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導學案及練習題集錦

《湖心亭看雪》導學案及練習題

《湖心亭看雪》導學案及練習題集錦

  學習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詞語。

  2.瞭解作者和時代背景。

  3.賞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

  4.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5.揣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語言風格。

  學習重點:

  1.賞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2.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作者介紹: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僑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來,均為顯宦。他早年過著精舍駿馬,鮮衣美食,鬥雞放,彈琴吟詩的貴公子生活。喜遊山水,通曉音樂戲劇,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後,避居浙江溪山中,從事著述。

  典型例題: 問題一:記敘看雪的背景、時間、天氣有何作用?

  本文開篇敘事,交代看雪的時間及背景,“崇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餘拿一小船,擁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樸實的記敘,交代了一個不尋常的人。寫不一般的紀年方法、不一般的`時間、不一般的天氣,都是突出“獨,,字。‘‘獨”,不僅強調數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寫出了作者,與眾不同心態與情趣。

  一、基礎部分

  1.解釋加點的詞。

  (1)湖中人鳥聲俱絕________ (2)是日,更定矣________(3)惟長堤一痕________

  (4)舟中人兩三粒而已________(5)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6)及下船________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 _______

  2.譯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解釋加點的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

  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長堤一痕________

  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是:是日更定________ 問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絕:湖中人鳥聲俱絕________ 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________

  二、閱讀

  (一)閱讀下文,完成4~8題。

  崇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餘拿一小船,擁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填空:張岱,字_______,號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籍貫)人。有著作《_______》和《________》等。

  5.分“絕”字的妙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括畫線部分的內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一部分採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結合的表現手法。

  (2)作者寫雪景,為什麼要著力去寫堤、亭、舟、人?

  (3)量詞“痕、點、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寫賞雪,卻寫到亭上金陵人飲酒的場面,多餘嗎?為什麼?

  8.作者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語來收束全文?

  (二)

  崇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餘拿一小船,擁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4.作者寫作此文時,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採用明朝 的年號,你能說出其中有何深意嗎?

  5.“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一句寫出了什麼意境?此句在全文結構上有何作用?

  6.“獨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獨”字有什麼表達作用?

  7.“天與雲與山與水”連用三個“與”字寫出了什麼景象?

  8.上文畫線句子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何特點?

  (三)

  到亭上,有兩人鋪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9.補出下列語句的省略成分。

  ( )到亭上 ( )大喜曰 ( )是金陵人 客( )此

  ( )拉餘同飲

  10.“強飲三大白而別”“拉餘同飲”兩句中“強”和“拉”二字表現出人物什麼感情?

  11.文中引用舟子的話有何用意?

  12.“痴”與課文第一段哪句話相呼應?寫出作者什麼心情?

  13.結合全文來看,本文在表達方式上有什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