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釺倩:旁觀盛世,親歷生活——《杜甫傳》讀後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徐釺倩:旁觀盛世,親歷生活——《杜甫傳》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他是杜甫,大筆一揮,滿紙都是歲月的傷痕。
——題記
人生於他,竟只如一場秋涼。
他伴著開元盛世誕生,正是因為經歷過繁華,才會在落寞時嘆息。在人們心中,他一直都是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
杜甫的夙願,從來不是獨善其身,他想要的,他嚮往的,第一蓋世才華,輔弼天下,賑濟蒼生。
為此,他苦苦尋覓,卻無奈落得蕭索。
只是,長大後才發現,原來大唐的故事,並不如想象中的那般平穩。
如果說,李白的詩是以夢為馬,那杜甫就必定是以筆為刀。越是到後來,他看得越清晰,社會的動盪,時局的動盪,朝廷的昏暗,百姓的疾苦,都曾在他的筆下出現。只可惜,他一介布衣,自是人微言輕,下筆再用力,也挽救不了一個時代的暗淡。
就像,孤燈一盞,照不亮萬張乾坤。
報國無門,濟世無路,詩中之詞再犀利,也阻擋不了奸佞小人在廟堂之中翻雲覆日。
那份赤誠之心,終究沒能被那個王朝真誠安放。
為了走入廟堂,他投詩干謁,卻只落得個“野無遺賢”。
奸佞之詞,還真是諷刺。
長安,繁華是別人的,喧嚷是別人的,歡顏是別人的,他像個局外人,望著宮闕樓臺,默然嘆息。
那段日子,杜甫在命運的`輪盤上,彷徨無措。
長安月冷,一紙涼薄。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杜甫在逃亡過程中不幸與家人走散,可即使是這樣,他也不忘為國效力。
只可惜,統治者從盛世的夢中驚醒時,卻至萬千蒼生於不顧。車轅亂撞,那是他們逃跑時的不堪。
至德二年,杜甫被肅宗授為左拾遺。
正是那年,杜甫走進了宦海,可是,身為官員的他,做不到左右逢源,學不會虛與委蛇。他沒有敏銳的政治嗅覺,這是杜甫很難在這個刀光劍影,屍橫遍野的地方立足。
等待他的,是不久後的貶官。
正是應了那句話——亂世之中,人如秋草。
杜甫歷盡了蕭瑟飄零,卻依舊不知何處落腳。
生活這盤棋,並非我們落子。
五十九年的歲月,杜甫過得足夠厚重,雖不豔麗,卻足以驚豔世人。
他是杜甫,記掛蒼生,已被蒼生記掛。
他是杜甫,千年歲月,他的名字與故事不曾被磨滅。
大唐盛世,那個跳出來冷眼旁觀的人,叫做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