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二歲而孤翻譯
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邠州,後移居蘇州吳縣。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范仲淹二歲而孤翻譯,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範仲.淹二歲而孤》作者是宋朝文學家朱熹。其古詩全文如下: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註釋】
孤:幼年喪父
以……為:把……當作
謫:貶
讒:說別人壞話
沃:澆
適:舊指女子出嫁。
世家:家世。
去:離開,離去。
寢:睡覺。
或:有時。
輒(zhé):總是。
啖(dàn):吃,喝。
旨:要領。
再適:第二次出嫁,即改嫁。
世家:世代為官的人家。
饢(zhǎn)粥:稠粥。
日昃:太陽偏西。昃(zè)。
孤:幼年喪父。
辭:辭別
沃:沖洗。這裡是“洗”的意思。
食:飯,三餐。
給:提供,給。
士:有志向的人
【翻譯】
范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沒有依靠。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國家作為自己的責任,發奮苦讀,有時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臉;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做官以後,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於有人說他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做鄧州太守。范仲淹刻苦讀書、勉勵自己,每餐不吃兩種以上的葷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僅剛夠罷了。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范仲淹的介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教育家,世稱“范文正公”。仁宗時,擔任右司諫。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亂中,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協助夏竦平定叛亂。慶曆三年(1043年)富弼、韓琦等人參與“慶曆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等十項改革建議。歷時僅一年。後因為遭反對,被貶為地方官,輾轉於鄧州、杭州、青州,晚年知杭州期間,設立義莊 ,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諡文正。著有《范文正公文集》。
【文學成就】
《宋史·范仲淹傳》雲:“仲淹泛通六經,長於《易》。”范仲淹文學素養很高,寫有不少著名作品,包括《嚴先生祠堂記》及《岳陽樓記》等,後者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為千古名句。除此之外,也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詞作,如《漁家傲》、《蘇幕遮》,蒼涼豪放、感情強烈,為歷代傳誦。歐陽修曾稱漁家傲為“窮塞外之詞”。著作為《范文正公集》。範純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當過宰相。
“彼希聲之鳳皇,亦見譏於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見傷於魯人。鳳豈以譏而不靈,麟豈以傷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為神兵;焚而可變,孰為英瓊。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在答友人梅堯臣的《靈鳥賦》中強調的“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更是彰顯了古代士大夫為民請命的凜然大節(即所謂“知識分子的良知”不同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