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范仲淹> 從《岳陽樓記》看范仲淹作文的機智

從《岳陽樓記》看范仲淹作文的機智

從《岳陽樓記》看范仲淹作文的機智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這篇文章敘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透過描繪岳陽樓的景色及遷客騷人登樓覽景後產生的不同感情,表達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從《岳陽樓記》看范仲淹作文的機智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作文不僅是語言表達技巧,更是為文者智慧的一種展示。從《岳陽樓記》的行文過程來看,就表現了范仲淹的某些作文機智。《岳陽樓記》可算是範公所作的一篇“命題作文”,是滕子京“屬予作文以記之”而成就的,實乃遵囑之作。全文雖說僅有360個字,但文理結構的“起承轉合”,文勢波瀾的起伏跌宕,文思相扣的縝密緊湊,文旨抒寫的“後無來者”等等,禁不住讓人讚不絕口。

  《岳陽樓記》第一段,簡明交代作“記”的背景及緣由,完成了作文點題的開篇佈局。接下來進入到文的主體內容上來,但對範公來講,寫作《岳陽樓記》一文的主體內容似乎有些為難,特別是就“岳陽樓之大觀也”而言,因為這困難是明擺著的:“前人之述備矣”。無論範公如何描寫“巴陵勝狀”,那都是很難超越“唐賢今人”的。以岳陽樓為話題的詩詞歌賦等名家名篇早已被滕子京在重修岳陽樓之際幾乎全都鐫刻其上了,所以範公在正文主體內容一開始提筆描繪了“巴陵勝狀”幾筆之後便迅速擱筆,即以“前人之述備矣”作結,不再就“巴陵勝狀”繼續寫下去了。從這裡就充分看出範公作文的機智――自知之明。

  於是範公便筆鋒一轉,依據岳陽樓所處的地理位置以交通之便利為新的起點,將遷客騷人引了出來,這樣作文的路徑一下子就豁然開朗,進而範公飽蘸筆墨,就遷客騷人的登樓所見之景(覽物)進行了酣暢淋漓的描繪,並抒寫了其所生之情(覽物之情)。靜觀範公筆下的覽物及覽物之情,是做了精心的聚集歸類和對比對應的。這種“景”與“情”的兩兩對照再次體現了範公作文的機智――牢牢地“牽”住了讀者的思維之手,制控了人們的閱讀眼球,此乃其一。另外,借寫遷客騷人之“覽物”竟然在無形之中彌補了上文描寫巴陵勝景難以為續的缺憾,這絕不是作文的技巧所能詮釋得了的。

  之後,直到範公詳解“古仁人之心”,與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構成一個高層次的鮮明對照時,人們似乎才又一次感受到了範公作文的機智――原來前文為遷客騷人潑墨繪景記情是便於後文為揭示“古仁人之心”所作的鋪墊與對比;更重要的是範公對於古仁人之“心”和遷客騷人之“情”所作的“肯前否後”的價值取向,體現了古代文人一貫所遵從的“文以載道”的.作文原則,這也正是範公的這篇作文成為千古名篇、不朽傑作的核心價值之所在;還有一點最不易為人所覺察的,那就是範公於作文中隱含著對好友滕子京的無聲勝有聲的暗暗稱頌――滕子京才是具有並實踐著“古仁人之心”的偉丈夫。

  詩言志,詩文同理。《岳陽樓記》一文最後的點睛之筆――“微斯人,吾誰與歸?”無疑是再一次精彩地體現範公作文的機智。正是這一筆就將範公自己融入到了作文之中,徹底避開了自己作為一個局外人――旁述者的嫌疑,擲地有聲地表明瞭自己做人的觀點、立場和志向:向好友看齊,以好友為楷模,與好友志同道合,一起去做一個具有 “古仁人之心”的人。以此來鞭策自己,同時也號召並激勵世人。

  縱觀範公在《岳陽樓記》中所表現出來的作文機智,也許能給予人們這樣的啟示――是做人讓作文充滿著智慧,是作文彰顯著做人的品性。

  拓展閱讀:《岳陽樓記》原文

  岳陽樓記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具 通:俱)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隱曜 一作:隱耀;霪雨 通:淫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