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登鸛雀樓> 唐詩《登鸛雀樓》教學設計(通用7篇)

唐詩《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唐詩《登鸛雀樓》教學設計(通用7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唐詩《登鸛雀樓》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唐詩《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篇1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這節課學生要透過讀、想、議、畫、比、寫等形式,主動地探求知識,進入古詩的意境。教師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全程積極參與,在探究活動中達到自悟自得。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 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幻燈、畫紙,彩筆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破題質疑

  1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說說自己想要提出的問題和對題目的理解。

  2簡介《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

  3師介紹鸛雀樓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登上高處遠眺的所見和心理感受。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藉助工具書,讀準生字字音。

  2自由朗讀古詩,結合課文插圖,從字面上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3啟發和鼓勵學生用查字典和聯絡上下文結合的方法,解釋字的意義。

  4在學生理解字義的基礎上,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5師配音範讀,學生思考:哪兩句詩是寫景的?哪兩句詩是寫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自由讀。

  3指名讀。

  4電腦課件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5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夕陽、山峰、黃河應畫在什麼位置?畫好再塗上顏色。

  7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合詩句共同點評。

  8出示多媒體課件,螢幕上顯示鸛雀樓山水畫。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啟發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臺比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精彩。

  (四)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師小結。

  【評點】

  該教學設計理念新穎,注重創新思維、想像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採用讀、想、議、畫、寫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並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情趣,拓展思維,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

  唐詩《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篇2

  教學內容:

  冀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21課古詩《登鸛雀樓》。

  教材分析:

  冀教版教材在編寫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題來劃分各個單元,旨在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淺入深的引導他們走進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冊第五單元的文化主題是生活哲理。裡面的五篇課文,從簡單的生活現象入手,寫出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對生活的不同感悟。而這種感悟本身又是極樸素的。因其樸素,才得以永存。《登鸛雀樓》是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名篇。這是一首登高望遠詩。寥寥數語,把景色寫得浩瀚壯闊,氣魄雄偉。放眼宇宙之無限,寄哲理之深沉。後兩句語出自然,千古傳頌,被人們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徵。追求更高目標、爭取更好成績的激勵語。也成為許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銘。全詩氣勢奔放、意境開闊,語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學生情況分析:

  中年級的學生在經過了長期合作學習的訓練以後,已經具有了一些自學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對於學習古詩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瞭解。在這個基礎上,放手讓他們自由交流可提高他們參與的積極性,也達到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學習的目的。

  設計理念:

  中年級的古詩教學目標,要在讀、背、識字的基礎上,加入整體感知詩意、體會古詩描繪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學段的古詩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意境,體會感情,領悟內涵。在豐富語言積累的同時,培養良好的語感,提高審美修養。所以在本節課上我力求體現以下兩點理念:

  1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力求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2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目標:

  1具體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古詩,能背誦並默寫詩文。

  過程與方法:初步瞭解古詩的一般特點,簡單概括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詩的意思。

  情感與態度:初步理解古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能聯絡生活去感受和領悟。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2 教學重點:

  創設情境,利用畫面和音樂等幫助學生體會古詩的意境,從而達到有感情的誦讀。

  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採用合作式學習方式進行教學,向學生滲透合作交流,體驗感悟的學習方法。

  課前準備:

  為了使學生們在課上更好的理解詩的意境,我提前佈置了以下兩點預習任務:1 積累描寫祖國壯麗景色的故事。2 預習《登鸛雀樓》,試著理解詩意,查閱相關資料。另外,為了幫助學生很好的體會誦讀古詩的韻味,我還製作了一個簡單的課件,給學生提供了有形的畫面和意境深遠的音樂。

  環節設計:

  一、匯入:

  1在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教我們背過好多古詩,上學以後我們也學了很多古詩,古詩已經是我們的好朋友了。那你們能說說這位好朋友有什麼特點嗎?(學生回答,師板書: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個字或七個字,每句字數相同。)

  2 師:現在我出幾個題目考考你們,看誰能背出這些古詩?

  《鹿柴》空曠的山林,斑駁的光影,偶爾傳來的說話聲,讓我們體會到靜中有動的山林景色。

  《早發白帝城》高入彩雲的白帝城,猿聲不斷的兩岸青山,滔滔不絕的長江水,讓我們領略了祖國山河的壯美。

  《望廬山瀑布》一道白練飛流直下,讓我們懷疑是九天銀河從天而降,這是何等壯觀的景象啊!

  這一首首流傳千古的詩文,讓我們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一首好詩不但能帶給人美的享受,還能引起人們的思考。本課裡面的兩首古詩,就既給我們描繪了景色的壯美,又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在下面的學習中我們一起體會,看誰能發現並理解它們。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地一首古詩《登鸛雀樓》。

  二、檢查預習,呈現目標。

  1 出示整首詩文。

  師:課前大家已經預習了課文,相信每個人都能把這首詩讀的正確、流利,現在就給你們一個展示的機會,誰願意給大家讀一讀古詩?

  (這裡讀的時候要注意提示本詩題目的讀法:登/鸛雀樓)

  2 師:請大家想一想,學習一首古詩,我們要學習哪些方面的內容呢?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整理並板書在旁邊:瞭解作者、誦讀、理解詩意、背誦、默寫。

  3 提出合作時的要求:

  今天我們就圍繞著幾個方面,透過小組合作來學習《登鸛雀樓》這首詩。在學習中,大家要積極發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來和大家交流。同時將重點內容記錄下來,並選出一名中心發言人。最後我們比一比,看哪個小組最有收穫。

  三、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學生合作交流前面總結的五個方面的內容,教師巡視瞭解情況,並適時指導。

  四、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 請一組派代表介紹作者情況。大致瞭解一下內容即可:王之渙字季凌,絳州人。唐朝著名詩人。但作品在《全唐詩》中只流傳六首。擅長描寫邊塞風光。如《涼州詞》。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常有鸛雀棲息,因此得名。

  2 請一組派代表談談對詩意的理解。只要求整體感知詩意即可,不要逐字逐句的解釋。重點指導學生體會詩的深刻內涵及意境。

  3 指導誦讀。

  (1)師:我們已經大體瞭解了詩的意思,下面就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古詩,請大家邊讀邊想象,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指名學生朗讀,其他人邊聽邊想象畫面。讀完後請學生自由談想象的畫面及感受。

  (2)師:誰能帶著這種感受給大家讀一下前兩句古詩?

  再指名讀前兩句,指導學生讀出黃河的宏大氣勢。藉助課件裡的畫面和音樂,讓學生體會前兩句所描繪的畫面的雄偉和壯麗。再請學生配樂朗誦。

  師:詩人站在鸛雀樓上,極目遠望,見到遠處雄偉的高山,輝煌的落日,聽著耳邊傳來的黃河的怒吼,望著腳下波濤洶湧的河水,不覺吟出——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播放這個畫面的同時,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學生朗誦這兩句詩文)

  詩人看著眼前這波瀾壯闊雄偉壯麗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個深刻的哲理,又緩緩吟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又示意了三名學生朗誦後兩句。

  (3)師:現在就讓我們跟隨詩人一起,站在鸛雀樓上,感受一下當時的情景,完整的朗誦一遍這首古詩。

  這裡我請幾名學生展示配樂朗誦,根據每人朗讀時的不同特點進行評價。最後齊讀一遍全詩。

  4 指導背誦。

  請兩名學生試著背誦這首古詩。

  說一說怎樣可以很快的'背下來?向學生滲透:理解記憶的方法和“熟讀成誦”的道理。

  學生自由背誦。

  在班內展示背誦。

  五、課外拓展練習。

  1 默寫《登鸛雀樓》。

  2 蒐集王之渙的《涼州詞》,試著背下來。

  唐詩《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會寫“欲”“樓”。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3、簡單理解詩意,並從朗讀詩句中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教學重難點:

  1、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古詩。

  2、體會最後兩行詩句所蘊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一深刻道理。

  教學準備:

  課件簡筆畫

  一、匯入

  師:老師知道我們班的學生都喜歡畫畫,今天老師也畫一幅畫送給大家好不好?(師在黑板上用簡筆畫畫出高山、黃河、夕陽、鸛雀樓、詩人,每畫一種,都讓學生說出畫的是什麼。)

  師生共同板書課題:鸛雀樓(齊讀)

  相機簡介鸛雀樓,引出詩人王之渙

  師:(邊指圖邊講)在我國唐朝,有一位大詩人,名叫王之渙。一天傍晚王之渙來到黃河岸邊,他看到夕陽挨著群山慢慢落下,滾滾的黃河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大海。他感到,這裡的景色太美了!那麼遠處的風景又是什麼樣的呢?只可惜站在這裡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個辦法讓詩人王之渙看到遠處的風景嗎?

  生(齊):登到最頂層!

  師(把詩人畫到鸛雀樓頂層):我們來試試,哇!真的看到了!那誰知道為什麼登上鸛雀樓就能看到遠處的風景呢?

  生:因為站得高就看得遠。

  師:你太聰明瞭,和大詩人王之渙想的一樣。王之渙登上鸛雀樓後,把他看到的和想到的寫成了一首古詩,題目就叫:《登鸛雀樓》(課件出示課文)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17課《登鸛雀樓》。

  師:伸出手指和老師一起寫課題。

  師:登什麼?

  生:登鸛雀樓

  師:所以我們在讀的時候,應該在“登”的後邊做一停頓,讓別人一聽就知道,作者登上的這座樓叫鸛雀樓,再讀課題:登/鸛雀樓

  師:你懂的可真多!題目中的“雀和樓”都是本課的生字,仔細觀察這兩個字,說一說你是怎麼記住它們的?觀察佔格位置。(引導學生用加一加,減一減的方法識記生字)

  師:編歌謠“雀”:少寫一筆,住多一橫

  師:讓我們一起把“雀”字送回到田字格中(師範寫,生書空)

  學生先描紅,再臨寫。

  師:編歌謠,區分形近字。有木是高樓,有竹是揹簍,用手摟一摟,數旁在後頭。

  學生說關鍵筆畫,描紅臨寫“樓”

  二、檢查預習,指導朗讀。

  師:課文預習了嗎?

  師:這些生字都認識了吧?我們開火車讀一讀。

  師:這列小火車開的是又快又穩。誰能把這首詩讀一讀?

  師:透過預習,把古詩讀的如此的流利,你們真了不起!老師想和大家比賽讀這首詩好嗎?

  師:那老師先來吧!請同學們做評委。

  生:給老師打一百分!

  師:謝謝同學們!大家為什麼給老師打滿分?

  生:因為老師讀得很好!

  師:好在哪兒?

  生:老師的聲音很響亮。

  生:老師有的地方讀得快,有的地方讀得慢,“白日”連起來,“依山盡”讀得很慢,“黃河”這兒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個字都讀得很重,“欲窮千里目”聲音最高,“更上一層樓”這一句讀得一個字比一個字高,就象在上樓梯一樣。(師邊聽邊在詩中畫出停頓符號,著重號)

  生:老師還帶上了表情讀!

  師:沒想到老師的秘密都讓你們發現了!下面組內練讀古詩,每組推選一名同學和老師比賽。

  師:同學們讀的真棒,願意和老師合作讀一讀這首詩嗎?

  師:我們一起讀題目,然後我讀一行,你們讀一行,注意要合作愉快哦。

  師:白日依山盡

  生:黃河入海流

  師:欲窮千里目

  生:更上一層樓

  師:合作真愉快!想不想再來一遍?

  師:那我們換個方式,這次我讀的聲音低,你們讀的聲音高,怎麼樣?

  師:白日依山盡

  生:黃河入海流

  師:欲窮千里目

  生:更上一層樓

  師:這樣的合作是不是更有趣,現在咱班的男女生合作一次好嗎?

  三、體會詩意

  師:同學們合作的太有默契了,現在讓我們休息一下,看大螢幕,你看到了什麼?(太陽靠著山慢慢落下去)用那句詩可以描述此景呢?

  師:再看看到了什麼?(奔騰的黃河水滾滾地流入大海)

  師:怎樣才能看到更遠的景色呢?

  師: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遠,這就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師:同學們學的真認真,我們再來做個小遊戲好不好?

  師:我說句子,你們接詩句,看誰厲害。

  師:傍晚,太陽靠著遠處的群山慢慢落下。

  師:滾滾的黃河水流入大海。

  師:想要看到更遠的地方,再登上更高的一層樓。

  四、拓展遷移

  1、小明演講比賽得了第一名,但舅舅卻對他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鼓勵他繼續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

  五、背誦古詩

  師:我們班的孩子太棒了,我想現在有很多同學都會背這首古詩了,如果加上動作就更利於我們記憶背誦了,全體起立

  師:自己加上動作試著背一背。

  師:會背了嗎?誰願意背給老師和同學聽一聽呢?

  師:放學回家後,誰願意背給媽媽聽?現在,我當你媽媽,你背給我聽好嗎?想想,到家了應該怎麼說?

  師:回家後,誰願意背個姐姐聽?現在我當你姐姐,你該怎麼說?

  師:誰願意背給奶奶聽?現在,我當你奶奶,奶奶年紀大了,耳朵有點聾,請你注意。

  師:請同學們回到家後,把這首古詩背給家裡的人聽。

  唐詩《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篇4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創新思維。透過鮮明的圖畫入手,創設情景,營造氣氛,主動探求知識,採用直觀教學、情境教學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後由圖入文,圖文結合,不斷理解文字傳達的意境。最後透過有感情地朗誦,漸入佳境,在讀中思、在讀中想、讀中悟,直至最後融情於景,感悟其哲理。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課文。

  3、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感悟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

  誦讀詩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學難點:

  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具準備:

  掛圖、畫紙

  教學過程:

  一、 複習匯入

  1、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你能朗誦一首嗎?

  2、 你們知道嗎?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詩人,他叫王之渙,他有一首詩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樓之後,看到將要落山的太陽和奔騰的黃河,想了很多,就寫下這首詩《登鸛雀樓》。(師出示板書,並解題)

  3、 (師範讀)邊聽邊想:詩人在樓上會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二 、新課講授

  (一)、課前感知:(出示掛圖)在這幅圖上,你們看到了什麼?

  (二)、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學習第一行詩句

  1、 輕讀,邊讀邊看插圖,看看哪個詞的意思表示圖上的景色,想想什麼意思?

  2、 “日”:太陽。“盡”:完了。天上的那一輪紅日是夕陽還是朝陽?從哪看出?

  3、 “白日依山盡”是什麼意思?(師帶讀、自讀、指讀、齊讀)

  學習第二行詩句

  1、 除了夕陽,那滾滾黃河水又將奔向哪裡呢?

  2、 你能說說黃河的流水聲嗎?(生模仿)

  3、 把這氣勢透過讀表現出來。

  4、 師讀:慢慢閉上眼睛聽,詩人在吟誦呢!(自讀、指讀、賽讀)

  小結:這兩行詩主要講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傍晚的太陽靠著山慢慢落下去,黃河滾滾地流入大海 過渡:看到如此美麗的景色,詩人產生什麼想法呢?

  學習第三、四行詩句

  1、 太陽從遙遠的山邊落下,天空中佈滿燦爛的雲彩。黃河滾滾向大海奔騰而去,發出巨大的聲響。可是,在遙遠的山那邊,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為壯觀,想看到更遠更美的景色,該怎麼辦呢?讀一下詩文,想一想?

  2、 請仔細觀察圖,鸛雀樓共有幾層?哪一層有人?

  3、 多少小朋友有這樣的經歷?(板書: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知道什麼意思嗎?

  4、 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會更多,所以詩人就這樣發出了感慨:“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誰願意來讀一讀這句詩,當一下小老師?

  5、 (齊讀),“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樣?

  6、 這兩句詩是詩人在鸛雀樓上所想到的,並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什麼道理呢?

  (五)、朗讀指導

  1、 老師提個建議,詩歌還要講究韻律,如果掌握了詞與詞之間的停頓,也許會讀的更好?願意聽老師的朗讀嗎?

  2、 讓我們一起比比,看誰讀得最棒?最像我們的小詩人,好不好?

  3、 指名讀,師生共同點評、再讀、齊讀。

  小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是詩人寫下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要多學習一些知識、本領,眼界才能開闊。

  三、小結

  1、 古詩是我們的國粹,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

  四、延伸拓展

  1、 我們有時候把許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學習、生活……那麼,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遠的情況嗎?課後想一想,然後說一說。

  2、 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

  五、板書: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景)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唐詩《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認字,鞏固看拼音識字的能力。

  2、讀詩體會這首古詩的節奏和韻味美,理解古詩的意思並會背誦。

  3、認識本課的八個生字,學會筆畫“豎折”,並學寫“山、日”。

  學習重點:

  1、能借助拼音認字讀古詩。

  2、正確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學習新筆畫。學寫生字。培養學生的閱讀和識字能力。

  教學難點:

  體會古詩的節奏感和音韻美。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地方旅遊,這個地方叫鸛雀樓,看,我們到了。播放鸛雀樓的錄影。

  2、看課文中的圖,說說景象如何?

  3、有一個古人他到了鸛雀樓這個地方,還寫了一首詩,我們聽聽吧!做好指讀姿勢。播放配樂朗讀《登鸛雀樓》

  4、你們想讀這首詩嗎?請你準備好,小聲地方跟著老師讀一讀。學生活動:學生手指書邊讀詩邊認字。

  5、自己再讀一讀,在不認識的字上點上點。

  6、這次我們指著書大聲地跟著老師讀,注意點點字的讀音。

  二、理解古詩意思

  1、我說一句話,你說一句詩中的話,我們試試。

  師:太陽靠著遠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盡。

  師:黃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黃河入海流。

  師: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你們真棒,將來也能成為一個小詩人,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詩中的景象(播放錄影)太陽下山,江水滾滾,奔騰而去。

  3、見到美景,你再來讀詩,讀出你的高興與喜悅吧!

  4、我們看著黑板上的詩,聽著音樂,配上手上的動作,現來讀讀。

  5、誰願意讀讀這首詩,其他同學做好指讀姿勢。

  三、讀文後識字

  過渡句:古詩大家都會讀了,這些字你認識嗎?(字詞課件)

  1、文中“白日”“依山盡”變紅,指名讀。

  2、“黃河”“入”變紅,指名讀、搶讀。

  3、“千里目”變紅,小老師帶讀。

  師:這些變紅的字詞,回去了,你還認識嗎?

  點選變紅的字詞,回到詩中,邊點選生邊讀。

  4、出示詞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還認識嗎?

  (生字卡)黃、入、海、流、千、更、層、樓、

  5、生字寶寶見到你們這麼聰明又跑回詩裡了。

  看書,做好指讀姿勢,我們再來讀詩。看看還認識他們嗎?

  6、這麼美的詩你們能背下來嗎?孩子們試著自己背一背。給一定時間自背後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導書寫

  1、過渡語:太陽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詩句裡的字會寫就更好了。

  2、學習新筆畫:豎折

  板書:豎折

  3、看哪個字用上“豎折”了?“山”

  4、觀察“山”字的結構,兩筆與“豎折”的關係。

  帶著學生在田字格中寫“山”。

  5、在田字格中臨寫“日”。

  觀察“日”的結構、筆順、感知“日”的筆順。

  總結:先裡頭後封口或先內再外。

  6、自己喜歡寫哪個字就寫哪個字。

  五、作業

  將今天學習的古詩背給家人聽。

  教學反思

  一、立足班情,因材施教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於古詩《登鸛雀樓》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能讀、能背了。所以,我根據學生學情,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提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在教學中,我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後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後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小朋友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小朋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學要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於學生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後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

  二、以生為本,主動學習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玩,他們能說的喜歡自己說。根據他們的心理特徵,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在課前的學情調查時,設問:“誰願意做代表為大家背一背這首詩?”就有學生主動站起來背古詩了。其次,在寫字這個塊面中,我利用遊戲形式即“看誰找的對”來指導學生寫字,寓教於樂,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說說“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看看有點像,比比不一樣,就差一點點,錯了就變樣,寫時要注意,仔細想一想”,學生的興趣較高,覺得很有趣。在教學“欲”字時,透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並透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學生嚐到了成功的喜悅。

  三、入境悟情,積累遷移

  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影象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學中,我透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1、充分利用媒體來活用課文插圖,入境悟情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明像入境,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動態的圖與靜態的文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透過媒體直接演示,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學習“黃河入海流”時,利用媒體向學生展示生活中較難觀察到的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圖、文、聲立體輸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透過反覆朗讀體會,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影象,在學生腦海裡越來越明晰,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這樣感悟內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積累運用

  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更要注重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根據教學內容教給學生一個詞“登高望遠”,並結合學生悟出的道理,來指導學生運用詩中的句子來鼓勵別人取得更大的進步。

  3、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體情悟道

  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接著,按學生的意願演示“詩人登樓圖”,形象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再由課文《小松樹和大松樹》中小松樹長在山上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知識經驗,讓學生暢談自己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歷。學生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這樣,透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唐詩《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4個字,能做到書寫規範、端正、整潔。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課文。

  3、大致瞭解詩歌的主要內容,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

  1、認識4個生字,會寫4個字,能做到書寫規範、端正、整潔。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課文。

  3、大致瞭解詩歌的主要內容,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難點】

  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準備】

  教師:本課的生字、詞語卡片、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

  1、讀課文三遍,包括課後生字。

  2、勾出文中帶有生字的詞語。

  3、給田字格中的生字注音。

  4、給生字組詞,至少兩個,鼓勵找四字詞語。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

  1、師: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地方旅遊,這個地方叫鸛雀樓,看,我們到了。播放鸛雀樓的錄影

  2、看課文中的圖,說說景象如何?

  3、著名詩人王之渙來到這裡看到了這樣的景色,留下了傳送千古的名詩——《登鸛雀樓》,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詩吧!生讀題,學習題目中的三個漢字,只要求認。

  二、讀熟古詩,認識漢字。

  1、師:王之渙筆下的黃鶴樓是什麼樣子的呢?先聽老師讀一讀,一邊聽一邊劃出停頓來。

  2、師:你能在拼音娃娃的幫助下,自由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嗎?自己試一試吧!生讀完以後,交流展示。

  3、詩歌讀得這麼好,漢字娃娃一定記得很熟!我們來打打招呼吧!

  生:自由讀漢字,交流識字方法,組詞。

  4、把漢字娃娃送回到古詩中,你一定讀得更好。生再讀古詩。

  5、師:孩子們知道這首詩是什麼意思嗎?我說一句話,你說一句詩中的話,我們試試。

  師:太陽靠著遠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盡。

  師:黃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黃河入海流。

  師: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6、你們真棒,將來也能成為一個小詩人,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詩中的景象(播放錄影)太陽下山,江水滾滾,奔騰而去。能看著這樣的情景背誦嗎?練習背誦。

  三、書寫生字。

  1、師:調皮的漢字娃娃要孩子們送他們回家了,他們的家在哪裡呢?(田字格里面)。

  2、今天要求寫的漢字娃娃很少,你能寫好嗎?找找這些漢字在書寫的時候要注意什麼?生交流寫字要領。

  3、師:我們在書寫的時候要注意:一看二寫三對照。生擺好書寫姿勢,做到三個一,然後開始書寫,努力做到書寫規範、端正、整潔。

  4、生寫完以後,展示,交流,評獎。

  四、作業設計:

  1、默寫古詩。

  2、讀讀王之渙的其他古詩。

  【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站得高看得遠

  教學反思:

  登鸛雀樓

  識鳥學字,揭示課題。

  1.出示鸛圖片,認識這種鳥嗎?這種鳥有個美美的名字,叫鸛。板書:鸛齊讀鸛。這種鳥很特別,發現了嗎?它的尾巴特別長,是一種長尾巴鳥。一般,表示長尾巴鳥的字,用鳥字旁。再讀。

  2.出示雀圖片,這又是什麼鳥呀?(麻雀)我們發現麻雀的尾巴和鸛的尾巴明顯不一樣,顴的尾巴長,雀的尾巴短。對,這是一種短尾巴的鳥。

  我們來看這個雀字,板書(雀)上面一個小,下面加個隹,注意小的豎鉤要變成豎。這是長丿,要寫舒展,課文中還有很多長丿的生字。

  隹是一個新偏旁。隹是一類短尾巴小鳥的總稱。

  3.鸛和雀,是兩種不同的鳥,但是放在一起,指一種鳥類,就是:鸛,黃河邊的一種水鳥,人們習慣叫它鸛雀。跟老師讀。

  4.出示鸛雀樓圖片,這是什麼?這是一座古代的樓臺。名字叫鸛雀樓。板書:樓

  猜一猜,為什麼這個樓有這個名字?據說常有鸛雀在這裡停留,所以稱之為鸛雀樓。

  讀讀這個名字。鸛雀樓有三層樓,很高,可以登高望遠。

  5.這首詩是作者王之渙在登上鸛雀樓後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所以古詩題目叫登鸛雀樓。板書:登齊讀古詩題目。

  指導讀詩題:登鸛雀樓,鸛雀樓樓的名字,要連讀。

  唐詩《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認識"樓,入,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創設情境

  1、 小朋友,今天我要帶大家到山西遊玩一次。瞧,(出示掛圖)我們就來看看這座亭子以及周圍的景色。你們知道它叫什麼名字嗎 (學生回答)

  2、你們真聰明!對,我們一起來讀讀課題《登鸛雀樓》(齊讀)

  二, 自瀆課文

  1、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鸛雀樓的美景了。那開啟書,自己讀讀課文吧!讀的時候要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學生自瀆課文)

  2、我看到小朋友都讀得特別認真,誰願意讀給大家聽聽 (指名讀,男女生讀,小組賽讀)

  3、大家都讀對了,而且都會自己停頓啦,真了不起!我們一起讀讀,注意大家的聲音應該很和諧。(學生齊讀課文)

  三,學生生字

  1、小朋友讀書讀得很認真,很正確,可見昨天在家裡書讀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預習得怎樣

  2、(出示生字卡片)這一課的生字寶寶很想認識大家,我們先在心裡和它們打招呼,待會我請小朋友開開火車。(默讀生字)

  3、每個小朋友的眼裡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現在就請已經準備好的小朋友來讀啦!小火車開起來(樓,雀,依,入,欲,窮,目,更)

  4、你們真了不起!小火車開得又快又好!你能幫它們找朋友嗎

  四,寫字教學

  1、小朋友讀得好,組片語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寫好呢 下面,我們一去把其中的4個生字好好的寫一寫。

  2、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後一筆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後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3、指導寫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理解課文,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會背誦課文。

  2、能說出古詩的意思。

  3、學會"欲,窮,目,更"4個生字。

  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

  1、上節課我們已初步領略了鸛雀樓的美景。今天,我們將再一次走近鸛雀樓,盡情欣賞美景。不過,在此之前,我要給大家進行一次測試,過關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賞美景。

  (出示黑板)先在心裡默讀,

  二、

  (一)複習引入,揭示課題。

  (1)簡介作者。(板書:王之渙)

  (2)釋題。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永濟縣。因常有鸛雀在那兒棲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取名為"鸛雀樓",樓共三層。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眺望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想得很多,就在樓上寫了《登鸛雀樓》這首詩。指名說出題目的意思。(將學生引入詩境)

  (二)理解詞句的意思。

  1、學生默讀詩句,查字典理解詞語,並結合詞義自己小聲說出每句詩的意思。注意啟發學生,對每個詞加以理解後,適當新增一些恰當的詞語,再調整一下順序,把意思連起來。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組講給其它小組聽。

  5、小組內互講。(以上學生活動不少於15分鐘,意在培養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盡""入海流"的意思。這裡教師應向學生講清:鸛雀樓距離黃河入海處有千里之遠,在樓上是看不到黃河流入大海的。這裡的"入海"是說明"流"的方向。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窮""千里""目""更"各是什麼意思 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三)反覆誦讀,啟發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默讀思考:這首詩主要寫什麼 (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生的想法)(板書:看想)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看到的 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的想法 詩人看到了什麼 (板書:白日 盡 黃河 流)

  2、指圖(這就是鸛雀樓。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氣勢壯麗的景色:夕陽靠著山慢慢地落下去,黃河水滾滾地向大海流去。)

  3、學生邊想象,邊描繪畫面。

  4、小組內互相描繪。(培養學生觀察,理解,想象和表達能力)

  5、教師小結設問:鸛雀樓共有三層。這是詩人登上二層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黃河構成的氣勢壯闊的圖景,那麼看著眼前的景象,詩人有怎樣的想法呢 (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層樓)詩人登高遠望,寫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名句,告訴人們一個什麼道理 (板書:站得高看得遠)這兩句表現了詩人一種怎樣的精神

  6、指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7、小結:後兩句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蘊含著"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引導學生領悟哲理,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四)指導朗讀,背誦

  1、感情朗讀全詩。(自由練讀,同座互讀互評,指名讀,大家評)

  2、小結。

  3、背誦全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