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答謝中書書>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板書設計與教學反思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板書設計與教學反思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板書設計與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

  1、能正確流暢的美讀全文,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組合作,賞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並能透過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創造性地再現課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如“亂”“競”等字。

  4、 背誦全文,並積累優美的寫景詞句。

  5、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

  體會文章透過不同角度表現山川之美。

  教學準備:隨身碟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你們覺得我們周圍的一切美嗎?也許你們忙碌於重的學業中,無暇欣賞,但當你抬頭遠的一剎那,你會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廣袤,山的挺拔,樹的健壯……無不讓你心動神搖。今天我們學習的《答謝中書書》就是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讓我們一同去欣賞。多媒體顯示課題《答謝中書書》。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文體簡介

  多媒體顯示

  1、題解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2、讓我們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南朝梁時文學家,道教思想家,醫學家。37歲辭官隱居於茅山,繼續鑽研學問,煉丹習道,並遍遊名山,尋訪仙藥。粱武帝蕭衍早年曾和他交遊,即帝位以後經常向他諮詢國家大事,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著有《陶隱居集》。

  3、作品背景: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盪,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並作為對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寫給謝中書(謝徵)的一封書信,寫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 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奏。讀畢,教師出示朗讀節奏:(略)

  2、 學生大聲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奏。選一學生讀課文,其餘同學點評。

  3、 學生齊讀課文。

  4、 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5、學生讀課文,口頭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1) 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2) 多媒體顯示下列詞句,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3) 理清文章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四、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想象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體會文章的意境。

  五、品味、探究作者是怎樣描繪景物?

  六、深入研讀課文,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問:文章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點撥:

  2、學生齊讀課文,仔細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課堂小結。

  八、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課文。

  2、你最喜歡文中的哪一副畫面?請寫一段賞的文字。

  板書設計:

  山水相映

  山川 之 美 色彩繽紛

  晨昏變化

  教學反思

  《答謝中書書》是一篇山水小品,僅用了六十八個字,就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這是一篇很好的課文,對於文章的美,主要採用“讀”的方法來使學生體會,以“讀”賞“美”,以“美”品“讀”,兩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在品文章的美句時,挖掘文字不夠深入,給人一種蜻蜓點水的感覺。

  在讓學生品美句時,幾個學生都選了“曉霧將散,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磷競躍”時,在有學法指導的前提下,學生大多侷限於 “這裡是以動寫靜,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的理解上,應該引導學生而深入挖掘,這裡的‘亂鳴”是一種嘈雜的聲音嗎?這時學生也該明白,這是一種隨意的.聲音。接下來就趁勢引導,作者在這裡是不是隻是告訴我們這是一種大自然的隨意的和諧的聲音呢?結合陶弘景的背景資料,讓學生明白,作者刻畫這種真實的潔淨的聲音,它們發出的這種聲音不是為了名、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馬之聲,也不是爭權奪利。從這裡就可以體會出作者的情懷:淡泊名利,喜歡真實的潔淨的大自然,自己居身其中的歡快愉悅悠然自得的心情。

  在教授過程中雖然注重了學法的指導,但學生並沒有在具體的賞中實踐運用好,反而侷限了他們的思維,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師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做得不夠好,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多做多練的。

  再有課堂程序慢,課堂效率低是我授課過程中長期存在的問題。本節課在設計時是打算當堂成誦和鞏固練習的,但是課堂效率遠不如預計的高。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儘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