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佛經> 《華嚴經》的講做功夫

《華嚴經》的講做功夫

《華嚴經》的講做功夫

  從這幾天誦《華嚴經》的十地品後,自己發現菩薩的十地修行過程就是非常嚴謹的修行過程。這個過程在《華嚴經》十地品贊偈中說得非常清楚。

  回到四祖寺後,正好趕上誦《華嚴經》中的十地品,自己每次誦《華嚴經》總是有收穫,這幾天在誦十地品的時候,發現了菩薩修行的過程在《華嚴經》的十地品裡面有簡單的描述,這讓自己歡喜不盡。因為,修行做功夫對於沒有次第的禪宗來講,實在需要一些標誌。

  記得四祖道信大師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裡面在教導我們如何做功夫的時候也講:“……前所說五事,並是大乘正理,皆依經文所陳,非是理外妄說。此是無漏業,亦是究竟義。超過聲聞地,直趣菩薩道。聞者宜修行,不須致疑惑……”可見禪宗的做功夫和菩薩道的做功夫是有相同之處。

  這裡的“前說所五事”就是自己常常用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記載的做功夫的方式:“一者知心體,體性清淨,體與佛同;二者知心用,用生法寶,起作恆寂,萬惑皆如;三者常覺不停,覺心在前,覺法無相;四者常觀身空寂,內外通同,入身於法界之中,未曾有礙;五者守一不移,動靜常住,能令學者明見佛性,早入定門。”

  可見祖道與菩薩道不但是共通,而且可以藉助菩薩道的修行方式來了解祖道。給我們因為沒有次第而不得入祖道門的人一個標誌,這樣修行就有了一個參照。這是自己這幾天誦《華嚴經》的新收穫,也是對自己做功夫的一個參照,同時給自己目前的修行找到了一條修正之路。

  因為我們一說到祖道,好像就只剩參禪打坐或者是止觀法門。在我們現實的修行生活中,參禪打坐又好像只剩下修定的任務。當然,對於剛剛入門的我們來說,修定是十分重要的,沒有定力基礎,要想修行佛法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有了有了一定的定力之後,要如何修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所以,這實際上就是我們修行的偏差,我們習慣性的只修定,不知道還要修觀。從這幾天誦《華嚴經》的十地品後,自己發現菩薩的十地修行過程就是非常嚴謹的修行過程。這個過程在《華嚴經》十地品贊偈中說得非常清楚。

  “……初地藝業不可盡,譬如雪山集眾藥;二地戒聞如香山;三如鞞陀發妙華;焰慧道寶無有盡,譬如仙山仁善住;五地神通如由乾;六如馬耳具眾果;七地大慧如尼民;八地自在如輪圍;九如計都集無礙;十如須彌具眾德。初地願首二持戒;三地功德四專一;五地微妙六甚深;七廣大慧八莊嚴;九地思量微妙義,出過一切世間道;十地受持諸佛法,如是行海無盡竭。十行超世發心初,持戒第二禪第三,行淨第四成就五,緣生第六貫穿七,第八置在金剛幢,第九觀察眾稠林,第十灌頂隨王意,如是德寶漸清淨……”

  前面這段從《華嚴經》十地品裡面摘錄來的.文字,把菩薩十地的情況基本描述了一下,從這裡面就能簡單看出初地菩薩修人間善法,達到了人間技藝的高峰,然後發心行菩薩道,要用自己的技能幫助廣大人民。所以,在附錄的全文裡面就能看到初地菩薩多為人王。

  然後是持戒聞法到二明敬淨地,然後具足功德修止、修觀到第三地、第四焰慧地。透過修法明門觀察所處世界成就智慧到第五地;然後明瞭平等緣生到第六地;然後保任功夫修方便智慧貫穿到第七地,達到並超過了聲聞緣覺的一切有為法的功德。

  到了第八不動地的時候,就完全脫離了有為法,步入無為法的修行行列。所謂達到了無功用的功夫狀態,或者說是無心用功的自然做功夫的狀態。所以,這個時候是一個功夫的飛躍,這在以前的日記《七地八地大飛躍》中有所介紹。這個時候才真正實現了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情景。第九善慧地與第十法雲地就開始大顯神通,廣度有情到受佛職位的菩薩。

  這些內容太多,有興趣的人可以看附錄中的《華嚴經》十地品全文。這個修行過程在四祖道信大師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中被描繪得十分簡單,只要透過五事就能成辦。從《華嚴經》十地品全文來看,菩薩道的修行與祖道的修行,基本上也是吻合的。

  拓展:

  華嚴經和修行者的心量

  昨天妙秀說要開智慧,發願了每天誦法華經一品,法華經像蓮花一樣綻放,頌了能六根清淨,長智慧。後來又發願了要頌華嚴經幾部。非常讚歎。能誦華嚴經的人的心量,是非常廣袤的。

  很多人學佛學著學著,就跑到了外道,或者儒家去了。或者很多人覺得佛教和儒家一樣,叫人做好人做好事而已。其實佛的境界,不是凡夫能度量的,那麼為什麼把佛法,把佛教看得這麼低呢。因為沒有讀《華嚴經》的緣故。華嚴經的全名,叫做《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經中之王。不讀華嚴,不知佛門之富貴。佛門有多廣大呢,不讀華嚴,不知道啊。就以為佛法就是這麼簡單的。這就是我們現在人對佛教的誤解。因為沒有深入經藏的緣故。

  佛教三部大經之首,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經有歷史的,是佛陀成佛後,給法身大士給講的。不是給我們凡夫講的,所以講完了以後就被龍王收到龍宮了。後來呢,五百年後,出現了一個龍樹菩薩,龍樹菩薩很厲害,活了五百歲,而且還通曉世間的萬法,當時覺得自己比佛陀還厲害了。這時有個龍王菩薩出現了,把他帶到龍宮去,帶他翻閱了大方廣佛華嚴經。他看了,才知道原來佛陀的境界是怎麼樣子的。起了懺悔心,後來把華嚴經記錄下來。就流傳到人間了。所以,能看到華嚴經,很不容易啊。估計很多人都沒有讀過一遍的華嚴經吧。所以說,很難得,很難遇的。讀了華嚴經,才知道佛的境界是怎麼樣子的。

  修行人一定要讀華嚴經,或者至少要讀華嚴經中的普賢菩薩行願品,這個很關鍵,行願品是華嚴經的精髓。所以每天去讀,體悟佛的境界。佛教和儒家為什麼不同,和世間的法為什麼不同。要讀華嚴經才知道,不讀是不知道的。

  佛門有句話,知見要高,行動要低,就是要具備成佛的知見,但是做事做人要從最低的境界開始。

  大家知道武則天,不僅政治一流,對佛法也是十分通巧的。以下是武則天為華嚴經寫的序言,今天我把她拍下來,大家去看看武則天的境界。不過估計很多文字都看不懂。

  武則天可以說是一個奇才,她統管一個天下,一個王朝,她的境界,不是凡夫能度量的。在政治生涯中,佛教對武則天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而讓武則天具備如此廣袤的心胸的,這部華嚴經一定功不可沒。

  “中天調御,越十地而居尊。”這句話可見武則天的佛學修養很高的。“十地”在楞嚴經上有詳細記載。

  以上是武則天寫的序,好好看。希望能看的懂。

  很多人喜歡去度量出家人,或者修行人的境界,心量。或者看到出家人一些不如法的現象,就內心很排斥。出家人,能拋棄世間的一切,然後進入佛門,他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能度量的。也許他在做法上有些不如法,或者毀戒。但是他的心量,不是凡夫能度量的。佛經說,眾生髮起了一念的利他心的時候,都可以得到諸佛的護念。這一念利他之心,就可以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讚歎。你看,這個功德多大呢。所以,修行人的功德,不是凡夫的心去度量的。就好比武則天的心量,我們凡夫永遠度量不了。真的也許如法華經中說的,唯有佛和佛乃能究竟了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