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謹篇簡析
引導詞:在《弟子規》中,“謹”單獨構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這部分要求孩子從小養成謹慎小心、規矩低調、有自我尊嚴的生活習慣。那麼,養成這樣的生活習慣,對於小孩子來說究竟有什麼用呢?
謹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淨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汙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釋義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意思是早晨要早起,晚上要適當地晚睡,年老是非常快的事情,朝華易逝。“惜此時”,你要珍惜此時眼前的一分一秒。很多現代人的生活是不怎麼規律的,一般是該睡的時候不睡,該起的時候不起。古人把這種習慣叫做起居不時,是很不好的習慣。
很多著名的學者和有成就的人都是非常珍惜時間的,他們不捨得浪費一分一秒。雖然這些學者的起居習慣、作息時間各不相同,但是他們都抓緊時間,不浪費一分一秒。
《弟子規》要求孩子們愛護生命,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早晨起來,要洗臉,還要漱口;上洗手間後,你總歸要洗洗手的。
古人為什麼說“兼漱口”,為什麼不刷牙呢?因為古人沒有牙刷,沒有像我們一樣每天刷牙的習慣。從歷史上看,中國人刷牙的習慣還是受了印度的影響,隨著佛教傳進來的習慣。刷牙最早是用齒木,一種比較軟的木片。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把這個木頭放在嘴裡像嚼口香糖一樣,達到刷牙的目的;還有一種說法是拿這個木片,用嘴先咬一咬,咬軟了以後再刮牙齒。但是古人也有比我們講究的習慣,用齒木還得刮舌苔。這一點我們是到這幾年才認識到的。
穿衣戴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平常的小事,人人都會。可是,《弟子規》為什麼要用大段的篇幅教孩子如何穿衣服呢?在中國古代穿戴整齊的標準又是什麼呢?
《弟子規》講,“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帽子要戴正,紐扣得扣上,襪子和鞋子都要合腳,該繫帶的要繫上,古人的襪子也是要系的,古人的鞋有很多也要系。
這四點要求從今天的年輕人身上很難看到。因為今天的時尚跟《弟子規》不太一樣,而今天的時髦風尚,古人不能理解,你如果把我們的老祖宗從地下請出來,估計得嚇暈了。
《弟子規》中“冠必正,紐必結”的要求,被中國古人視為衣冠整齊的基本標準,恪守不移,甚至有些人不惜為此犧牲生命。那麼,究竟什麼人,在怎樣的情況下,會為穿衣戴帽這樣的小事而喪命呢?
《論語》中提到子路的地方有四十七處,他是孔門弟子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人。中國傳統中流傳著很多和子路有關的故事,比如百里負米,子路想孝敬自己的媽媽,但又沒什麼錢,他聽說一百里以外的一個地方米比較便宜,於是跑了一百里路給媽媽背了一袋米回來了,這個故事被視為孝敬父母的典型。
子路是一個才華的人,可惜最後死在了帽子上。衛國發生內亂,子路看不過去要罵這些亂臣賊子,結果有一個人一下把子路的帽子給打歪了。一般人帽子被打歪了,已經很危險了,肯定跟你拼命啊。誰知道,子路說:“君子死而冠不免。”說我可以死,但是我帽子不能打掉啊,所以他就把帽子給繫好,這麼一弄,就被亂臣賊子砍成肉醬了。子路死就是因為帽子,所以“冠必正”對古人來講是很要緊的。
晉文公是中國古代一個很有名的國君,有一次打仗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的鞋帶鬆了,不跟腳了,他居然把手上的`武器放下來,先把鞋帶給繫好。幸好他是一代國君,旁邊有很多護衛,如果像子路一樣,恐怕也會被砍成肉醬了。所以古人對這些著裝的要求非常明確。你尊崇這樣的要求,養成這樣的習慣,在中國傳統當中都是給予讚美的。
如果你從小不養成一個比較好的著裝習慣,那麼步入社會、參加工作以後,無論是你的上級,你的師長,或者你的同事,都不會對你有好印象。現在課堂裡經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穿得很暴露,濃妝豔抹,帽子戴得不像帽子的樣子,鞋子穿得不像鞋子的樣子,衣服該扣的不扣上,這種情況都不會給別人留下好印象。
如果你按照《弟子規》的要求去做,衣服穿得很得體,釦子該扣的都扣好,鞋子該繫鞋帶的都繫好,那麼,在課堂裡,你就會給老師留下一個比較好的印象;去找工作的時候,也會給面試官留下一個很好的印象;跟大家交往,大家都覺得你是一個比較負責任的人。這個是從小養成的習慣,當一個人成長起來以後,這個習慣就會給你帶來很多好處。
《弟子規》不僅對孩子怎麼穿衣服做出要求,而且對放衣服也做出了要求。你在家裡歸置衣服要講規矩,要放在合適的地方,要有固定的位置,這也是不容忽視的生活習慣。所以《弟子規》接著講,“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汙穢。”你放你的帽子和服裝,應該有一個固定的地方,不要到處亂塞,以免把衣服搞髒了,把環境搞得很亂。
《弟子規》定下的原則是:“衣貴潔,不貴華”。就是絕對不贊成衣服要華麗,而是要整潔。
古人對於衣服過於華麗,總的來講都是反感的。傳統認為,就算是貴為帝王,你也應該以《弟子規》這種要求為美德,不要以華麗為貴,要以整潔為貴。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很多人認為這個皇帝值得我們同情。崇禎被同情有好多原因,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是,當有人把他的遺體從樹上解下來下葬的時候,大家發現,原來他身上的袍子有補丁。那就說明,這個皇帝還是比較節儉的,不是一個很奢侈的皇帝,他是一個多少讓人產生一點同情心的亡國之君。
除了整潔以外,還要和自己的身份相稱,即“上循分”,要和自己的家庭情況相稱,和自己的身份相稱,我們今天是能夠理解的。一個年輕學生,還沒有踏上社會,還沒有工作,你在大學裡上課,天天西裝筆挺、領帶森然,皮鞋擦得鋥亮,一般大家會覺得不妥當,因為這和學生的身份不相符。比如朋友聚會,大家高高興興,很輕鬆,到錢櫃裡去K歌,你突然打著一個領結,穿著個燕尾服去了,大家會認為你是在這裡工作的,做服務生有這個要求,總之覺得你很奇怪。
“下稱家”。
過去是有等級制度的,比如誰能穿綢緞衣服、絲綢衣服?當了官的,有功名的人才能穿。你是商人,就算是億萬富翁都不許穿的。繡花鞋,古代婦女一定是自己的丈夫有秀才以上功名,才可以穿;你不穿,別人不會覺得你謙虛,會覺得你很怪。如果一個女人明明知道自己丈夫不是秀才,卻穿一雙紅鞋子,重者要被告官,要究辦的,輕者覺得你瘋了。
我們今天還是應該提倡《弟子規》裡邊“衣貴潔,不貴華”這樣一個原則;“上循分,下稱家”,我們結合現代社會的一些特點來考慮,把傳統當中好的部分繼承下來,還是值得我們遵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