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短歌行其二》歷史背景及賞析
引導語:《短歌行其二》是政治家曹操的詩,這首詩用典豐富,感情敦厚,頗具古風。歷史背景也頗具有考據意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短歌行 其二
曹操
周西伯昌,懷此聖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貢獻,臣節不隆。
崇侯讒之,是以拘繫。
後見赦原,賜之斧鉞,得使征伐。
為仲尼所稱,達及德行,
猶奉事殷,論敘其美。
齊桓之功,為霸之首。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車。
正而不譎,其德傳稱。
孔子所嘆,並稱夷吾,民受其恩。
賜與廟胙,命無下拜。
小白不敢爾,天威在顏咫尺。
晉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賜圭瓚,鉅鬯彤弓,
盧弓矢千,虎賁三百人。
威服諸侯,師之所尊。
八方聞之,名亞齊桓。
賞析
《短歌行》(“周西伯昌”)主要是曹操向內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跡,當他翦滅群兇之際,功高震主之時,正所謂“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者,但東吳孫權卻瞅準時機竟上表大說天命而稱臣,意在促曹操代漢而使其失去“挾天子以令諸侯”之號召,故曹操機敏地認識到“是兒欲據吾著爐上鬱!”故曹操運籌謀略而賦此《短歌行·周西伯昌》。
西伯姬昌在紂朝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大好形勢下,猶能奉事殷紂,故孔子盛稱“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但紂王親信崇侯虎仍不免在紂王前還要讒毀文王,並拘繫於羑里。曹操舉此史實,意在表明自己正在克心效法先聖西伯姬昌,並肯定他的所作所為,謹慎惕懼,向來無愧於獻帝之所賞。
並大談西伯姬昌、齊桓公、晉文公皆曾受命“專使征伐”。而當今天下時勢與當年的西伯、齊桓、晉文之際頗相類似,天子如命他“專使征伐”以討不臣,乃英明之舉。但他亦效西伯之德,重齊桓之功,戒晉文之詐。然故作謙恭之辭耳,又誰知豈無更討封賞之意乎?不然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獻帝下詔曰《冊魏公九錫文》,其文曰“朕聞先王並建明德,胙之以土,分之以民,崇其寵章,備其禮物,所以藩衛王室、左右厥世也。其在周成,管、蔡不靜,懲難念功,乃使邵康公賜齊太公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
世祚太師,以表東海。爰及襄王,亦有楚人不供王職,又命晉文登為侯伯,錫以二輅、虎賁、斧鉞、禾巨 鬯、弓矢,大啟南陽,世作盟主。故周室之不壞,系二國是賴。”又“今以冀州之河東、河內、魏郡、趙國、中山、常山,鉅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為魏公。錫君玄土,苴以白茅,爰契爾龜。”又“加君九錫,其敬聽朕命。”
觀漢獻帝下詔《冊魏公九錫文》全篇,盡敘其功,以為其功高於伊、周,而其獎卻低於齊、晉,故賜爵賜土,又加九錫,獎勵空前。但曹操被獎愈高,心內愈憂。故曹操在曾早在五十六歲寫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謂“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
《論語》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曹操善於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並能發揮。鑑於齊桓、晉文當初雖能“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但終未能如西伯姬昌終其身而不代商紂,只是為兒子武王姬發創造條件,一旦天地人三才俱備,那就瓜熟蒂落了,又何必操之過急而速招惡名呢!
曹操在此詩中對齊桓、晉文之流貶重褒輕,實際暗諷他們未能深體西伯姬昌“三分天下有其二”“猶奉事殷”之真諦,只學得皮毛,而未入堂奧,他暗欣自己深得文王精義,故亦終其身奉事漢帝而不稱孤道寡,故對孫權伺機上表稱臣之用心,便洞若觀火,使其毒計無所逞其能矣。
觀曹操此《短歌行·周西伯昌》其詩,乃一重大的代漢方略無疑。也是對如孫權輩等外內政敵企圖把曹操推向高處不勝寒極端陰謀的粉碎措施。但當自己的臣下如陳群、桓階、夏侯惇等亦誠意敦請曹操稱帝時,曹操亦堅定地回答“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可見曹操謀略之高超,實非常人所能及。遵循既定方針,實為曹操施政運籌之要略。
歷史背景
建安十六年(211年)春正月,漢獻帝自從命曹操子曹丕為五官中郎將,置官屬為丞相副後,又將曹植等諸子封為侯爵。於是,有人認為,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太原商曜、漢中張魯、關中馬超、安定陽秋等將官一時俱叛,曹操分命夏侯淵、徐晃、鍾由等討之。
建安十七年(212年),漢獻帝特命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贊拜不名”是說,曹操朝拜漢獻帝時,贊禮的人不直呼曹操的姓名,而是稱呼他的官職,這是皇帝給大臣的一種特殊禮遇。在古代,臣子朝拜皇帝時,贊禮的人一般都是直呼姓名。“入朝不趨”是說,曹操上朝拜見漢獻帝時可以不用疾步行走,這是給曹操的特殊待遇。在古代,臣子上朝時必須疾步行走以表示恭敬之心。“劍履上殿”是說,曹操可以佩戴著寶劍穿著鞋上朝,這是給曹操的特殊待遇。古人席地而坐,入室須脫鞋,貴族、大臣佩劍,從秦朝時就開始規定,大臣上殿時不得佩劍。“如蕭何故事”是說,像蕭何那樣行事。由於蕭何的巨大貢獻,漢高祖劉邦給了蕭何諸多特殊待遇。
建安十九年(214年)三月,漢獻帝命令,魏公曹操位在其他諸王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遊冠。金璽就是金制玉璽,赤紱就是紅色的.腰帶,遠遊冠是一種帽子,“金璽、赤紱、遠遊冠”都是地位的象徵。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五月,漢獻帝又加封曹操為魏王。建安二十二(217年)夏四月,漢獻帝又命魏王曹操“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冬十月,天子命王(曹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本,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以五官中郎將丕為魏太子。”曹操不是天子,也使用了天子所用的那種旌旗。“警蹕”是指古代天子出入時,所經過的路途需要侍衛警戒,清道止行,曹操也享有了這種待遇。到了十月,曹操的冠冕、車隊配置也和皇帝很像了,尤其是把曹操的兒子曹丕立為太子了。
東吳孫權趁機派遣使臣上疏稱臣,意在引起其他群雄對曹操的反感,揭穿所謂的曹操“實為漢賊”的本質,可是,曹操識破了這一陰謀,拒絕了孫權。在這樣複雜的環境下,曹操做了這首《短歌行》,以表明自己的心志,給天下人一個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