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韓愈> 《舊唐書·韓愈傳》閱讀答案及翻譯

《舊唐書·韓愈傳》閱讀答案及翻譯

《舊唐書·韓愈傳》閱讀答案及翻譯

  引導語:《舊唐書·韓愈傳》中這麼寫:韓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無名位。記載的是大詩人韓愈的生平。下面我們一起來做一下《舊唐書·韓愈傳》閱讀答案。

  《舊唐書·韓愈傳》閱讀答案

  韓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無名位。愈生三歲而孤,養於從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學儒,不俟獎勵。洎舉進士,投文於公卿間,故相鄭餘慶頗為之延譽,由是知名於時。尋登進士第。

  宰相董晉出鎮大梁,闢為巡官。府除,徐州張建封又請其為賓佐。愈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操行堅正拙於世務調授四門博士轉監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門宰相不專機務。宮市之弊,諫官論之不聽。愈嘗上章數千言極論之,不聽,怒,貶為連州陽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擯黜,作《進學解》以自喻,執政覽其文而憐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館修撰。逾歲,轉考功郎中、知制誥,拜中書舍人。俄有不悅愈者,摭其舊事,言愈前左降為江陵掾曹,荊南節度使裴均館之頗厚,均子鍔凡鄙,近者鍔還省父,愈為序餞鍔,仍呼其字。此論喧於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為淮西宣慰處置使,兼彰義軍節度使,請愈為行軍司馬。淮、蔡平,十二月隨度還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詔愈撰《平淮西碑》,其辭多敘裴度事。時先入蔡州擒吳元濟,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訴碑辭不實,詔令磨愈文,憲宗命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與人交,榮悴不易。少時與洛陽人孟郊、東郡人張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稱薦於公卿間,而籍終成科第,榮於祿仕。後雖通貴,每退公之隙,則相與談宴,論文賦詩,如平昔焉。而觀諸權門豪士,如僕隸焉,瞪然不顧。而頗能誘厲後進,館之者十六七,雖晨炊不給,怡然不介意。

大抵以興起名教、弘獎仁義為事,凡嫁內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節選自《舊唐書·韓愈傳》)

  閱讀題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愈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操行堅正/拙於世務調授/四門博士轉監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門/宰相不專機務。

  B.愈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操行堅正/拙於世務/調授四門博士轉監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門/宰相不專機務。

  C.愈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操行堅正/拙於世務/調授四門博士/轉監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門/宰相不專機務。

  D.愈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操行堅正/拙於世務/調授四門博士/轉監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門/宰相不專機務。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韓愈祖籍昌黎郡,自稱昌黎先生,世稱韓昌黎,著作有《昌黎先生集》。卒諡文,世稱韓文公。

  B.徵辟制是漢武帝時開始推行的一種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也可以分為“徵”和“闢”兩類,唐採用科舉制,不存在“徵”和“闢”。

  C.宮市是中唐時,宮中有需要買外面市場上的物品,隨意給出價款強行收購的行為,是皇帝直接掠奪人民財物的一種最無賴的、最殘酷的方式。

  D.節度使初置時,作為軍事統帥,主要掌管軍事、防禦外敵,而沒有管理州縣民政的職責,後來漸漸總攬一區的軍、民、財、政。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韓愈從小失去母親,跟隨父親和兄長,自幼刻苦讀書,文章得到別人的賞識,後來考中進士,終成一代名士。

  B.韓愈曾上過幾千言的.奏章把宮市的弊端毫無保留地講了出來,皇上不僅不聽,反而大為生氣,把韓愈貶到邊遠的陽山做縣令,後來才酌情內移到江陵任職。

  C.元和十二年,韓愈擔任裴度的行軍司馬,因隨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鎮之亂有功,被朝廷任命為刑部侍郎。韓愈借撰寫《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頌德。

  D.韓愈性情寬宏通達,與他人交往,不論人家地位如何變化,他總不改變態度。他跟孟郊、張籍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愬妻出入禁中,因訴碑辭不實,詔令磨愈文,憲宗命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5分)

  (2)而頗能誘厲後進,館之者十六七,雖晨炊不給,怡然不介意。(5分)

  參考答案

  4.C(愈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操行堅正,拙於世務。調授四門博士,轉監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門,宰相不專機務。)

  5.B(“唐不存在‘徵’和‘闢’”錯誤。)

  6.A(“從小失去母親,跟隨父親和兄長”說法與原文不符)

  7.(1)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宮,於是(向憲宗)訴說(控告)碑文失實,(憲宗)下詔派人磨掉韓愈所寫的碑文,命令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新撰寫並刻石。(“禁中”1分,“訴”1分,“磨”1分,“勒”1分,大意1分)

  (2)卻很能獎掖鼓勵後進,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裡,雖然有時弄得自己早飯也供應不上,但仍然和顏悅色毫不介意。(“厲”1分,“館”1分,“給”1分,“怡然”1分,大意1分)

  【翻譯】

  韓愈,字退之,昌黎人。父親名叫韓仲卿,不出名不沒有官位。韓愈三歲的時候死了父親,被同族的堂兄撫養。韓愈因為自己是孤兒,小時候學習儒家經典很刻苦,不等獎勵來督促。等到考進士的時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間投送,曾擔任過宰相的鄭餘慶很欣賞他,積極地稱讚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不久韓愈就考中了進士。

  宰相董晉出京鎮守大梁,請韓愈作他的巡官。董晉的職員班子撤除後,徐州的張建封又請他去做佐官。韓愈說話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諱什麼,他的品德專一而正派,不擅長處理一些世俗事務。後來調他去做四門博士,再後來升為監察御史。德宗晚年的時候,朝廷中分了好幾派,宰相也不好好負責。宮市的弊端很明顯,但諫官們反覆提意見皇帝也不接納。韓愈曾經寫了幾千字的文章極力批判這件事,皇帝不聽反而很生氣,把他貶到陽山縣做縣令,後來酌情轉到江陵府作掾曹。

  韓愈說自己覺得自己很有才,但卻常被朝廷排擠貶黜,就寫了一篇《進學解》自明心志。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這篇文章很同情他,因為韓愈很有史學才能,委任他作比部郎中和史館修撰(編寫史書)。過了一年,又提升為考功郎中(大概是負責績效考評的人力資源部官員)、知制誥(起草政令的人),然後封為中書舍人。不久又有看著韓愈不順眼的人,找出他以前的舊事,說韓愈降職到江陵府期間,荊南節度使裴均用比較優厚的條件招待韓愈,裴均的兒子裴鍔凡俗鄙陋,近日回京探望父親,韓愈寫了一篇序文為裴鍔送行,仍然稱呼裴均的字。這種言論在朝廷傳播開來,因為這個韓愈又被貶為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擔任淮西宣慰處置使,兼任彰義軍節度使,請韓愈作他的行軍司馬。淮西和蔡這兩個地方平定之後,十二月韓愈隨裴度返回長安,憑藉功勞授予他刑部侍郎,還下詔命韓愈撰寫《平淮西碑》,碑文中韓愈多處記述裴度的事蹟。而當時最早進入蔡州捉拿吳元濟的是李愬,他的功勞最大,李愬很不服氣。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宮,於是(向憲宗)訴說碑文失實,(憲宗)下詔派人磨掉韓愈所寫的碑文,命令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新撰寫並刻石。

  韓愈性情寬宏通達,和他人交往,不論人家升沉盛衰,他總不改變態度。他年輕時和洛陽人孟郊、東郡人張籍友好,當時兩位還沒有名氣,韓愈不辭寒暑,在公卿之間給他倆說好話,推薦他倆,其中張籍終於考中進士,在仕途上很順利。後來韓愈雖然仕途通達,名聲顯貴,常常在辦完公事有空暇的時候,就(跟他們)談話會餐,論文作詩,和過去一樣。而遇到有權有勢的豪門貴族,就像對待奴僕那樣,瞪起眼睛不予理睬。卻很能獎掖鼓勵後進,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裡,雖然有時弄得自己早飯也供應不上,但是仍然和顏悅色毫不介意。他總是把興起名教、弘揚獎勵仁義作為自己的職責。總共(經他)資助內外親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的有十人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