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有哪些
導語: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有哪些呢?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闡述怎樣的教學觀點呢?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有哪些需要改進的教學方式呢?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篇一:
2009—2010年學年度第一學期的開放周我們初二年級語文組推選我上公開課。剛接到這個通知,我的心情既高興又緊張。高興的是參加開放周的教學公開課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緊張的是怕自己上得不夠好有損學校的名聲。
為了上好本次開放周的課,我早早就開始準備。先是選課題,根據我本人的實際情況,我決定上《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被貶黃州期間所作,文中透過對承天寺的景色的描寫表現出蘇軾豁達樂觀、隨緣自適、感慨深微的情感。根據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和初二年級的學情分析,我確定了我的教學思路,這一課分為四個步驟講解的。 一、三讀課文,理解成誦。二、涵詠品味,共賞佳色。三、深入文字,體悟情感。四、合作探究,解難釋疑。上完公開課以後我覺得,本課的教學思路整體上效果不錯,教學步驟清晰,教學環節齊全,教學安排科學,整個教學效果令人滿意。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幾方面值得在以後的教學中繼續保持和發揚的。
一、文言文要以誦讀為基礎。因為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應多讓學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辦法就是誦讀。所以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採取了多種方式的誦讀方式,讓學生在不斷的誦讀過程中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
二、新課標中要求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因此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就充分考慮了學生這個因素,所以在文章文意的疏通這一塊我採取了學生自主疏通,老師點撥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透過教和學的互動,幫助學生在整體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時領會文言字詞的含義和用法。
三、一節課的課堂時間是有限,一節課的關注點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教師要捨得捨棄。按照傳統的教法,《記承天寺夜遊》的教學點可以有很多:理解重點詞句;欣賞文中的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的心境;結合作者在黃州的經歷,探究“閒人”的內蘊……但在40鍾時間內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那麼就只能選擇其中最有價值的一點來教學,來挖掘。所以在本課教學中我就選取了蘇軾借景抒情這一點做為本課教學的重點,透過對此知識點的講解,加深學生對蘇軾複雜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雖然本課的教學在整體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還有幾個地方自己覺得沒把握好,覺得挺遺憾的。
一、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沒有把“閒人”這個詞向學生解釋透徹,如果能解釋得更到位,相信學生對於本文的理解和把握將更深。
二、可能是自己出於緊張的原因,自己沒有掌握好時間,在教學過程中提前了幾分鐘下課。
總的感覺,本次教學開放周讓自己進步了很多,收穫了很多。公開課是對自己平時教學的一個總結。得與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論。但對我而言,我要說的是:想收穫一縷清風,而你卻給了我整個夏天!最後衷心地感謝初二年級語文組的老師們。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篇二:
11月份,我們每個老師進行了展示課,後來聽宋老師以及其它老師的的反饋意見,對我的這一節課還是極為肯定的。後來認真的回顧了自己的教學過程,總結了一下自己較為成功的經驗。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經典美文,我在教學過程中抓住了三個環節,即知人論世、誦讀感悟、品評賞析。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和技巧,透過反覆朗誦,深入體會,直至領悟它的思想感情。
一、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最早是孟子提出來的,他認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對作者和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瞭解,這才能與古人為友,才能體會出古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對此,我是十分推崇的。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與作品的關係。作者的生平、經歷、境遇等都會在文章中有所體現,並形成作者獨特的創作風格和個性,決定著文章的特殊主題。如陶淵明的脫俗與田園情結,李白的大氣豪放,王維的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閒適與愁苦。
“論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作者自身的經歷與境遇離不開社會政治背景,瞭解他在什麼情況下針對什麼東西寫作,也就是把文章與寫作的時代背景聯絡起來考察。文章的思想內容不可能不打上時代的烙印。比如,南北朝時代,北朝戰亂頻繁,加之北方少數民族性格粗獷剽悍,在文章中往往表現出尚武精神;南朝社會相對比較安定,故南朝的文章多寫男女相思。唐代社會安定,經濟、文化高度繁榮,文章題材自然也就豐富多彩,有希望建立軍功的、反映邊塞生活的、描繪山水田園的,等等,特別是達到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巔峰。鑑賞古典文章,一般要聯絡其寫作背景,才能從深層次準確地而不是牽強附會地把握主題。
所以第一步,我詳細介紹了蘇軾常識以及本文的寫作背景。學生對蘇軾的瞭解更深了,並且知道蘇軾號東坡居士的原因,“黃州成就了蘇軾,蘇軾又成就了黃州”的道理。
二、誦讀感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三分文章七分讀”。可見,誦讀對理解文章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要使自己以及孩子對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必須加強朗讀。
誦讀《記承天寺夜遊》,對於深刻地理解作品,陶冶情操,培養能力,提高文化素養,都顯得至關重要。所以在教這一課的時候,我採用了很多的誦讀方式,如第一步可“不求甚解”地朗朗出聲地誦讀,讓孩子們首先讀準字音和讀出節奏,在讀中整體感知。第二步自由讀,結合註釋瞭解大意,在讀中培養語感。第三步低聲慢吟地誦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多讀,反覆地讀,佔了這一節課的相當大的比重。透過多讀,孩子們在理解的基礎上基本上能熟讀成誦,同時孩子們也提高了整體感悟的能力。
二是聯絡擴充。。我們現在正在讀餘秋雨的散文,裡面有一篇是《蘇東坡突圍》,還有我們學了魏學yi的核舟記,核舟的主題是大蘇泛赤壁,這對孩子們理解蘇軾被貶黃州這段經歷有了很大的幫助,也就會幫助孩子們對文章的理解。另外,這裡有對月亮的描繪,走進古典詩文的世界,孩子們會發現處處都有月亮的影子。這輪明月曾照亮了《詩經》的河畔,曾驚擾了鳥兒的安眠,也曾打溼了鄉書的封面……我讓同學們回憶所學過的古詩文中有關月亮的名句。這樣,把這幾篇同一內容的文章聯絡起來,既可擴大知識面,又可在對比誦讀中提升感悟能力。
三是想象入境。即將誦讀過程作為欣賞佳作的過程,邊讀邊想象畫面,把自己融入文章的意境之中。 記承天寺夜遊有一句寫景的句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我讓孩子們想象一下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曵、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三、品評賞析
這一點也主要在誦讀過程中來進行的。為什麼蘇軾被貶黃州還能欣賞到如此空明的月色美景呢?透過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個有著怎樣人生態度的蘇東坡?黃州是蘇軾最重要的人生驛站。被貶的苦難如重錘敲擊著他的心靈,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達樂觀人生觀的塑造,達到了自己創作的巔峰!面對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邁奔放地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面對青春的一去不復返,他積極樂觀地說“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面對自然界的風吹雨打,他從容灑脫地說“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刻,面隊承天寺這輪空明的月亮,面對豁達的蘇東坡,你想說些什麼呢?學生說的還不錯,這不僅加強了對文章重點的把握。同時,深切的感受到明月不老,經典永遠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遠年輕!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大家會想到蘇軾,想到他的豁達從容!
以上是我的一點體會,也算是一點經驗吧。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篇三:
反思一:
本節課為新課程教學展示課。對於文言文教學,我一直注重誦讀和積累,常用競賽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接到開課任務後,我就想對一年來的文言文教學作一個歸納總結,來體現我的文言文教學。於是在本節課我作了以下的設計:
誦讀──積累──感悟──拓展
重點體現在誦讀上:整體感知時,我設計了自由放聲朗讀、聽讀,有感情朗讀、譯讀師生朗讀比賽;在精讀課文時,我設計了默讀,重點句品讀和聲情並茂朗讀;最後以學生背誦全文歸結。整節課以讀貫穿課堂,在讀中感知,在讀中讀懂讀透文字,最後在閱讀中與作者對話,不僅讀懂作者,而且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我覺得本節課的課是成功的,因為在各種不同形式朗讀中,學生比較順利地走進了文字,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但遺憾的是我準備不充分,在各部分銜接中比較生澀,課堂語言比較粗糙,當堂激勵和隨機深入引導不能達到水到渠成,更要命的是可能自己誦讀不夠熟練,竟然卡帶,雖無傷大雅,但可見準備不充分。
反思二:
在文言積累方面,我設計了兩個環節:一是立足課內掌握重點字詞句的含義;二是注重文言語名的積累。我覺得這兩個環節是成功的,我把學生分成兩大陣營,進行分組競賽,學生能在短時間內掌握重點字詞句,而且課外有關描寫月亮詩句,也說得相當多。有點感覺不是的是學生不能像經常一樣自如興奮,而在要求學生說出有關月亮的詩句時,我想我完全可以讓一部分同學聲情並茂的朗讀,而我僅讓學生說出而已,這在教學處理上過於淺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