杭州:我本無家更安住,故鄉無此好湖山。
貶官黃州: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貶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
五.總結,提升感受。
1.最後,讓我們再次齊聲朗讀課文,讀出蘇軾的豁達樂觀。
2.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讓我們感受到了“閒”的最高境界,感受到了蘇軾豁達樂觀的心境。讓我們再次走近蘇軾,感受他的精神、他的心境吧……
屏顯:(在《平湖秋月》樂曲聲中字幕徐徐升起)
蘇軾從承天寺夜遊中收穫了許多歡樂,這是他的悠閒賜予他的。
他恬淡閒適之心地並沒有虧待他,不但讓他享受了山水之樂,自然之情,也給他的藝術創作帶來了靈感和靈氣。
於是,人生失意,身處困境時,他留下了:“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於是,中秋之夜,骨肉分離時,他卻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懷一顆閒適恬淡悠遠之心,一草一木一花一泉一鳥,皆美之化身,自得其樂。
去功名利祿遠點,則利慾不燻我心,清貧能守,則博愛及物。
清風明月在懷
功名利祿看透
六、鞏固,佈置作業:(略)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5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瞭解背景(匯入)
1、簡介作者: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1歲高中進士:“奮勵有當世志”、“致君堯舜,此事何難”。
38歲任密州太守:抵抗蝗災;常山求雨;整肅流賊 。
40歲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災,力挽狂瀾。
43歲任湖州太守。
44歲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49歲任登州太守:教習水軍,加強海防建設。
53歲任杭州太守:築蘇堤。
55歲被貶潁州太守:賑濟淮浙流民,治理潁州西湖。
56歲任揚州太守:改革稅務,識破道士巫術。
58歲被貶惠州:建議捐資修建鐵索橋。
61歲被貶儋州:打鑿東坡井,解決當地百姓飲水問題。
(引導學生了解蘇軾的政治生涯,人生坎坷,積極向上,政績裴然)
2、瞭解背景: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有人故意扭曲蘇軾的詩句,網羅其罪名,蘇軾因此被投入監獄,坐牢103天,幾次瀕臨砍頭之險,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離安置所,但不得簽署公事,這個職位相當低微,形同流放。在黃州,他寫了四篇精品文章,前後《赤壁賦》,《赤壁懷古》以及《記承天寺夜遊》。
二、走進作品,共賞月色
(一) 朗讀正音
1、讀準字音
2、讀對節奏
3、讀出情感
(二)自主探究
1、是什麼引起蘇軾夜遊的興致?(理解“戶”“欣然”、“念”意思)
2、蘇軾與誰一起夜遊呢?(瞭解張懷民、理解“遂”“相與”的意思)
3、夜遊中,蘇軾與朋友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呢(原句回答,說說大意)?(翻譯、賞析)
4、看到蘇軾筆下的夜景,你還能想到哪些寫“月”的詩句?
三、放飛想象,感悟蘇軾
1、夜遊中,蘇軾與朋友會談些什麼呢?說說你的根據。
2、理解“閒人”的含義,體會作者曠達樂觀的心境。
四、飛躍升華,與蘇軾同行
看到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蘇軾,你有什麼感悟呢?
五、背誦全文,小結課堂
1、根據提示背誦全文
2、小結課堂,推薦作品
(1)蘇軾作品推薦:《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
(2)林語堂《蘇東坡傳》、餘秋雨《蘇東坡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