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讀後感(4篇)

春江花月夜讀後感

春江花月夜讀後感(4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春江花月夜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春江花月夜讀後感1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所作的一首名詩,詩中描繪了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並在景物中蘊含了細膩的情感以及對人生的思考,詞句優美,發人深思,被譽為是“孤篇蓋全唐”的傑作,聞一多稱之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張若虛也僅憑這首詩奠定了他在唐詩史上的大家地位。

  由於語文課上老師佈置給我們小組的作業是“談談《春江花月夜》的思想感情”,所以我認真的看了幾遍《春江花月夜》,並上網找了它的譯文及其評析,甚至聽了幾遍這一首古典音樂。理解過後,真算得上是感觸良多。

  我覺得,用我膚淺的文筆實在沒法評論這一首絕世的著作,我能想到用來形容這首詩的詞語卻覺得他們無法表達我心裡的意思。很難想象有人可以寫出這樣的詩,在當時的背景下,以長篇七言歌行的形式寫流傳多年的樂府詩,又用傳統思婦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在內涵和形制上顯示出了驚人的創造性,可謂空前絕後。

  張若虛先生在感受美麗月色的同時,由時空的無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有限,展示出了一種深沉的宇宙意識。確實,人生苦短,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珍惜。我們只是大自然裡渺小的一部分,大自然不會因為我們而改變,就像若虛先生所說的“人生代代物窮盡,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生中又充滿了離愁別恨,這源於我們對生命的追求,我們若不甘於平凡,就得為了我們的目標和理想去奮鬥。在奮鬥的時候我們不可能總是把親人帶在身邊,這樣就出現了別離。雖然別離對我們來說是一種痛,但這種痛我們又必須去忍受。帶著親人的思念與祝福,我們含著淚上路。生命有太多的無奈,但是為不安分的心,為自尊的生存,為自我的證明,我們不得已上路。路上的心酸,心靈的困境,將伴我們生命的遠行。

  那樣的美景下,詩人卻在優美中覺得悲哀,這感受當下又有多少人能體味?然而,因為對人生的熱愛與追求,詩人並沒有因此而頹廢和絕望,其“哀而不傷”的基調,讓我們敬佩與汗顏。在當時的背景下,學者離家萬里,一去就是幾年,而作者尚且能夠如此樂觀豁達,在當下的我們,離家求學不過幾十里,相聚不過一年半載,環境也大為改善,基本上什麼條件都能得到滿足,如果不能還靜心學習,還有什麼顏面回家見父母、親人?有什麼資格談論人生理想、奮鬥目標?

  《春江花月夜》讓我感觸最多的就是,人生苦短,活在當下,就應該好好奮鬥,為了自己目標和理想,為了父母,我們應該抵制住大千世界的誘惑,用心求學,好好工作,用自己的成就為我們的青春買單。

春江花月夜讀後感2

  江月待我,河山待我。

  我讀《春江花月夜》時心裡有一片曠然天地。我不知道到底領悟了幾分“以孤篇蓋全唐”的氣勢,只是品著張若虛筆下消失不見的我。

  春江潮起,月光瀲灩,花在夜色中悄然而開。我以為這是中國千年詩歌史上最華美的一章,你看這些一切組成了一個多麼美好的'夜晚呀,它們彷彿等著我的到來。這時候,盛唐氣象就這樣在面前鋪展開來。

  唐人似乎永遠有我們不可及的風度,他們的存在,無時無刻不隱現在他們的筆下。以後沒有一個朝代像唐人一樣滿篇壯麗山河,也沒有誰像唐人一樣不著一字“我”,卻通篇都是我。

  你看那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的邊上是不是站著志氣慷慨的李白?你看那長安高樓一聲長笛是不是有趙嘏相倚?你聽見那浣衣女子劃舟撥開蓮叢的笑聲裡有王摩詰的興致了嗎?

  自然與“我”的存在,幾乎可稱是唐詩最動人心魄的美感所在。唐人彷彿生來有一種自信,似乎山河眾多美景,從冥冥遠古至今就是在等著我的到來,這也許是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氣概,可我更願意相信,唐人這種關乎宇宙意識的美學認知,其實也是源於與自然靈契相合。

  登山則情漫于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山川湖海,從一開始便能觸發人心中最隱秘的震動。我與自然同在,這其實是一種生命狀態,一種令人拋棄社會與世俗尋歸自我的真實。山林與歲月同壽,我在山林,便與時光共呼吸;湖海永垂不朽,我在胡海,便與日月同輝……

  我實在是羨慕極了唐人與山水這樣緊密的關係。自然由於唐人的存在,已經快成了盛唐的代號——海上生明月,陽春召煙景……這樣的親密與自豪,實在是久違了。

  我記得玄武湖人滿為患的呻吟,也聽過鐘山不堪重負的嘆息。自然在當代人的印象裡,到底淡褪成陰霾城市必需的山河之肺了。

  再也沒有人有幾分張若虛的豪氣,能寫江月代代相似,江月只為待我。現代人彷彿從山水畫意裡抽身而去了,山河淪為景點,到處有我在,卻再沒有那一顆顆與山林同呼吸的心了,沒有了那獨笙幽篁的身影,沒有了那多病登高的衰邁,連柳子厚恐怕也無法對現今的西山講一句“皆我有了”吧。

  山河勿念,我在的生命,在古時大抵已經結束了。

  然而歲月還在,江月仍待。

  也許有一日,可赴山河舊約吧。

  我在江月,我在河山。

春江花月夜讀後感3

  春江花月夜,中國國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一首名詩,描繪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詞句優美,被稱為是“孤篇蓋全唐”的傑作,聞一多稱之為:“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詩以春晚的潮水暴漲,明月升起開頭,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潮生明月。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景色動人的生命。月光照耀千萬裡,哪處的春江沒有明月的朗照?江水繞著充滿春的氣息的原野轉過,月光也瀉在開滿鮮花的樹林上,就像是樹被撒了一層白雪。我真的很佩服詩人,一開篇便就題發揮。巧妙的把“春江花月夜”五字化為一個神話般的場景,創造了優美恬靜的氛圍。

  江天一色,澄清的天空只有一輪孤月。詩人陷入了沉思:“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的思緒不僅僅只停留在月亮上,他緊緊地聯絡著人生,探索著人生的哲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但人類的存在是永恆的。也正是人類的永恆,人生有窮已的我們才能和年年相似的江月共存。其間不難感受到詩人對於生命短暫的感傷,但更多的是對生命的熱愛與追求。透過這兩句詩,我們聆聽到了初唐盛世的那種昂揚向上之音。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詩人筆鋒一轉,把年年相似的月亮寫成是在等待人的。但月光下,只有大江奔騰而去。月亮有情,選擇等待;江水無情,匆匆步履。整篇詩由上半篇的寫自然景色轉到描繪人生圖景,引出了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緒。

  白雲,扁舟子,指的都是離人。離人悠悠一去,就如白雲飄忽,清風浦上留下的愁有幾許!誰家的扁舟子,讓明月樓上的人相思不已!“誰家”與“何處”互文,正因不止一家,一處有如此的離愁別緒,詩人才如此設問。

  接下來,詩人用可憐承接何處。用月亮烘托在樓上等待的思婦的悲。徘徊兩字極其傳神,把擬人的月亮的不忍心,要在樓上徘徊,要與思婦作伴,為她解愁的心思藝術性的放大。豈料,月亮好心幹壞事,皎潔的月光令思婦觸景生情,思念不減反增。她要趕走這月光,但月光就是不消失。這裡的“卷”和“拂”,生動地表現了一個思婦內心的惆悵。但是困擾她的月光現在不也正在照著遠在他方的離人嗎?“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此時的思婦終於想通了,希望月光能把自己的思念遙寄他方。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其實,何止在家的思婦在想念離人,離人也想念著故鄉啊!可惜江水流春,流走的不僅是春,更是離人的青春和夢想。月亮升起又西斜,離人還是遠離故鄉。沉沉的海霧隱遮了落月,碣石、瀟湘,天各一方,道路無限。“不知乘月幾人歸”,離人思忖著。我想離人也是想也乘月而歸的,但是一切可能實現嗎?只能接月光把他的離情,撒在江邊的樹林上。

春江花月夜讀後感4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花搖情滿江樹。

  詩篇題目就令人心馳神往。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範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離緒的愛情詩。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藉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讚歎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遊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詩人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整首詩篇彷彿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裡,吸引著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去、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詩的韻律節奏也饒有特色。詩人灌注在詩中的感情旋律極其悲慨激盪,但那旋律既不是哀絲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含蘊,雋永。詩的內在感情是那樣熱烈、深沉,看來卻是自然的、平和的,猶如脈搏跳動那樣有規律,有節奏,而詩的韻律也相應地揚抑迴旋。音樂節奏感強烈而優美。這種語音與韻味的變化,又是切合著詩情的起伏,可謂聲情與文情絲絲入扣,宛轉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