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春江花月夜>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優秀範文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優秀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優秀範文

  記得第一次看《春江花月夜》是在初中的時候。那個時候無意中讀起這首詩,只覺得朗朗上口,渾身舒暢,其中的意境之優美讓我無法忘懷,就把它背下來了,至於其中所含之意,大是不能說出一二的。

  待到大學後的今天,可能是因為經歷的事情多了,再看這首詩,發現這些簡單的文字所描繪的簡單的景物是那樣的富有吸引力,而文字背後,深藏的,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所珍視的美好。

  這首詩被聞一多先生稱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在中國幾千年的詩歌歷史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作者張若虛一生只作了兩首詩,但僅僅是這一首詩,就讓他“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可見其地位之特殊。

  詩的題目“春江花月夜”本是樂府題名,但作者卻在這首詩中,真正的將它字面的,具體的意義化入其中。詩的前十句,描寫景物,春、江、花、月、夜,五景齊備。而又以寫月為核心,以夜色下的江天為背景,句句含月,彷彿一條線索將散亂的景物串聯成一幅完整的圖畫。“空裡流霜”因月色之明而不為視力所察,“汀上白沙”也因月光之白而難以辨認。花林裡,月光瀉落,一如霜雪。一片皎潔的月光,再加上春天的潮水,宛轉的江流,以致達到江天一色的情狀。使整個畫面籠罩在一種夢幻的色彩中。可謂渾然天成,精美絕倫。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範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離緒的愛情詩。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藉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讚歎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遊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遠的意境。詩人將深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整首詩篇彷彿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裡,吸引著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

  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沙、扁舟、高樓、鏡臺、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由景而生情作者在浩的江天之間,望月感懷,引起對宇宙人生的思索和追問,對時間和空間的無限遐想。在這個追問的過程中,作者的筆墨仍是集中在“江月”之上,與上文銜接的嚴絲合縫,水到渠成。飽含深情的發問,使全詩蒙上了哲學的色彩。江與月代表的所代表的宇宙天地可謂永恆,人生代際的更迭,滄桑的變幻,也是無窮盡的,而個人的生命在這永恆和無限中卻只是短短的.一瞬。這有限與無限的對比,暗含了一種深深的無奈,使它成為對宇宙人生問題思考的的千古絕唱。

  接下來,作者的視線追隨著一片飄於清風浦上的白雲,心中又起了另一種感慨。於是,抒情的腳步走到了全詩的第二大部分,即對人生際遇的感懷。“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承上啟下,銜接的十分自然,從這兒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多麼善於過渡,以致達到一種順水而下的地步。在下面的篇幅中,作者著力表現了遊子、思婦相互的相思之情。“扁舟子”和“明月樓”分明就是遊子思婦的象徵。“可憐樓上月徘徊”到“魚龍潛躍水成文”這八句詩寫閨中思婦的。樓上的“月徘徊”,實際上是人在徘徊,重重的思念使她只能對鏡自憐。“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上拂還來”。表面上是寫月光的無處不在,實際上卻是在描寫惱人的相思如幽影般牽牽繞繞,流熒般揮之不去。在這裡,月光彷彿成了思念的化身,這樣,具象之物有了抽象的意義,抽象的感情也化作了具體的可感的形象。這又是一處高妙所在。雖在同一輪月下,但卻不能相見,內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於是“願逐月華流照君”,希望藉著明月照見遠方的人,於是,月亮再次成了傳遞思念的信使。“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鴻雁”“魚龍”本是書信的象徵,但怎奈山高路遠,它們也無能為力了。可惜光不度,只能水成文,落得空留意。足見其思念之深、之

  痛。

  一樣的月光,一樣的思念,相愛的人總是心靈相通的,在外漂泊的遊子,好像收到了月光寄來的相思,同樣也在思念著家中的思婦。最後八句就是描寫旅他鄉的遊子的。因為思念,他昨夜在閒潭之畔徘徊良久,以致最終睡著,再夢裡還見到了飄零的落花。這是一幅十分唯美的畫面。想到春已過半,卻還不能還家。看著春天都隨著一江春水流盡了。這時月亮又出現了,但它也要落了。人生匆匆,韶華易逝,青春難再。而歸家卻遙遙無期,卻還要忍受這相思之苦。“斜月沉沉藏海霧,石瀟湘無限路。”寫出了前路的迷茫,路途的遙遠。石在北,瀟湘在南,天各一方。只能同守著一輪明月。思念的傷痛彷彿路途一樣的無限綿長。旅在外的人,有幾個有幸能夠乘月而歸?思念之情更加濃郁,以至無以復加,以至他要“落月搖情滿江樹”了。

  美景並不能讓人忘記所有的哀愁,尤其對於中國人,月的存在,總是在提醒人們關於思念的種種。一般寫月的詩表達的是離人思緒,這首詩寫月,或許包含著離愁,卻絕對不僅僅寫離愁。“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兩句話問得如此之簡單明瞭,卻不能有人做出任何具體的回答: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江和月,是與宇宙共同存在的永恆之物,而人,相對而言是多麼的渺小;同時因為作者用的是“人”而不是“你”“我”,所以這種渺小既讓我們產生對自身年華易逝的滄桑感,又不會讓人絕望。“人”可以代表“你”“我”,也可以代表廣義的人類群體。從個人的生命來看,美景的永存與自身短暫因而抓不住美好形成對比產生了憂愁,但這種短暫又讓景色、讓生命顯得更加珍貴美好;從人類的生生不息來看,這種又美景產生的憂愁又是淡然的人生思考——因為代代年年只相似,所以美景不曾從人的眼中溜走,而我們,也不必太過哀傷。

  的確,“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月年年只相似”,在這樣的感悟下,孤獨的個人同時找到了與空間、時間的橫向和縱向的聯絡——只要有月有江,處處的風景都一樣美麗;只要有江有月,代代年年都是我們可以看得清,握得住的——從而使人達到心境上的永恆與平靜。

  詩的鏡頭由遠而近,從廣闊舒暢的江面收攏為人家生活的點點滴滴。 相思,在明月籠罩的樓臺,也應是美麗的相思。妝鏡臺和搗衣,延開

  的是思婦的愁緒。因為有美好溫柔的景緻相襯,本應痛苦的離愁別緒也變得異常的溫情。“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那種望眼欲穿的真摯,是從內心深處發出的吶喊。我願意把她想象為一位忠於愛情的美麗女子,她的思念乘著輕軟的月光一直追隨著心愛的人,直到天涯海角。

  以愛情為線展開的,可以不僅僅是愛情。這段月下思念激盪開的是人類內心都珍藏的感情,親情、友情還是愛情,都好。那是一種美好的存在,是我們所需要的真摯的感情和真切的表達。如同春江花月夜帶來的美感一樣,這種感情讓思念的人堅持著這份動人的思念,讓被思念的人有了相信幸福的勇氣和力量。這種情景,有點像蘇軾後來吟出來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無論我們人在哪裡,心在一起,世界就會充滿溫暖。處處春江皆月明,逐月天涯不離君。同時擁有美麗的風景和美好的思念,人生再殘破,也可以算得上圓滿了吧?

  這是一首淡淡的詩,蜿蜒展開的是流動的景物和纏綿的感情。當整個人都被春江、明月、花林包圍的時候,必定很容易產生同樣淡淡的心境,哀,卻平靜且滿足。

  一首詩,寫活了美。有風景的美,亦有人心的美。就算春水欲盡,落月西斜,就算面對短暫的人生,我們只能天各一方,獨留月光下搖曳的樹來回應自己膨脹的思緒,人生也依然是美好而值得熱愛的。年華易逝和人各一方會成為人心中揮之不去的淡淡愁緒,都是因為人世太精彩、人情太動人,像這月夜春江一樣讓人迷戀。中國人在心裡思考憂傷,甚至把憂傷的過程當做一種審美的過程,但卻不曾絕望。春江花月夜是如此之開闊恬靜,面對世事浮沉,我們能做的,除了靜下心來欣賞人生,還有什麼別的呢?

  縱觀全詩,作者將寫景,抒情,哲理融為一體。又以月為線索,將全文串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銜接過渡順暢自然,達到天衣無縫的地步。且寫景如夢如畫,釋理獨到新穎,抒情情致深婉。實在是難得一見的精品。