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故事> 沈括小時候的故事

沈括小時候的故事

沈括小時候的故事

  朝代:宋代

  出生地:今浙江杭州

  生卒年:1031—1095

  身份:科學家

  他是中國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李約瑟博士

  博學善文,於天文、方誌、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能。

  ——《宋史·沈括傳》

  沈括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他的研究領域涉及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物、農學、醫藥、文學、史學、音樂、美術等眾多學科。

  沈括是橫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兩大領域的通才。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不僅是我國古代的學術寶庫,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沈括被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

  沈括,字存中,宋仁宗天聖九年(1031年)出生於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一個官僚家庭。他的父親沈周曾在泉州、開封、江寧做過地方官。母親許氏,是一個有文化教養的婦女。

  沈括自幼勤奮好讀,在母親的指導下,十四歲就讀完了家中的藏書。後來他跟隨父親到過福建泉州、江蘇潤州(今鎮江)、四川簡州(今簡陽)和京城開封等地,有機會接觸社會,對當時人民的生活和生產情況有所瞭解,增長了不少見聞,也顯示出了超人的才智。

  沈括二十四歲開始踏上仕途,最初做海州沭陽縣(在今江蘇省)主簿,以後歷任東海(在今江蘇省)、寧國(今安徽省)、宛丘(今河南省淮陽縣)等縣縣令。三十三歲考中進士,被任命做揚州司理參軍,掌管刑訟審訊。三年後,被推薦到京師昭文館編校書籍。在這裡他開始研究天文歷算。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兼任提舉司天監,職掌觀測天象,推算曆書。接著,沈括又擔任了史館檢討,熙寧六年(1073年)做集賢院校理。因職務上的便利條件,他有機會讀到了更多的皇家藏書,充實了自己的學識。1075年曾出使遼國,進行邊界談判並取得成功,次年任翰林學士。

  沈括故居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地主階級革新派的.代表王安石被任命做宰相,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變法運動。沈括積極參與變法運動,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器重,擔任過管理全國財政的最高長官三司使等許多重要官職。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變法失敗。沈括被誣劾貶官,出知宣州(今安徽省宣城一帶)。三年後,為抵禦西夏,改知延州(今陝西省延安一帶),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因守邊有功,元豐五年(1082年),升龍圖閣大學士。但是不久又遭誣陷,降職做均州(今湖北省均縣)團練副使。

  總的來說,沈括在中國科技史上是數一數二的人物,但在政治活動中,他的人格缺陷卻很明顯,甚至讓人不齒。沈括與王安石本是世交,沈括父親的墓誌銘就是王安石寫的,在王安石當政時,沈括曾是他變法的支持者。但在王安石第一次下野後,沈括又曾上書反對過王安石的一些法令,導致王安石復出後,罵沈括是“小人”。蘇軾和沈括的關係也不好,他曾參與到了迫害蘇軾的“烏臺詩案”中,羅織罪名、攻擊蘇軾,這次案件險些令蘇軾喪命,而沈括顯然也扮演了一個不光彩的角色。

  哲宗元二年(1087年),沈括花費十二年心血編修的《天下州縣圖》完成,被特許親自到汴京進呈。次年,定居潤州(今江蘇省鎮江東郊)夢溪園,在此安度晚年。

  沈括晚年在夢溪園認真總結自己一生的經歷和科學活動,寫出了聞名中外的科學鉅著《夢溪筆談》以及《忘懷錄》等著作。

  宋哲宗紹聖二年(1095年),沈括逝世。

  沈括一生著作多達幾十種,但儲存到現在的,除《夢溪筆談》外,僅有綜合性文集《長興集》和醫藥著作《良方》等少數幾部了。《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是沈括一生社會和科學活動的總結,內容極為豐富,包括天文、曆法、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地質、醫學、文學、史學、考古、音樂、藝術等共600餘條。其中200來條屬於科學技術方面,記載了他的許多發明、發現和真知灼見。

  沈括小時候的故事

  和大多數科學家一樣,沈括小時候好奇心非常強,喜歡對一些問題刨根問底。

  話說四月的一天,沈括正在自己家的庭院裡背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突然,一陣風吹來,將院中樹上的桃花吹落在地。沈括心中於是產生了疑問:山下的桃花四月已經凋謝了,山上寺廟裡的桃花怎麼還會開放呢?……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沈括特意邀請幾個同伴一起到山上去觀察。沈括他們來到山上,果然滿山的桃花正在怒放,這可把小沈括難住了。同樣是桃花,為什麼這裡的卻開得這麼晚呢?

  就在這時,一陣冷風吹來,沈括頓時恍然大悟,拍著自己的腦門大聲說:“我明白了!原來是山上地勢高,溫度低,所以花開得就晚啦,這是由氣候條件決定的!”

  沈括回到家後,立即把這一重大發現記錄下來。從此,沈括對氣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閱讀有關氣象的書籍,注意氣象的變化,立志要做一名氣象學家。

  後來,沈括博覽群書,對天文、地理、文學、歷史無所不通。晚年的時候寫下了《夢溪筆談》這本鉅著。書中記載了當時氣象科技發展的最高成就,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科學遺產。

  ○專心致意畢力於其事而後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