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讀後感7篇

《春江花月夜》讀後感

《春江花月夜》讀後感7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春江花月夜》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江花月夜》讀後感1

  全詩由情入景,最後以景結情。其中“春”“江”“花”“月”“夜”運用了“發生法”使其出現,又用“消歸法”使其消失。月光是一條貫穿性的線索,有它將哲理性思索,將思婦,遊子緊緊聯絡起來,形成了一個情,景,理有機統一的完整境界。在這個境界中,情是昇華了的情,景是奇妙的景,理是深邃的理。在開篇詩人用神來之筆給人描繪了一幅奇麗的圖畫後,(全詩以月、水為經緯,以春為質地,以花為圖案,以夜為底色,織就了一幅光彩斑斕的春江月照圖。)轉入了對永恆宇宙和有限人生的探索。

  1、詩人在空靈而神秘的景象中,想到了永恆的明月和代代的人生。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問中,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識,表現了對有限,無限,頃刻,永恆的這些奧秘的興趣。同時在“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述說中,又表現了對人生的執著和讚美。詩人在有限,無限,頃刻,永恆的相遇中得到了滿意的回答。

  2、詩人把對人生意義的滿足引向了男女相思相戀的情愛上。詩中“白雲”“清風浦”分別象徵行蹤不定的男子和男女分別的所在。詩文以深情的筆觸讚頌了純潔的經過昇華的男女情愛,創造了神秘,美妙,動人的情,景,理的有機融合境界。

  這是一首優美的長篇抒情詩,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全詩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結構精妙嚴謹而又自然天成,韻律圓美流轉而又富於變化,顯示出作者高超的藝術技巧。儘管作者留詩只有二首,但僅憑這首就“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春江花月夜》讀後感2

  《春江花月夜》這首詩的作者是初唐張若虛,開元初,他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他留給後人的作品不多,《全唐詩》中僅存二首,而這首《春江花月夜》又是是最著名的一首,它號稱以“孤篇橫絕全唐”,奠定了張若虛在唐代文學史的不朽地位。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日記

  標題《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此曲調創始於陳後主,其主要特色是豔麗柔靡。這首長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為背景,將畫意、詩情與對宇宙奧秘和人生哲理的體察融為一體,創造出情景交融、玲瓏透徹的詩境。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詩人首先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寫起,月色中,煙波浩淼而透明純淨的春江遠景展現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詩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時空無限,生命無限,表現出一種遼闊深沉的宇宙意識,可是光陰似流水,一去不復返,詩人此時又陷入了無限的感傷和迷惘。所以接下來從“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開始敘寫人間遊子思婦的離愁別緒,明靜的詩境中融入了詩人淡淡的哀傷。這種憂傷隨著月光、流水的流淌徐徐改變。

  最後全詩以“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搖情滿江樹” 結尾,深情緬邈,令讀者陷入了對宇宙人生的深思。

  《春江花月夜》這首詩語言優美、生動、形象,富有哲理意味,它將真實的生命體驗融入優美的興象中,營造出了一個空明純美的詩歌意境。特別是“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幾句更是成了千古絕唱,為後人一直所傳誦!

《春江花月夜》讀後感3

  《春江花月夜》全詩共三十六句,四句一轉韻共九韻,每韻構成一個小的段落。

  詩作一開篇便寫出了春江月夜壯闊的景象。“春江潮水連海平”作者把有邊有界的的江與無邊無界的海連在一起,空間一下子被無限延伸,場面宏大、氣勢恢弘。而“海上明月共潮生”則表現了一幅海面湧動著粼粼的波濤,一輪明月浴水而出,灑落下光輝的畫面。“生”字生動地描繪出了江水、海潮、明月的無限生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潮水流到哪裡,月光就跟隨到哪裡,春江之上有哪裡不受到月光的照耀呢?詩人的情思也隨著擴大,場面由眼前的春江月夜擴大到天下的江河月夜。“江流婉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作者筆鋒一轉,由海天之際移到江岸。江水流淌在樹木花草遍生的原野,銀色的月光灑落在春江大地上,就像播撒了一層潔白的雪花。“空中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如水的月光洗滌了天地萬物,洗滌了世間的汙垢和塵埃,只剩一個銀白的月光籠罩著整個世界。如此良辰美景,無疑會調動詩人對宇宙的探索和對人生哲理的尋求。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見人?”海天一色,只有皓月當空,令人恍然有出世之感。“孤”字透露了作者的人間情懷,作者由月及人,由望月想到月照人,追溯起人之初、月之始。在江邊是誰第一個見到這輪明月?明月又是哪年將她的光輝灑向人間的呢?這是個哲學問題,體現著朦朧的時間意識和歷史意識。這已不是單單的寫景,是在探索宇宙的開始,追溯人生的開端。接下來有疑問轉為感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人生短暫,一代又一代人無窮地遞變著,而江月卻是年復一年的懸掛在天空,彷彿沒有什麼變化。她總是從海面上升起,懸掛在天空,好像在等待什麼人,可那個人至今都沒有出現。

《春江花月夜》讀後感4

  沒有春光,只有秋風蕭瑟;沒有江水,只有車流如濤;菊花殘留瓣,百花待明年,無花來點綴,只有這寂靜的夜給人一種離愁之感。我沒有張若虛那般才華,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可是那一分情感我卻約麼捕捉到幾分。

  浮華中總容易忘卻自己是誰,累了,是該一個人出來靜靜走走的。除了空氣,不要誰陪,除了心靈,不需要誰來交流。看那風景,風景好似打開回憶的鑰匙,一下把思緒拉到記憶與想象之中,昨日與期望的將來在腦海熒屏上沒有中場的播放。

  看那車流滾滾,如之江水,載來也許是欣喜,載走的或許是憂愁。時間也是在這浮華無意中悄然流去,想想自己,已將成大人,可是擁有什麼呢,又得到什麼呢,只有記憶中年輕嬉戲玩鬧。想起春江花月夜中一句,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便感慨人生之渺小,相對於宇宙之無限,人生這一輩子也至多一彈指間罷了。正所謂,天地無極限,人命若朝霜,在人生這短短几十年中,我們又能留住什麼做些什麼呢。

  一片美景之中,是不該有太多憂愁的,多的應該是激情與喜悅。塔頭望天,那匆忙中早以不曾仔細去望過的星空依然明亮。似盛開的花,似江水中跳出的魚,何等美妙。怪不得多少詩人的名篇中中不乏星星來點綴呢。比起月兒,星星就好似一個玩鬧的孩子,也的確活潑可愛多了。

  風吹樹葉飄,有一絲冷。也似有一絲古道西風瘦馬的淒涼之感。但我此刻奢求的不是這一份孤單的淒涼之意,我要尋的是一番美景之中安慰,落葉飛揚,黑色之中只能看到一點一點,但那卻不像樹與葉分別時的傷感。更像一曲生命讚歌下的舞蹈,葉飛如蝶舞,美好不帶憂傷。

  美景雖好,終須歸來,夜深終要歸於寧靜,我雖不貪於睡眠,但睏意也悄然爬上眼角,睡吧,夢裡也許會到一個地方,那裡,春江美景,皎皎明月。。。。。。

《春江花月夜》讀後感5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範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離緒的愛情詩。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藉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讚歎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遊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相互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

  詩人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整首詩篇彷彿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裡,吸引著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去、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創制者是誰,說法不一。或說“未詳所起”;或說陳後主所作;或說隋煬帝所作。今據郭茂倩《樂府詩集》所錄,除張若虛這一首外,尚有隋煬帝二首,諸葛穎一首,張子容二首,溫庭筠一首。它們或顯得格局狹小,或顯得脂粉氣過濃,遠不及張若虛此篇。這一舊題,到了張若虛手裡,突發異彩,獲得了不朽的藝術生命。時至今日,人們甚至不再去考索舊題的原始創制者究竟是誰,而把《春江花月夜》這一詩題的真正創制權歸之於張若虛了。

《春江花月夜》讀後感6

  歌曲----春江花月夜,是“女子十二月坊”的民樂合奏曲。以前沒有仔細的聽過這個古典名曲,只是在題目上認為應該是一個很優美的、具有詩情畫意般的曲子。可是經過半個多月的仔細賞聽,才感覺到曲與題很不相符,甚至可以說與以前沒有聽過這個曲子時的理解,相差的很大。

  按說龍源是沒有一點音樂細胞的人,根本就無從談起對音樂的賞評,可是我也知道笨鳥先飛的道理,一遍聽不明白,還可以聽多遍,多遍還不行,我還可以聽多天。所說“孔子彈琴,三年知周公”,與孔子相比,那是將天比地,龍源還有不夠資格的自知之明。

  前些年流行《大長今》主題曲時,我也是一樣如飢似渴、不分晝夜的聽了二十幾天“湯燦”演唱的《呼喚》,也許是久聽生厭的緣故,從那一次以後,凡是“湯燦”的歌曲我是一概不聽了。我的理解,一首好歌,首先要有好詞,一首好的歌詞,本身就有了音律,在配上優美的曲子,還要有演唱者對詞、曲的理解和感情的投入,才能稱之為一首好的歌曲。《大長今》的故事與閱歷,都與電視劇裡的原唱相符,所以歌曲能夠流行。而“湯燦”唱的《大長今》主題曲,龍源認為,其一、沒有真正理解歌曲的內涵與背景;其二、歌唱的很美,但是沒有感情的投入;其三、太過商業化與娛樂化,所以,這是我對《大長今》主題曲的理解和不喜歡“湯燦”的原因。扯的有些遠了,說《春江花月夜》吧。

  前幾天與朋友在Q群裡聊天時我說:要是靜下心來聽《春江花月夜》,聽的我都有快落淚的感覺。為此朋友說我敏感。《春江花月夜》那裡是在讚美風景?龍源的理解,這首曲子,完全就在講人生經過奮鬥不如意時的閱歷。

  在這首曲子裡,以古箏開場,看似對初升明月的讚美,其實也在傾述著人剛步入社會時那種躊躇滿志、滿懷希望的心態;在樂曲中段,以民樂器二胡為主旋律,二胡那低傷、悠長的曲調,配上其它樂器的合奏,完全就在向人們述說著人生苦短而曲折,和在世不如意時人本性的掙扎與努力;在曲段轉折和結尾時,用低沉的簫聲,來述說明月西落時的情景,也是在告知人們,時光似箭,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道理。

  摘錄:《春江花月夜》原為一首琵琶獨奏曲,曲名為《夕陽簫鼓》,曲名最早見於清朝晚期。按照音樂標題的理解,樂曲內容是描繪夕陽西下時,江面上演奏簫鼓的情景。在二十世紀20年代,上海的新式音樂社團“大同樂會”將它改編為一首民樂合奏曲,並且根據樂曲詩情畫意的內容,給它起名為“春江花月夜”。全曲分為十段,根據樂曲內容每段還加了小標題。分別是:一、江樓鐘鼓;二、月上東山;三、風回曲水;四、花影層臺;五、水雲深處;六、漁歌唱晚;七、洄瀾拍岸;八、橈鳴遠瀨;九、欸乃歸舟;十、尾聲。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瀲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春江花月夜》讀後感7

  被聞一多先生稱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的《春江花月夜》,千百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而“孤篇蓋全唐”。

  假期裡,我背完了這首詩,反覆誦讀,靜心體味,我深深地喜愛上了它。她描繪了春江花月夜空靈奇麗的景色,抒發誠摯微憂的思鄉之情,探索了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奧秘。她的美醉人心脾,如夢如幻,是一篇“百讀不厭”的傑作。

  首先,詩篇題目就令人心馳神往。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這五種景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吸引著我們置身其中去聞,去摸,去看,去聽,去感受那濃郁的詩情畫意,去探尋那奇妙的藝術境界。

  其次,詩篇韻腳分明,節奏清晰。全詩共36句,每四句一轉韻,共九段,是一首完整的七言詩,讀起來朗朗上口。

  另外,詩人還給我們描繪了春江花月夜的壯麗景象,勾勒出一幅絢爛美麗的畫面。“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潮水浩浩蕩蕩,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同時又立體展開─一 一輪明月從海上緩緩升起,景象壯觀。“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月光閃耀千萬裡,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地照耀之中。“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水彎彎曲曲地繞過花草遍生的田野,月色流瀉在花樹上,像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月光洗去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因而“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彷彿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詩人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童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

  詩篇不僅畫面美,還蘊含著深遠的意境。清明空靈的天地,彷彿使人進入了一個純淨的世界,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浮想聯翩:“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聯絡人生,探索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奧秘。“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久長的。“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隨著江水的流動,將詩推向更深遠的境界。

  然後,詩人把筆觸由自然景色轉到了人生,引出了百姓的離愁別緒。“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四句借景抒情。詩人發出了這樣的設問,引出了一種相思,兩地離愁。“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描繪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思鄉之情。

  最後幾句“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時光將去,歲月將老,而回家的日子遙遙無期,在明月之下,有幾人可以回到溫暖的家鄉呢?“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詩人羨慕著在月夜裡回家的遊子,想象著自己的溫暖家園。

  讀這首詩,宛若傾聽一支優美的交響樂,讓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去對話。她是一曲深邃的、優美的、生動的、空靈遼闊的千古絕唱!她是一篇純美的、恬雅的、壯麗的、富有哲理的輝煌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