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讀後感(精選6篇)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讀後感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讀後感(精選6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讀後感(精選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讀後感1

  斜斜地趴在木頭地板上,忙碌之後的閒餘變得很充實。想象小豬一樣昏昏睡去,卻發現窗前的一切如此有感染力,使我不得不想象這些溫馨的過往。突然在轉念之間發現了一首很美的旋律,於是《春江花月夜》拉開了序幕。——引子

  原來今天,我們同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生存於世;原來今天,我們同樣持有悠久的情感放肆在這個悽美的夜晚;原來今天,我們一起走過漫長漫長的古道重新回到了自己的軌跡。

  試著開啟所有的感官,嘗試將生命的一切寄託在這個悽迷的夜晚。月光的動貌顯現眼前。月華隨雲影盪漾,在灰飛湮滅中,瀑布般的月光之花是生命的湧動,飄揚在這個了無盡頭的宇宙。寬敞的月河,你在最深遠的天際中閃動。

  原來一切竟是如此簡單,一年年地過去,可每年的寄託都未相同,每年的今日一過,你又是新的輪迴。生命在你的世界裡是無所在的。因為你,是生活的永恆。

  我聽見,你用親切的歌聲傳達生命無極限的真理;我聞到,你傲人的芳香向人們訴你孤獨的憂傷;我看見,你牽動淡紅的繩子傳去女子對戀人的情感;我觸控,你淡雅的影子也在一直支援我努力前進;我感到,你是浩蕩天空中的一面明鏡,無限和有限的年華,在你的手中已被牢牢把握。

  今天,我在想月的日子裡,告訴你我的心事,你將承載著無數人的夢想,漸漸老去。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讀後感2

  古詩的韻味和意境沒有一定的文學功底是難以企及的。曾經讀大學時老師佈置作業背誦《春江花月夜》,當時稀裡糊塗背誦了,多年以後再次謀面還是如同初見,因為那時的自己根本不懂此詩。背誦任務是完成了卻沒有走進古詩的內心世界,我對它只知道是名篇,其餘全然不知。回頭想想一箇中文系的學生竟然對古詩名篇不知所云,不解其中風情,自己也是汗顏愧對中文專業了。大學時光已逝,走過八個春秋卻無暇回顧和思考曾經的糊塗歲月。

  課沒有認真聽,書沒有廣泛讀,寫沒有文思泉湧,大學課程只知道開設了哪些課,哪門課講了什麼內容也如同盲人摸象。大學四年知識無長進,眼界略寬,能力無增,情商為負,渾渾噩噩度過了黃金四年,唯一無憾的是結交了寢室裡四個姐妹。此時再回望大學四年,悔恨交加,蹉跎年華,辜負了美麗的青春。

  《春江花月夜》此時再背,心裡萬般惆悵,初識詩中之味,卻是青春遠去的年華。詩中的“月”是相思的見證,是傳達,是連線,是目光……“落月搖情滿江樹”,讓人感受到了相思之情不絕如縷。空中孤月就是人之孤,孤獨的人看孤獨的月,相思的人兒不知何時歸來。因為思念才孤獨,假如沒有相思之意又何知孤獨之味!

  古往今來,月被多麼文人墨客鍾愛,卻只有這一首描述出了月自身的美和象徵意義。愛月,更愛這首詩《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讀後感3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月亮都鍾愛有加,曾有許多偉大的詩人吟誦它,代言過它,例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等等,可是今天我要講的是被譽為“孤篇壓全唐”的詩,這就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華麗又空靈,深沉又壯美,它沿用陳隋的樂府舊題,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全詩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婉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豔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詩人還把對月亮的喜愛寄託在詩中,它好像對一輪明月有說不盡的話,有講不盡的愁。雖然張若虛只給我們留下兩篇詩歌,但這些詩也是聞一多先生眼中的“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詩人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本詩題目以人世間最美好的幾個事物組成,在張若虛的筆下顯得生機勃勃,一輪明月也顯得更加明亮透徹,讀著讀著,就能體會到作者的心靈。“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這種景色純潔、高雅、潔靜,讓人神遊。

  我喜歡《春江花月夜》,它的存在是唐詩的一個里程碑,它優美的句子和美景使人浮想聯翩。《春江花月夜》的詩魂至今仍翱翔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並將永遠照耀著唐詩的偉大路程!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中秋之際,這輪明月就是我心中最美最圓之月!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讀後感4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範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離緒的愛情詩。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藉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讚歎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遊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相互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

  詩人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整首詩篇彷彿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裡,吸引著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去、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創制者是誰,說法不一。或說“未詳所起”;或說陳後主所作;或說隋煬帝所作。今據郭茂倩《樂府詩集》所錄,除張若虛這一首外,尚有隋煬帝二首,諸葛穎一首,張子容二首,溫庭筠一首。它們或顯得格局狹小,或顯得脂粉氣過濃,遠不及張若虛此篇。這一舊題,到了張若虛手裡,突發異彩,獲得了不朽的藝術生命。時至今日,人們甚至不再去考索舊題的原始創制者究竟是誰,而把《春江花月夜》這一詩題的真正創制權歸之於張若虛了。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讀後感5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所作的一首名詩,詩中描繪了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並在景物中蘊含了細膩的情感以及對人生的思考,詞句優美,發人深思,被譽為是“孤篇蓋全唐”的傑作,聞一多稱之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張若虛也僅憑這首詩奠定了他在唐詩史上的大家地位。

  由於語文課上老師佈置給我們小組的作業是“談談《春江花月夜》的思想感情”,所以我認真的看了幾遍《春江花月夜》,並上網找了它的譯文及其評析,甚至聽了幾遍這一首古典音樂。理解過後,真算得上是感觸良多。

  我覺得,用我膚淺的文筆實在沒法評論這一首絕世的著作,我能想到用來形容這首詩的詞語卻覺得他們無法表達我心裡的意思。很難想象有人可以寫出這樣的詩,在當時的背景下,以長篇七言歌行的形式寫流傳多年的樂府詩,又用傳統思婦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在內涵和形制上顯示出了驚人的創造性,可謂空前絕後。

  張若虛先生在感受美麗月色的同時,由時空的無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有限,展示出了一種深沉的宇宙意識。確實,人生苦短,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珍惜。我們只是大自然裡渺小的一部分,大自然不會因為我們而改變,就像若虛先生所說的“人生代代物窮盡,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生中又充滿了離愁別恨,這源於我們對生命的追求,我們若不甘於平凡,就得為了我們的目標和理想去奮鬥。在奮鬥的時候我們不可能總是把親人帶在身邊,這樣就出現了別離。雖然別離對我們來說是一種痛,但這種痛我們又必須去忍受。帶著親人的思念與祝福,我們含著淚上路。生命有太多的無奈,但是為不安分的心,為自尊的生存,為自我的證明,我們不得已上路。路上的心酸,心靈的困境,將伴我們生命的遠行。

  那樣的美景下,詩人卻在優美中覺得悲哀,這感受當下又有多少人能體味?然而,因為對人生的熱愛與追求,詩人並沒有因此而頹廢和絕望,其“哀而不傷”的基調,讓我們敬佩與汗顏。在當時的背景下,學者離家萬里,一去就是幾年,而作者尚且能夠如此樂觀豁達,在當下的我們,離家求學不過幾十里,相聚不過一年半載,環境也大為改善,基本上什麼條件都能得到滿足,如果不能還靜心學習,還有什麼顏面回家見父母、親人?有什麼資格談論人生理想、奮鬥目標?

  《春江花月夜》讓我感觸最多的就是,人生苦短,活在當下,就應該好好奮鬥,為了自己目標和理想,為了父母,我們應該抵制住大千世界的誘惑,用心求學,好好工作,用自己的成就為我們的青春買單。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讀後感6

  《春江花月夜》這首詩的作者是初唐張若虛,開元初,他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他留給後人的作品不多,《全唐詩》中僅存二首,而這首《春江花月夜》又是是最著名的一首,它號稱以“孤篇橫絕全唐”,奠定了張若虛在唐代文學史的不朽地位。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標題《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此曲調創始於陳後主,其主要特色是豔麗柔靡。這首長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為背景,將畫意、詩情與對宇宙奧秘和人生哲理的體察融為一體,創造出情景交融、玲瓏透徹的詩境。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詩人首先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寫起,月色中,煙波浩淼而透明純淨的春江遠景展現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詩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時空無限,生命無限,表現出一種遼闊深沉的宇宙意識,可是光陰似流水,一去不復返,詩人此時又陷入了無限的感傷和迷惘。所以接下來從“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開始敘寫人間遊子思婦的離愁別緒,明靜的詩境中融入了詩人淡淡的哀傷。這種憂傷隨著月光、流水的流淌徐徐改變。

  最後全詩以“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結尾,深情緬邈,令讀者陷入了對宇宙人生的深思。

  《春江花月夜》這首詩語言優美、生動、形象,富有哲理意味,它將真實的生命體驗融入優美的興象中,營造出了一個空明純美的詩歌意境。特別是“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幾句更是成了千古絕唱,為後人一直所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