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詩> 古詩文閱讀教學之我見論文

古詩文閱讀教學之我見論文

古詩文閱讀教學之我見論文

  【摘要】:古詩文閱讀教學對於學生個體生命的持續發展和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都具有重大意義,然而當前古詩文閱讀教學質量還相當不容樂觀。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少教師過分注重講解、傳授,而忽視了學生對古詩文的誦讀積累。不少老師們常常不厭其煩地逐句逐段地給學生翻譯句子,一堂課下來,學生收穫甚少,通常只是記住了一些詞句的解釋,至於古詩文字身,大多數學生根本沒有讀上幾遍,甚至還沒有讀通順。

  【關鍵詞】:加強誦讀 培養情感 學以致用

  古詩文在語文課中,屬於一種最純粹、優美的文體,代表著高品位的文學趣味。一切純文學都應該具備詩的特質。因此,對詩歌的感受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體現一個人人文素質的高低,尤其是古詩文,更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國學素養和學問功底。

  古詩文閱讀教學對於學生個體生命的持續發展和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都具有重大意義,然而當前古詩文閱讀教學質量還相當不容樂觀。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少老師常常不厭其煩地逐句逐段地給學生翻譯句子,提倡“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原則,過分地注重講解、傳授、解析,而忽視了學生對古詩文的誦讀積累與感悟,一堂課下來,學生收穫甚少,通常只是記住了一些詞句的解釋,至於古詩文字身,大多數學生根本沒有讀上幾遍,甚至還沒有讀通順。這樣重字詞的解析,輕誦讀和感悟,“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充斥在整個古詩文教學的課堂中。像這樣沒有個性化的閱讀必然會導致學生興趣的喪失和能力的降低,實在是古詩文閱讀教學的尷尬。

  學生在古詩文學習方面的積累少,缺乏基本的審美和想象能力,難以感受古詩文的魅力,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要想提高學生對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體現語文的工具性 注重知識積累

  古詩文可以說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孕育、傳承、積澱下來的燦爛文化,從《詩經》到《離騷》,從漢賦到唐詩宋詞,再到元曲以及明清時期的小說,文學內容廣博,文學體裁多樣,雅俗兼具。

  作為我們語文老師來說應該知道:語文,它姓“語”,也就是說語文教學應該注重語文的工具性,然後才是人文性。全國解放後,葉聖陶先生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成“語文”隨後推向全國,將語文定性為是從事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是人們交流思想的漢文及漢語工具。由此可以看出:語文課應該像語文課,應該注重知識的積累,語文這門學科就是一種便於我們交流、寫作、與應用的工具,但同時更應該多些人文關懷,尤其是中學語文落實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給人建立的一種精神底子。

  二、注重語文的人文性 透過朗讀積累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由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我認為,對於學習古詩文,學生不可替代的閱讀實踐就是誦讀積累。作為我國傳統語文教育寶貴經驗的誦讀,就是彰顯學生個性和詩文音樂之美的反覆朗讀,它有助於學生從作品的聲律氣韻入手,體會詩文厚重的內涵,從而豐富思想、培養語感,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然後在誦讀當中進行積累,是富含生命情趣和文化內蘊的自然記憶,可以直抵詩文意蘊,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情感的目的。

  值得特別強調的是,學生經誦讀而積累的詩文,暫時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徹,很正常,也不影響其作用的發揮,教師無須繁瑣講授。古詩文要常讀常新,人生閱歷會在理解古詩文的過程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教師試圖透過講解或其他手段讓學生一勞永逸地理解古詩文,斷然行不通,也無必要。我看到很多家長在孩子小時候就讓背誦幾十首唐詩宋詞,雖然孩子不懂得詩句的意思,但是經歷了幾十年後就會體味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月缺”這些名句的真正含義,也就能體會到“高處不勝寒”的真意,所以,語文必須強調多讀,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讓學生在讀中自然而然地受到語文素養的薰陶,達到注重人文性教學的目的。

  三、體現語文的統一性 達到熟讀成誦

  在引導學生誦讀積累古詩文的過程中,必須堅持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這一基本策略。正如我上次聽了市教育局的教研員苟老師說過的一段話:“如果我們語文老師用一個古文不教學生翻譯、分析,只讓學生藉助工具書與教材下方的註釋進行自主閱讀,再自主掌握與教師的直接講解、分析來做一個實驗,看哪種方法效果好,哪種方法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贊同這種說法,因為理解古詩文的前提必須是“讀”,要一讀通順理字詞,二讀流利會翻譯,三讀熟練悟情感。只要達到了熟讀成誦的地步,教學古詩文就不那麼難了,但必須注意這樣放手的方法,要達到“放收”有度。下面就此談談幾個觀點:

  1.範讀與教讀

  教師進行誦讀示範是古詩文教學最為有效的方法,要求聲音洪亮,精神飽滿,抑揚頓挫,使學生能夠朗朗相隨,讀得字正腔圓,神采奕奕。同時,要求語速適中,心定神凝,使學生能夠不慌不忙,不急不躁,自自然然地陶醉到古詩文誦讀的忘我境界之中。當然,對於較難的句段,教師還要逐字逐句地教讀,使學生達到朱熹提出的基本要求:“一字一句平心去讀,不能有絲毫杜撰”,從而達到熟讀成誦,學生自然就能夠感受其中的語言美與意境美了。

  2.激勵與賞識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鼓舞和喚醒。因此,教師必須要充分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激勵他們興致勃勃地參與誦讀積累,提高其效率。”比如,“限時背誦”、“誦讀表演”、“接力背誦”等方式都能較好地激勵學生。葉聖陶先生曾說:“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是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一遍一遍地讀來入調,一遍一遍體會親切,並不希望早一點能夠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要想培養學生的這種自主學習的習慣,教師必須耐心地引領學生,真心地賞識與讚美他們,並始終抱以積極樂觀的寬容與期待。

  3.點撥與創新

  古詩文語言精闢含蓄、意趣無窮、跳躍靈動,常給人不著一字而盡得風流之感。為了使學生在誦讀積累過程中能夠受到更多的薰陶與感染,教師必須進行巧妙的點撥和渲染。可以抓住古詩文的關鍵詞句和藝術空白,引導學生藉助自身積累,發揮獨特想象,變抽象為具象,變平面為立體,變靜止為靈動,從而感受古詩文的情趣與哲理。不過,這需要把握好講解啟發的限度,力爭避免繁瑣的分析。

  為了鞏固古詩文誦讀積累的效果,培養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教師可以適度引導學生續寫、改寫或仿寫古詩文,進行一定程度的創新。比如,在教學郭沫若的《夜》時,就要求學生根據句式學習仿寫第一段,要求學生必須使用一些古文名句或引用一些古詩句進行拼接,學生的興致一下子就提起來了,這樣就能夠學以致用,以此培養學生的古詩文的審美情趣。

  4.情景與生活

  外界環境對於學生誦讀積累古詩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注意結合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指導,把古詩文誦讀積累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為此,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中學生古詩文朗誦會”, “古詩文遊戲”, “古詩文集錦”,“看誰記得多”或“對詩” 活動,用這種形式引導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古詩文寫成書法作品,並裝訂成冊, 然後透過“現場作詩”活動,把古詩文的誦讀積累推向高潮,從而體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總之,祖國文化源遠流長,古詩在我國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作為一名中學教師應該帶領學生走進古代藝術殿堂,去感受古詩的音樂美,領悟古詩的意境美,體會古詩的語言美,從而去發現美,創造美。在古詩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堅持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主導這一基本策略,並高度重視系列古詩文誦讀積累活動的組織與引導。唯有如此,古詩文閱讀教學的質量才會更高,價值才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