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詩> 古詩文中古代年齡的代稱

古詩文中古代年齡的代稱

古詩文中古代年齡的代稱

  閱讀古詩文,經常會遇到總角豆蔻而立古稀等稱代年齡的詞語。弄清這些詞語的出處、稱代的年齡及其含義,對增強我們的古詩文閱讀能力和提高我們的文化素養都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以下是語文小編跟大家分享的古代年齡的代稱。一起來看看吧!

  一、幼年、童年:孩提、總角、垂髫、成童、束髮

  孩提指幼兒。《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趙岐(東漢經學家)注:孩提,二三歲之間,在襁褓知孩笑,可提可抱也。也作孩抱。《後漢書·李善傳》:續(李續)雖在孩抱,奉之不異長君。

  總角指童年。總,聚束;角,小髻。《禮記·內則》:拂髦,總角。鄭玄(東漢經學家)注:總角,收發結之。也作總丱(guàn)總髮(fà)。《詩經·齊風·甫田》:婉兮孌兮,總角丱兮。丱,兒童髮髻向上分開的樣子。潘岳(西晉文學家)《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髮。

  垂髫即小孩垂下來的頭髮,借指童年或兒童。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古時認為黃髮是長壽的特徵,因此指老人)垂髫並怡然自樂。

  成童古代一般稱男子十五歲為成童。《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鄭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後漢書·李固傳》: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遊學洛陽。李賢注:成童,年十五也。但成童究竟指多大,古代說法不一。《穀梁傳·昭公十九年》: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範寧(東晉經學家)注:成童,八歲以上。

  束髮古代男子成童時把頭髮束成髻,盤在頭頂,後來就用束髮指成童的年齡。《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歸有光《項脊軒志》:餘自束髮,讀書軒中。

  二、青少年:豆蔻、及笄、弱冠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歲的年齡。杜牧《贈別二首(其一)》: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後因此稱女子十三四歲為豆蔻年華。

  及笄(jī)指女子十五歲,也稱笄年。笄,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鄭玄注:笄女之禮,猶冠男也。另外,《禮記·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因此,及笄也指女子已經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齡。

  弱冠(guàn)弱,年少;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所以,弱冠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齡。《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又《禮記·內則》:二十而冠,始學禮。《後漢書·胡廣傳》:終、賈揚聲,亦在弱冠。終軍(人名)年十八請纓(指投軍報國),賈誼十八歲為博士,都未滿二十歲。

  三、青年、中年:而立、不惑、知命

  《論語·為政》中有這樣一段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裡的而立不惑知命,分別指代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

  而立立,本指站立、成立,這裡是自立的意思,即在人生追求上開始獲得自我,已經初步確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不惑指具備了知識,掌握了規律,遇事能明辨不疑,有自己的主見,不被外物所迷惑。

  知命上文中天命並不是上天的旨意和命令及自然的`稟賦的意思,而是指人生應當履行的道義和職責,也即人生的價值。知天命,也就是說人到中年,已經明白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四、老年:花甲、耳順、耆艾、古稀、耄耋、期頤

  花甲指六十花甲子。在干支紀年法中,十個天干與十二個地支錯綜參互,構成六十甲子,所以稱為花甲。計有功(南宋文學家)《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鹹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挼(nuó,揉搓)六十花甲子,迴圈落落如弄珠。後世即稱年滿六十為花甲。

  耳順即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鄭玄語)也就是對外界五花八門、相反相異的現象、言論,不迷惑,不動搖,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明白其旨趣、根源及產生的必然性,從而聽之泰然。因為六十而耳順,所以,後以耳順為六十歲的代稱。

  耆艾古代稱六十歲為耆,五十歲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荀子》:耆艾而信,可以為師。也泛指老年。

  古稀七十歲的代稱。出自杜甫《曲江》詩中的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mào﹒dié)耄,指八九十歲的年齡。《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耋,指七八十歲的年紀。《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加勞,賜一級,無下拜。杜預(西晉名將、學者)注:七十曰耋。耄耋,指高齡、高壽,如耄耋之年,壽登耄耋等。

  期(jī)頤代指百歲。《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注:期,猶要也;頤,養也。意思是說,人活到百歲,飲食起居都需要別人照顧撫養了。

  【拓展知識】

  古代年齡的代稱禮儀

  古時候,人們總是以人的頭髮長短、髮式及頭髮的顏色變化來稱代人的年齡,例如:

  總角:嬰幼兒時代。古人不剃頭。他們視毛髮為父母精血所成,不能任意丟棄。因此,古時候的兒童不分男女,都把頭髮紮成抓髻,像兩個羊角一樣。如今不同了,但還有些小姑娘喜歡扎羊角辮子,又叫“翹翹辮”。

  垂髫:少年時代。從嬰幼兒到少年時代,人長高了,頭髮也長長了。把兒童與少年的長髮紮成一束下垂的式樣,稱作“垂髫”。

  束髮:指青少年,一般指15 歲左右的少年,這時用髮帶把頭髮束紮起來。

  及笄:又稱“待年”。指女孩長到15 歲時,可以待嫁了。這時女子一般把頭髮用簪子盤於頭頂。(笄:即簪子)。

  弱冠:20 歲左右的男子,古代20

  歲的男子要行“冠禮”。自此之後外出要戴帽子或繫頭巾。因為才行冠禮,表示剛剛成年,但還不到壯年,故稱“弱冠”。

  而立:即而立之年,指30 歲,此說出自《論語·為政》中的“三十而立”。指人到了30 歲時應立身處世了。

  不惑:即不惑之年,指40 歲。此說應見於《論語—為政》中的“四十不惑”。指人到了40

  歲時各方面都有經驗,性格穩定,辦事精明能幹,不易受外界的干擾了。

  半百:即50 歲,百歲的一半。又稱“知命之年”。因活到50 歲的人命運大致定局了,該認命知命了。

  花甲:60 年為一甲子,且人到60 歲時頭髮也變得花白了。故稱60 歲的老人為花甲老人。

  古稀:即70 歲。取自杜甫《曲江》詩句:“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在古代那種勞動生活環境條件下有人活到70歲或以上者,實屬少見。

  耄耋:即指80,90 歲。《說文》裡載有:“年八十曰耄”。“年九十曰耋”。

  期頤:指一百歲。“期”指一個完整的時間單位。“頤”即頤養天年的意思。

  皓首:指頭上的頭髮全白了。用其特徵來泛指“老年人”群體。

  黃髮:乏指高壽老人。有特別壽長的老人,白髮有返黃復青的現象。

  陶淵明在《桃花淵記》中有“黃髮垂髫,並恰然自樂”的詞句,詞中的“黃髮”、“垂髫”分別是指老人與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