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的優秀導學案

湖心亭看雪的優秀導學案

湖心亭看雪的優秀導學案

  《湖心亭看雪》是語文學習的重點,那麼為了學生更好的掌握,老師準備了導學案。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湖心亭看雪的優秀導學案,歡迎大家閱讀。

  第一篇:湖心亭看雪的優秀導學案

  一、預習

  1.先行背誦,自行翻譯。

  翻譯課文。請同學們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自行疏通課文,如果有自己解決不了的文句障礙就記下來,交給老師,然後背誦課文。

  【設計理念】先學後教。自行翻譯,先行背誦,秉承了“以學為主”的教學理念,也為課堂的深度對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文言文非背不可教也。文言文教學最重要的就是誦讀,即使學生暫時還不瞭解經典文字的微言大義,先“吃”下去,再慢慢反芻不遲。

  2.自主學習,發現問題。

  請同學們細讀課文,圈點勾畫,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提出自己認為有價值的問題,並做好記錄。然後,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自學中各自遇到的問題,相互解答。把小組中解決不了的問題記錄下來,交給老師。

  【設計理念】以學定教。來自學生的問題才是真問題,這是閱讀教學的起點。

  二、探究

  1.遴選整合,生成話題。

  老師事先遴選各組彙總上來的問題,整合幾個值得繼續深入探究的話題。

  第一組:比較原句和改句在表達效果上有什麼不同。

  原句: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改句:霧凇沆碭,天雲山水,上下一白。

  原句: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改句:湖上影子,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餘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而已。

  第二組:①作者寫作本文的時候是在明亡後,為什麼文章開篇所寫的時間依然是“崇禎五年十二月”?②作者說“獨往湖心亭看雪”,可事實上還有舟子相隨,這是不是自相矛盾?

  第三組:①張岱看雪,大異於常人。文中哪些地方讓你看出“相公痴”?張岱為什麼選擇在晚上看雪?②假設張岱在湖心亭遇到獨釣寒江雪的柳宗元,你覺得張岱會把他當做知己嗎?

  第四組:你發現這篇文章的藝術之美了嗎?請你來評說評說——可以就全篇,也可以就一個句子,一個詞,一個字,甚至是一個標點。

  第五組:流傳下來的《湖心亭看雪》一文有不同的版本。假如你是教科書編者,你會採用哪個版本?

  第六組:古人的文章本是沒有標點的。假如你是教科書編者,你會這樣標點斷句嗎?

  ①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②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④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說明:如果教材的重點沒有出現在學生的問題中,我就說,“大家提了這麼多的問題,老師很受啟發,我也有問題想提,可以嗎?”這樣就能自然地把老師的問題“整合”進去。)

  【設計理念】這些問題一部分是學生完全由自主提出的,他們確實想知道的,沒有現成答案的,甚至老師也不知道答案的,這種問題能激發真正的思考。另一部分問題雖然是老師“整合”進去的,只要它恰好是學生想問的,而老師又猜到了學生的疑問,替學生提了出來,也同樣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2.深入研讀,自主探究。(出示探究問題)

  請同學們反覆默讀課文,然後進行自主探究,拿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來,形成自己初步的探究成果。

  【設計理念】多學少教。打破教與學的.界限,充分利用學習資源,讓學生經歷備課的過程。課堂不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課堂展示的成果如何,關鍵還在於這之前的自主探究的結果。學文千法,朗讀為本。讀,是深入文字的蹊徑。“餘音繞樑”的吟讀成誦和“一葉知秋”的推敲品味應該是語文課堂教學的軸線。

  三、展示

  1.合作學習,形成成果。

  先進行小組展示。對相同的問題感興趣的學生自由結合成學習小組。各學習小組推選出一位組長,組內交流,每個學生都要在組內宣讀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小組內互相評價,組長要對每一個組員的發言做好記錄。然後組長把整理成文的發言記錄在組內宣讀,每人提出自己的改進意見,再共同進行修改,最後形成小組內的“研究報告”。

  (說明:如果一開始就讓學生自由選擇探究話題,就把學生的思維框死在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上,勢必會影響他們對全文的關注,縮減他們的學習收穫。)

  【設計理念】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深入參與,讓每一個學生的思維都能緊張起來。小組合作學習最容易流於形式,老師一定要加強指導,並且參與進去——以一個共同探究者的身份,與學生互動。在不左右學生思路的情況下予以適當的點撥。

  2.彙報交流,師生評議。

  我們先按照“小組彙報——師生評議”的程式全班展示。然後再進行最佳問題和最佳解答評選。

  (說明:但有可能學生看了參考資料,拿出的並不是自己的真正見解。找到這個組持這種見解的學生,我就對他說:“看來你同意這個見解,顯然你認為它是正確的,談談你的看法,為什麼它是正確的,不這樣理解為什麼不行?”)

  【設計理念】以學論教。給學生一個展示的平臺。課堂就是老師搭臺讓學生唱戲,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最充分的體現。評價教學最有發言權的就是學生,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最能有效地評價一堂課的實效。

  第二篇:湖心亭看雪的優秀導學案

  教學目標:

  1、熟讀並背誦全文,能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

  2、品味雪後西湖奇景,瞭解本文白描的寫作手法。

  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點:誦讀、美讀,疏通文意,體驗西湖夜雪的空靈境界。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學流程

  一、學生自主、互助學習課文

  (一)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停頓:

  範讀:要求聽清字音,明確停頓。

  自由讀:圈點勾畫生字詞,結合課後註釋和工具書讀準字音,讀出停頓。(先獨立完成,自己解決不了的小組討論解決,小組解決不了的提交全班同學討論解決,再解決不了的教師點撥。)

  讀時注意以下句子的停頓

  湖中 /人鳥聲/俱絕。

  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一童子燒酒/爐正沸。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提示: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多音字、生僻字的讀音要特別注意。

  (二)再讀課文,讀懂文意:

  結合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注意在翻譯的過程中重點詞語不能漏譯:獨立完成—小組討論—全班討論—教師點撥。

  學生學習翻譯五字法。(大螢幕)

  提示: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的字詞在翻譯時應特別注意。

  (三)合作探究

  品雪景

  既然看雪,請找出描寫西湖雪景的句子。

  1. 這種景色給你什麼樣的感受?{讀出蒼芒靜寂之感,似乎作者此時的心境也猶如此景}

  2.這段景物寫法上有何特點。

  3. 那怎麼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們可曾聽過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兩句詩。 “白描”就是“淡妝”,有時“淡妝”比“濃抹”更見風韻。

  斷判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妝”(白描)

  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 《天淨沙秋思》)

  ②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3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朱自清《背影》)

  析人物

  天寒地凍之日卻心懷雅興,前往西湖賞雪景之人絕非常人,用文中一個字概括,哪個字?

  1. 痴在何處?請出文中找出相關語句。

  痴在行為

  痴在情感

  2. 作者已夠痴了,更有痴似相公者。兩位痴人相見會是何種情形呢?

  齊讀第二段(隨作者驚喜---豪飲----傷離別的情感變化讀)

  3. 不知有一點我們同學們注意沒有,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其實是清朝,而開頭時間依然以明朝的崇禎年號記錄時間。有何深意?

  寫作借鑑:

  1、學習白描的寫作手法,使文章語言簡練生動。

  2、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拓展閱讀 :描寫雪景的詩文自古也很多,由本文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我們可以聯想到柳宗元的哪首詩?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雪的詩句嗎?

  作業

  1、背誦全文

  2、有白描手法寫一下你身邊熟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