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詩> 崔顥《黃鶴樓》古詩解析

崔顥《黃鶴樓》古詩解析

崔顥《黃鶴樓》古詩解析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那麼都有哪些型別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崔顥《黃鶴樓》古詩解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 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十年進士及第,曾出使河東節度使軍幕,天寶時歷任太僕寺丞、司勳員外郎等職。足跡遍及江南塞北,詩歌內容廣闊,風格多樣。或寫兒女之情,幾近輕薄;或狀戎旅之苦,風骨凜然,詩名早著,影響深遠。

  【註釋】

  昔人:仙人子安。曾跨鶴過黃鶴山,因建樓。

  萋萋:草茂盛的樣子。

  鸚鵡洲:原在江中,今移與湖北漢陽接壤。

  【簡析】

  這首詩是弔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蹟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嚴滄浪也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足見詩貴自然,縱使格律詩也無不如此。

  「註解」

  1.黃鶴樓:三國吳黃武二年修建。為古代名樓,舊址在湖北武昌黃鶴磯上,俯見大江,面對大江彼岸的龜山。

  2.悠悠:久遠的意思。

  3.晴川:陽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4.歷歷:清晰、分明的樣子。

  5.萋萋(qi):草盛貌。

  6.鸚鵡洲:在湖北省武昌縣西南,根據後漢書記載,漢黃祖擔任江夏太守時,在此大宴賓客,有人獻上鸚鵡,故稱鸚鵡洲。

  7.鄉關:故鄉家園。

  8.煙波:暮靄沉沉的江面。

  「評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本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本詩在上頭。"傳說或出於後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確曾兩次作本詩擬此本詩格調。其《鸚鵡洲》本詩前四句說:"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本詩如出一轍。又有《登金陵鳳凰臺》本詩亦是明顯地摹學此本詩。為此,說本詩者眾口交譽,如嚴羽《滄浪本詩話》謂:"唐人七言律本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這一來,崔顥的《黃鶴樓》的名氣就更大了。

  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志》);又云費文偉登仙駕鶴於此(見《太平寰宇記》引《圖經》)。本詩即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後生髮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雲,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本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適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此本詩前半首用散調變格,後年首就整傷歸正,實寫樓中所見所感,寫從樓上眺望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並由此而引起的鄉愁,這是先放後收。

  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說,此本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一氣旋轉,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黃鶴,二宇再三出現,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正弦,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而這是律本詩格律上之大忌,本詩人好象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後須切響"、宇宇皆有定聲的七律。試看:首聯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厭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卒閱煞尾;亦不顧什麼對仗,用的全是古體本詩的句法。這是因為七律在當時尚未定型嗎?不是的,規範的七律旱就有了,崔顥自已也曾寫過。是本詩人有意在寫拗律嗎?也未必。他跟後來的律本詩有意自創別調的情況也不同。看來還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本詩時所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在這裡,崔頗是依據本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雲的本詩句。沈德潛評此本詩,以為"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唐本詩別裁》卷十三),也就是這個意思。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不回到格律上來,那麼,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為七古了。此本詩前後似成兩截,其實文勢是從頭一直貫注到底的,中間只不過是換了一口氣罷了。這種似斷實續的連線,從律本詩的起、承、轉、合來看,也最有章法。元楊載《本詩法家數》論律本詩第二聯要緊承首聯時說:"此聯要接破題(首聯),要如騎龍之珠,抱而不脫。"此本詩前因旬正是如此,敘仙人乘鶴傳說,額聯與破題相接相抱,渾然一體。楊載又論頸聯之"轉"說:"與前聯之意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疾雷之喻,意在說明章法上至五、六句應有突變,出人意外。此本詩轉折處,格調上由變歸正,境界上與前聯截然異趣,恰好符合律法的這個要求。敘昔大黃鶴,否然已去,給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覺;忽一變而為睛川草樹,歷歷在目,妻妻滿洲的'眼前景象,這一對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樓遠眺者的愁緒,也使女勢因此而有起伏波瀾。《楚辭·招隱士》曰:"王孫遊分不歸,春草生分萋萋。"本詩中"芳草萋萋"之語亦藉此而逗出結尾鄉關何處、歸思難禁的意思。末聯以寫煙波江上日暮懷歸之情作結,使本詩意重歸於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這樣能回應前面,如豹尾之能繞額的"臺",也是很符合律本詩法度的。 更多唐本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本詩三百首欄目。

  正是由於此本詩藝術上出神入化,取得極大成功,它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作者介紹」

  崔顥(hào),唐朝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開元11年(公元723年)進士。他才思敏捷,長於寫本詩,系盛唐本詩人,《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並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歷史上對他的記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關他的傳說和故事流傳下來,舊《唐書·崔顥傳》裡非常簡略,連他文學上的成就也未提及,這些都是為了什麼?很值得人們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

  讀過一點唐本詩的人都知道一則佳話:崔顥《黃鶴樓》本詩,後代學者也是好評如潮。例如,宋人嚴羽稱其為唐人七言律本詩第一名。崔顥不但本詩做得好,為人的風流,也少有人能企及。新舊《唐書》崔顥傳、《唐才子傳》等文獻都記載:崔顥跟東方朔有相同的愛好,娶妻必須是美貌女子。結婚之後,稍有不滿,很快就會把她們給休了,另外聘娶美貌女子。《新唐書》說崔顥“凡四五娶”。更多唐本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本詩三百首欄目。

  崔顥,少年時代居住在河南開封。關於他離開河南老家,赴長安科考,得中進士的時間有多種說法,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直齋書錄解題 二十二卷,南宋陳振孫撰。陳振孫(約1186—約1262),曾名瑗,字伯玉,號直齋,湖州安吉(今屬浙江)人,一說湖州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著名目錄學家。寧宗、理宗之際,歷溧水、紹興、鄞縣教更多》卷十九內注,“唐司勳員外郎崔顥開元十年進士”。元辛文房《唐才子傳》說他“開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進士第”。

  明正德十年刻《崔顥本詩集》則注“開元十二年姚重晟下進士”。不論哪個說法正確,崔顥中進士時也不過是18歲~20歲。(據聞一多先生《唐本詩大系》的說法,他認為20歲左右中進士已很年輕,18歲左右未免小了一些,所以聞先生說崔顥的生年可上推至公元700年左右。這就是本文開頭將崔顥生年704年打上?的原因。)這也就是說崔顥最遲是20歲離開故鄉汴州去長安趕考的,然後他在外地漫遊20年,再到京都西安居官。而在故鄉開封,除青少年時期外,時間是很短的。

  在他所遺的本詩篇中,只有一篇是寫他回鄉的,《晚入汴水》:“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客愁能幾日?鄉路漸無多。晴景搖津樹,春風起棹歌。長淮亦已盡,寧復畏潮波。”(本詩中第一句楚,指楚州。唐時楚州,治所在山陽,即今江蘇淮安縣。故由淮安回開封,始有溯汴水而上之說。)從本詩意看,崔顥還是思念故鄉,並有回鄉歸隱、急流勇退之意的。然終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長安,死於唐天寶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這可能正是崔顥的故事在開封流傳不多的主要原因。但作為開封人,在做大做好文化產業的今天,我們還是應該對崔顥有一個全面、正確、恰當的認識,不應當因為其人格低下,就否定其成就。歷史應給以適當評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